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项目>今日头条

人民日报看内蒙古丨始终艰苦奋斗 勇于攻坚克难

来源:新闻纵横网  发布时间:2021-04-21  浏览:7762  字体【 【关闭】
 


图片说明:

图①:宝音德力格尔骑着摩托车在草原上行驶。资料图片
图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驻村干部(前左)在帮村民清理浮萍。新华社记者 刘潺摄
图③:修建红旗渠场景。魏德忠摄(人民视觉)
图④:王进喜用血肉之躯奋力搅拌泥浆。资料图片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将好传统、好作风传承下去,团结带领群众,始终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克难,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党员干部就要能吃苦、不怕难、敢担风险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共产党人坚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年代,河南省林县党员干部带领10万林县儿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鏖战十余年,修成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百年伟大历程,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早已熔铸进共产党人的血脉。一代代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默默付出,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个个人间奇迹。
时下,祖国的大部分地区正春光旖旎,但地处北部边疆的内蒙古乌拉特草原,仍狂风劲吹。这里条件恶劣,“春天一身沙、夏天一身泥、秋天一身蚊、冬天一脸霜”。
草原深处,一阵熟悉的摩托车声响起,牧民们知道,他们的“赛音察戈答”(蒙古语,意为“好民警”)来了。47岁的宝音德力格尔,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这个基层派出所的辖区面积达1674平方公里。
入党21年,坚守20余年,宝音德力格尔对这片草原了如指掌,而他丈量的工具便是摩托车——地广人稀,牧户之间往往相距10多公里且多为土路,摩托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上午10点,交接好所里的工作,宝音德力格尔跨上他的第八台摩托车,前往牧民家走访。20余年间,他已经骑坏了7辆。“刚参加工作时不熟悉地形,很多牧户周边也没有明显参照物,常走冤枉路。”宝音德力格尔回忆,“一年冬天,刚下过雪,风大,翻越荒山的时候,摩托车爆胎,我连人带车栽下山坡,昏了过去,幸亏被路过的牧民发现。”
“是牧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成了宝音德力格尔坚守的理由。再苦再难,宝音德力格尔也没有退缩,骑着摩托车,他走遍了辖区,“每一家牧户、每一片草场、每一座荒山,都刻在了我脑海里。”他绘制出的牧区地图,被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录入了警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
骑行了1小时,宝音德力格尔来到64岁的牧民其其格玛家。老人正在家里干着急,原来不少人到草原捡拾当地出名的“腊石”,开车碾坏了草场,用铲子挖石头,破坏草原生态。宝音德力格尔骑上车就往草原深处寻找,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搜寻,共发现了8辆车12人在草原上捡拾“腊石”,他一一耐心做工作、讲政策,劝说他们离开。
忙完,天已黄昏,宝音德力格尔又来到11公里外的牧民吉仁太家,帮66岁的老人修羊圈、搬草料。夜深了,告别牧民们,宝音德力格尔骑上摩托车迎着风往回赶。“我每年大概有200天在牧区,一年行程约6万公里,半个月回一次家。”宝音德力格尔说,“牧区条件虽苦,但总需要人坚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条件艰苦的地方还有很多。困难面前、灾难面前、危机面前,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挺身而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苦、担难、担重、担险。
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一项项不平凡成就的背后,是一次次攻坚克难,是一以贯之地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发扬斗争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一道合称“三西”,曾经“苦瘠甲天下”。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考察后留下了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
定西市岷县维新镇回沟村,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200多米,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8.06%。发展资源稀缺、发展条件贫乏,如何战胜贫困,是从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下派到村里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安建昌日夜琢磨的头等大事。
“没有奋斗精神,扶贫是扶不起来的。”安建昌挨家挨户谈下来,发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村民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安建昌带领帮扶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村民白天不在家,就晚上登门;村民不信任,就苦口婆心解释;一趟两趟不行,就隔三差五拜访。帮扶干部扑下身子做工作、动之以情讲道理,终于焐热了大伙儿的心。
接下来解决的,是致富门路的问题。安建昌在村里走访中发现,土地虽然贫瘠,却适合种植中药材,有些村民已经走在了前头,但都规模不大。经过一番调研,村里决定顺势扩大规模。随后,又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养羊、养蜂。产业起来了,安建昌发现村民面对市场的议价能力不够,常常丰产不丰收,村里决定筹建合作社。
对建立合作社,安建昌“两眼一抹黑”。不会就学,白天到附近乡镇运营成功的合作社学经验,晚上捧着书本学理论,跟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办营业执照、对公账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合作社理事、建立合作社规章制度……解决一道道难题,村子里的产业渐渐有了模样。增收的渠道广了,不用完全靠天吃饭了,村民腰包也日渐鼓了。村民富了,村子也更美了。村里拆掉了原来的私搭乱建,改造新建了70座卫生厕所,过去晴天臭气熏人、雨天污水横流的情况一去不复返……
“回沟村能有今天的变化,靠的不是别的。要幸福,就奋斗,现在已成为大家伙儿共同的想法。”安建昌说。
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广大党员干部表示,只有时刻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才能在关键时候,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具体问题为“小切口”,突出问题导向,从小处抓、往深处抓、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整治了“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党内风气向好,群众纷纷表示,“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广大党员干部表示,只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始终与群众同心同德,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田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