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岁月

王吉春:五 原 恋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2-11-01  浏览:12830  字体【 【关闭】
 

作者:王吉春

我13岁随家迁到五原,在五原待了18年。我把少年的记忆和青春的年华都留给了五原,五原是我回味无穷的梦中摇篮。

五原是美丽的、温馨的、可爱的家,她给了我黄河水,她给了我数理化,她给了我情感的家,她使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五原我爱您!五原我谢谢您!

翻开五原的历史。战国时属赵国地。秦时属九原郡西部地。从那时起,内地移民到此进行垦殖,开启了五原的农耕文明。更早五原又是契丹、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牧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王朝的必争之地。清代实行盟旗制设五原厅,后旗厅并存,蒙汉分治。民国初厅改县。1925年为设治局,1942年推新县制,五原县保留了原名。从古到今五原榜上有名,就是全国最繁华的上海滩还设了个五原路。

现在的五原更是名扬天下,她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五原也是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三国时期的人中豪杰吕布就是五原人。到过五原的名人雅士就更多了,文人墨客写五原的诗、词、文、赋随处可见。厚重的地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更多的人把准五原这条源远流长的文脉,并在我们这辈人手中薪火相传,由五原县文联发起、县领导支持建起了“五原古郡诗词文化园”,让天南地北、来来往往的各路高人领略她那婀娜多姿的娇容。

五原是我们的家乡,五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不研究她、不歌颂她。让我们庆幸我是五原人而感到骄傲吧!

在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五原誓师、傅作义五原大捷等这些震惊中外的大事都发生在五原。每当我回到五原,漫步在“冯玉祥五原誓师广场”时,就勾起了我畅想当时冯玉祥五原誓师的宏大场面。眼前呈现出冯玉祥、刘伯坚、邓小平、乌斯马诺夫等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时他们为了策应北伐,在五原举行誓师大会,一路西行南下和南方北伐军会师。对这些为民族解放而舍生取义的人,一种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瞻仰五原战役烈士陵园,看到一串串民族英烈的名字时,顿时对为五原大捷而长眠此地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看陵园的壁画和复制的战争场面,一场全民抗战的英雄画卷犹如电影般重现。为傅作义带领的国民军消灭日本侵略者感到大快人心;为本地流传的当地农民大二老虎杀日本鬼子的感人故事而拍手称快;为日本鬼子的坦克陷入翻浆的地里而感到解气;对日本侵略者的二十八架飞机轰炸五原城的残酷场面恨之入骨。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在五原建立了党支部,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王若飞等领导同志曾多次到过五原。在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驻扎在五原的部队中就有中国共产党员担任的政治指导员。

在抗战期间,共产党组织在五原成立了抗战动员委员会,在群众中多次进行了全民总动员,在五原战役中有群众的支持,对这次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共产党员在五原战役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五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日本侵略者在五原的惨败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在中国的土地上决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是千古流传下来的民谣。黄河穿过河套平原腹地,途经五原60多公里,五原版图是河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米之乡、江南景象的五原美称是靠黄河水浇灌出来的,五原这块土肥水美的宝地是养穷人的好地方。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黄河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但在流经河套平原这段却较为平缓,在古代当地人就引黄灌溉,到了民国时期达到了高潮。王同春在河套兴修水利的佳话,成为河套人在人前炫耀的谈资。

五原160多万亩农田有黄河水的浇灌,是五原人引以为豪的资本,黄河水是五原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黄河的支流很多,五原的义和渠、沙河渠、皂和渠、丰济渠、通济渠和总排干渠形成了五原黄河水分布的大格局,支、斗、农、毛渠纵横交错。

一部电影《王土地》基本上说清了河套地区引黄灌溉的来龙去脉。但是,由于河套土地长年大漫灌,而排水却不畅通,导致了土壤盐碱化程度特别严重,能耕种的土地逐渐减少。

一九七五年,当时李贵同志任巴盟第一书记,当他看到河套土地盐碱化程度这么严重,果断决定改造河套排水系统,指挥部设在五原二招待所,全民总动员农民、干部、工人、学生齐上阵。当时我是五原一中高中的学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到五原美林公社挖总排干的工地参加了会战。

经过多方的努力,在五原北面成功地改造成了河套最大的一条排干渠名字叫总排干。为了更有效的改造盐碱地,五原各公社也挖了配套的排水沟、退水渠。经过科学治理,河套地区已基本形成了能灌能排、用水有序、节水灌溉、科学用水的新格局。近些年河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程度明显好转。

据史料记载:从秦代开始就有官方组织内地人到河套戍边,这其实就属于官方移民。在民间也流行着收成不好走河套的习惯。因为走西口到河套而发家的人不在少数。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甘肃等地的人们每当遭年景(灾年)后,背井离乡首选之地就是河套。彼时河套旗管的地方是蒙古人的地方,不允许汉人居住,所以他们只能到蒙汉杂居的县里谋生。当时河套能容纳流民的地方只有临河、五原、晏江、安北、磴口等地。五原(后来五原和晏江合并为五原县)是个好地方,有些流民特别是走西口的人大都在五原定居下来,寒来暑往、人如穿梭。有些人购买田地、娶妻生子、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人。不同地域的人汇聚此地,带来了不同的民俗文化,这就使五原形成了民俗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少年、多民族、多地域的人们水乳交融,使这个大家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民风。大家都是外地人,都懂得出门三分矮的道理,加之河套是富庶之地,不愁吃喝,这就是河套人是厚道人的先天条件。富裕的生活给五原人带来了先天的优越感,同时也增加了她们在与人交往中的宽容度,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好相处。

听老人们讲,五原在60年代时大部分田里都种的水稻,稻田里半斤重的鱼随手就能抓到。在农村,农民到地里干活家门从不上锁,也丢不了东西。不认识的外地人想到农民家讨口水喝,不管到那家都能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吃顿饭也不收钱,人情特别好,当地人经常说的一句话,谁出门也不背着锅。自然而然形成的《乡规民约》现在拿出来都不过时。一个村的人谁家有个大凡小事,家家上手,盖房上梁、娶新媳妇、老人去世等等,真有大家庭的感觉。

我下乡当知青的那个村里,有一位孕妇半夜难产,村里组织了6个小伙子临时绑起个担架,抬着孕妇跑了20多里路送到了县医院,天亮他们6个人才回来,没有一个有怨言的。有一年大年三十,村里有一家的媳妇生了孩子没奶,村里的几个产妇轮流给孩子喂奶。

我是下乡知青,村里有走民工的挖渠、修公路的任务,我也参加了,老乡见我身体单薄、体力弱,在给我装土时有意识的少装,我真是感动啊。生产队每年都要给国家上交任务粮,每次上交的粮食都挑最好的交给国家,而且社员分的粮食却是较差的,有时还不够吃,只能再向政府申请买质量不太好的返销粮。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硬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为难的例子不胜枚举 。

我是1971年随家迁到五原的,当时依稀还记得。五原县城不大,两条主要街道,一条是西大桥到东转盘,这条街道是最繁华的。县委、政府、武装部、城关镇、人民银行、供电局、邮电局、饮食服务公司、汽车站、影剧院、新华书店等单位都在这条街上,还有副一门市、副二门市、东风食堂、东风旅社、车辆社、合作商店、照相馆、中心市场、五金门市、百货门市、印刷厂、制鞋社、被服厂等商业单位也在这条街上。

第二条街是东转盘到机械厂。这条街上有副三门市、城关医院、兑流(百货商店)、合作商店,县供销社、电影院、东风小学、粮食局等单位。我光顾最多的是两个电影院和新华书店。

五原县中学只有五原一中在城中,其他几所中学都在乡下,城里的团结、东风、红旗、红卫四所小学分布在城内四周。当时只有机械厂、车辆社、农具厂等几个小厂,后来建起了化肥厂、磷肥厂、糖厂、橡胶厂、玻璃厂、地毯厂、皮毛厂等等,解决了当地大龄青年急需解决的就业问题。

人小的时候能记住的就是个吃,我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学校老感觉到饿,所以使我终身难忘的,好吃的不行行的就是吃提浆月饼、骆驼肉夹馍、伊拉克蜜枣时候,当时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它们好吃的东西了。

我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仔细算起来我读了22年书,在上大学、读研究生时,时时想起我的小学、中学的老师,杨秀清、李玉山、郭兆学、张志强、刘志忠、张潜、何智老师的言谈吐语我记忆犹新。最使难我难忘的是数学老师刘苏,给武军、刘瑞祥和我辅导数学考大学,现在我们三人说起来还津津乐道。

我在十前年开车陪同我大姐、大姐夫和耿桂芳(60年代五原县委书记许万象的爱人)回五原园梦,这几位老人可都是老五原了,这里有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五原的感情比我深厚多了。他们虽然离开五原太多年了,不难看出五原在他们心中仍有重要的位置。看到五原的变化让他们连连感叹,“这变化也太大了,今非昔比呀”。就是我这个经常回五原的人,也给他们当不了向导,现在的五原已经没有老五原的影子了。县委、政府、县医院、汽车站等好多单位都搬进了新址,街道两侧高楼林立,可看的景点应接不暇。他们在和王群科、刘志邦、乔桂花等老朋友欢聚时,也发自内心地说:“你们在五原生活真幸福啊,太羡慕你们啦”!

有一次我陪同我们自治区农信社的领导来五原检查工作,闲暇时我们到大渠畔上散步,领导调侃的对我说:“吉春,你披上黄大衣,站在大渠畔,意味深长的说一声,啊!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这时我很机敏地说:“领导,这话应该您说才合适呀。”随后我拿起照相机给领导照相。过后我细思谋领导这句话也是对五原变化快而发自内心的感叹啊。确实是这样的,在我的记忆里五原原有21个人民公社,后来社改乡,后又合乡并镇,形成现在的1乡8镇2个办事处。就是现在我开车到五原的地界,我都不敢说到了五原什么地方。

现在的五原俨然是一个繁华的小县城。父母官们高瞻远瞩,想把五原打造成一个有品味的城市。

五原县现在是个财政税收稳定,经济结构合理,市场定位准确,环境适宜人居的一个文明城市。用旅游品牌拉动地方经济是五原县各级领导的共识。先后建成了五原县博物馆、葵花广场、冯玉祥五原誓师广场、抗日烈士英雄纪念馆、农耕文化博览园、卍字会展览馆、八里桥大棚采摘园等等。

为了使五原旅游呈多元化状态,集资修缮了拉僧庙等庙宇,还开辟了观看黄河旅游点,塔尔湖农民民俗大观园,联新村民俗文化展,水桐树游览点等等。

五原是一个农业大县,为了拉动工业经济,建起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设立了鸿鼎农贸市场。为了打开五原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政府每年还不定期的举办葵花节、番茄节、小麦开镰节等活动。

五原为了迎接八方贵客,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通道,形成了五横五纵八个出口的交通网络,几年前还建起了空中走廊。为了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五原城乡基本上完成了十个全覆盖。可以说在五原走亲、访友、定居、养老、旅游、娱乐都能使你流连忘返。

五原既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协会组织的高雅平台,也有大众娱乐的活动项目。早晨,迎着小凉风,漫步在大渠上的林荫小道,不时的和熟人打着招呼,是非常惬意的休闲。在家或者在饭馆吃完早点,然后去老年大学或者体育场打打球、跳跳舞、玩玩扑克。午休后再出去走走,找几位朋友聊聊天。晚饭后再到广场上跳跳广场舞,这样的生活赛如神仙哪。

算起来我离开五原已经36年了,但是五原留给我的记忆还是满满的。

每当五原老乡聚会时聊起五原,我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啦不完的五原话题。

每当想起帮助过我的老领导邬吉龙、李凤仁、王俊福、张潜、张秉全、单学文、孙忠耀、武建国、尹明清、乔桂花、刘富祥、张青、郭元明、侯振林、李庭富、张贵元、张三元时,我都要双手合十的谢谢他们。每当我想起薛彬、王义和、祁淑英、赵谨琦、刘永生、王会成、梁翤昆、贾新吾、刘文汉、康明奎、刘志忠、郭兆学、李玉山、张云、郝永平、刘东风、曹新林、马晓明、苑培业、任学义、杨建民、李俊峰、郝美英、高金娥、何瑞兰、李凤莲、崔爱荣、高秀珍、赵兰英、陈庆春等这些同事、同学、老乡、好友时,我都会牢牢的记住,永远不忘记他们对我的好。是他们成就了我无悔的人生,这是缘分、也是天意。

一篇短文抒发不尽我对五原的感情,也写不完我对五原的眷恋。

让我用邓丽君的一首“小城故事”的歌词来暂停这永远能续写的文章吧。“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责任编辑:杨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