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品鉴>书

张海:《新我师说》出版了却我一桩多年的心愿

来源:www.xwzhw.cn  发布时间:2022-05-21  浏览:21773  字体【 【关闭】
 

近日,就《新我师说》一书的出版,记者采访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张海先生。

一起来感悟他们之间醇厚的师生情谊。

记者:您给“《新我师说》出版感怀”取了“N年之后 别样相逢”的名字,在文章中想象了N年后,自己和费新我先生在“天堂”相遇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费先生的怀念感佩,情真意切,令人泪目。书信集的出版,是您不曾意料的,但它的出版是不是也了了您的一桩心愿?
张海:正如您所说,《新我师说》的出版确实了却了我多年的一桩心愿。我想就这个话题谈两点:
其一,我与费老于1978年相识,当时我在安阳群众艺术馆工作,邀请费老到安阳讲学办展。此事成行后,费老对我说:“这两年请我讲学的地方很多,但大多数最后未实现,之所以来安阳,原因很简单,您寄来150元,不仅有我的路费,还考虑我年纪大了,让我自己找一个年轻人照顾我。因此我觉得您真诚,做事可靠。”费老在安阳20天,不仅讲学,还举办了“费新我来洹书法展”,影响波及全省。从此我与费老开始来往,直到1992年5月费老仙逝。后来我调到郑州工作, 来往更频繁了,这些在书信中有展现。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看过《新我师说》后写道:
……这些信件中有友谊、有信任灵魂的交流,有心血的交融,有世间烟火,人情冷暖,有玉宇琼楼大音稀声。这本书呈现的是当今书坛一段佳话和珍贵的史料。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对费新我先生,对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理论家斯舜威接到书后作诗一首:
三十八年无代沟,长笺短札任交流。
文人心迹分明在,相应同声同气求。
吴震启先生写道:
行间字里细推敲,艺事人生尽可包。
连读数篇心自暖,于今有几忘年交。
我想众多亲爱的读者看过这些信后,都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但饱含人间温情素怀,对书法事业的挚爱,润物细无声、敬业乐群和无功利色彩的师生情谊却处处彰显。1989年,费老在为我书写的《韩愈〈石鼓歌〉》长卷上题跋道:
余书过长卷凡四首,录宋词为自己展用,次录《秋兴八首》赠日友村上三岛先生。再次即此卷,为张海同志所书,其后为港友苏辉城君书了《赤壁赋》。张海致力书法事业,可谓全身以赴,与余交往,又承尊诚相待。豫中装裱特精,此卷即出装裱大师卢德骥之手。张海搜罗吾作尤夥,莫不什袭珍藏。余尝戏言,百年以后,尔可删去一部分,开吾遗作展矣。今日看来,此幅当为展品之一。1989年己巳冬仲新我又志于苏州。
当时我48岁,在看到题跋后百感交集,内心深处不是滋味, 回信中似乎还“埋怨”了费老几句。现在我进入耄耋之年,才真正理解当年费老豁达心胸。今日感到欣慰的是,费老生前想到的事,在他仙逝之后,我和有关单位都给一一办了;而他生前未曾想到的一些事,也办了一些:促成了在费老家乡建成“费新我艺术馆”;出版了《费新我左笔大字典》; 费老诞辰110周年时,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书法界开了高规格的座谈会;由我出资在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设立了“新我奖”;费老生前为我写的丈二巨幅《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偿地捐给人民大会堂,悬挂在一个重要位置。当然这本书信集的出版也是费老生前不曾想到的。因此确如您所说,面世之后,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2023年是费老诞辰120周年,若老天眷顾,我想再为费老尽一点微薄之力。
其二,2020年夏,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我写了一首《未来之歌》作结,其中有四句:
进入耄耋之年后拥有的这本书说厚也厚说薄又很薄
厚如一堵墙运洪荒之力难以撼动薄如蝉翼一捅就破
……
人生晚景悄然走近生命的夕阳昭告来日无多
拂去悲情丢弃伤感愿献给未来一声高亢欢喝
这是自己当时的真实心声。年老是一个既与疾病相依存又独立不可逆的过程,即使无任何疾病,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是必然的,时间的脚步谁都无法阻止,不过要力争走得有尊严、少遗憾。希望在来日不多的时间内,让生命的光辉燃烧得更加彻底干净,将一切有益的东西留给后人。当时《新我师说》出版的相关工作大部分已经做完,责编让我再写一段文字,我久久未动笔,我不想按过去的一般后记去写,而是又一次看了费老生前及仙逝后我所写的一些文章,重温了全部信件,回忆费老仙逝后近30年,我一路走到今天,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有几多寂寞困惑,也有电光石火的高光时刻,此时,一种莫名的感动、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好像费老的影子在眼前时隐时现。
到了我这个年龄,谁也预料不到未来能有几日,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直抒胸臆,便写下了这段文字。说实话,虽然文字不长,但也几次老泪涓出,不得不停下笔来。文章看起来有点伤感,其实我的内心是坦然的。生命如同绿叶,当新叶繁盛时,老叶必然凋落。这是自然的客观的规律。因此两人相见在另一个世界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可回避的,那是喜相逢。
记者:费先生是一个“立足土地,立足人民”的人,并深深感染到了您。请问您认为这些品质对书法家而言,有怎样的作用?又该如何践行?
张海:费新我先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立足土地,立足人民”的艺术家。青年时代,他没受过较为严格完整的艺术教育,完全凭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成为一代大家。前半生以绘画为主,成名后绘画题材大部分以反映普通而又伟大的人民为主题。抗战时期创作的 《八年痛心素描》,控诉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丑恶。1955年创作反映妇女辛勤劳作的《刺绣图》,1956年的《内蒙呼伦贝尔》、 1957年的《草原图》、1958年的《夜战》等等。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人民创作的最好诠释。他不被金钱所诱惑,不为名利所驱使。右腕病后,经过“缘木求鱼”式的不懈努力,成为左笔书法大家,被称为“拥军书法家”,不计功名,不计报酬。我们欣逢盛世新时代,应当有新的更大的作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根本的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的深刻涵义。“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回报人民,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要以“择一事、专一业、终一生”的精神,用心、用情、用功,力争创造出高峰之作,不辜负伟大的时代,为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者:费先生曾在给您的信中提到“现在人人能写字,书法家太多了,也是渐趋俗滥,反不及他艺了”。作为当今书坛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您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
张海:费先生这段话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书法界和部分青年作者发出的警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书协和各省书协成立之后,各种展览赛事活动不断,涌现出了一批有潜力的书法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有一些作者认为参加了一次大展,得了一次奖,就有点飘飘然,不知深浅与东西,加之经不起各种诱惑,就不再肯下“1万个小时”的功夫了。当时河南也有这种情况,有鉴于此,我曾写过一篇《让我们沉下去》的文章,希望这些人沉下心来,加强德艺修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20多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确有一些不乏才情的作者,因抄近道、走捷径而趋于俗滥。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不仅要终其一生之力,还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重使命,靠心血、靠实力,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高度,无愧新时代的高峰之作。我想费老所言不仅仅是担心,更多的是爱护,如果一旦走向俗和滥,其结果必然被时代所抛弃,这并非杞人忧天。
记者:您曾师从多位名师,请问这些老师在从不同角度对您循循善诱时,您是如何将他们的教诲融会贯通的?在您从事书法教育教学后,是否对这些理念进行了创新?
张海:我曾写过《我的三位恩师》的文章,即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实际上,在学书的道路上,我心仪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处处留心,你都可以从前辈、同道、同事、朋友身上学到广泛知识,丰富充实自己。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写到,有一段时间我每写一件作品,即请装裱师卢德骥先提意见。他见多识广,虽然不能从书法本体上提出意见,但却能从作品构图、布白等方面,提出非常中肯的建议。不同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见识,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判断评价标准。因此“转益多师”是有道理的,当然不可能所有的意见全盘接受,这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辨识力,提高自己的悟性,举一反三,择善而从。
我到郑州大学任职已经10余年了,希望在学院建立一种风清气正的师生关系。学生尊重老师,老师要像家长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并非盲目服从,要敢于向老师提出“十万个为什么”;爱护并非溺爱,要让学生崇德尚文。作为过来人,我可以毫不保留地跟他们谈我走过的路,但我也告诫他们,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不要去重复别人已做好的事,模仿走过的所谓成功之路,要在别人做好的事的基础上,去做别人没做、没想到的事,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自信、自强,最终能自豪。我告诉学生,在各种展览赛事活动中,要积极参与,把参与作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动力。至于投稿入选或者落选,都是正常的。入选了,可以高兴;落选了,也不必垂头丧气,好像天塌下来了。在人生前行的路上,没有只赢不输和只输不赢之人,要始终保持平常心,在大量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才能享受“落英缤纷”之美,从中得到别人无法感受的快乐和幸福感。对于那些偶尔成功的同学,我告诉他,书法不过是多种艺术的一种而已,没任何可炫耀之处,对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敬畏之心,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穷尽一生,献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只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实在谈不上教育理念上有什么创新。“崇尚学习先贤,深度读书实践。四季力耕不止,创造时代经典。”以此作为我与学生的共勉。

责任编辑:曹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