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通讯员)中秋夜的风掠过呼和浩特的街头,带着北方特有的干爽与凉意,轻轻吹拂着我帽檐上的警徽。我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单警装备,目光扫过中山路商圈那些亮着暖光的店铺——玻璃窗内,一家人围坐分享月饼的身影,让我恍惚看见了往年此时山东临沂老家的餐桌,心头悄然漫上一层柔软的潮湿。
(左二为主人公张勤)
这是我穿上警服的第一年,也是第一个远离家乡的中秋。
记忆忽然飘回小学三年级的那个傍晚。父亲接我放学回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忽然俯身问我:“闺女,长大了想做什么?”我仰起头,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警察!”父亲开怀大笑,温暖的手掌轻抚我的头顶:“我闺女就是有大志气!”那一刻,他眼里的骄傲,像温暖的阳光,一直照进我幼小的心田。
这份从警的初心,在即将离家远行时,又被母亲重新点燃。临来呼和浩特报到前,她在临沂老家为我收拾行装,反复叮嘱:“中秋要是想家,一定给家里打电话。”可她只字未提寄月饼的事。直到中秋前一天,收发室通知我取包裹。拆开那个熟悉的蓝色快递盒,两罐黑芝麻月饼整齐地码放在里面,正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口味。盒底压着一张字条:“知道你值班忙,月饼常温放着就行,别饿着。”朴素的字句,隔着千山万水,熨帖着我的心。
(训练中的张勤)
还记得离家那天,母亲在车站没有多言,只是重重拍了拍我的肩:“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这份责任。”那时的我,尚未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分量。直到此刻,站在青城的街头,听着对讲机里传来同事“各点位一切正常”的汇报,看着来往市民脸上安心的笑容,我才真正明白——所谓责任,就是把对临沂老家的牵挂,化作守护更多人团圆的担当。
我们的巡逻路线经过新华广场。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满,高悬在主题灯箱上方,清辉洒在执勤岗亭的玻璃窗上。路边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经过,小朋友指着我的警服天真地问:“妈妈,警察阿姨不回家过中秋吗?”那位母亲温柔地摸了摸孩子的头:“阿姨要保护大家呀,这样我们才能安心过节。”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朝我挥了挥手。我微笑着回礼,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临沂,我也曾这样问过父亲“为什么警察叔叔过节不回家”。如今角色互换,才真正读懂了那份坚守背后的温柔。
这份中秋的暖意,其实从午餐时分就开始在心底流淌。支队特意为我们这些不能回家的民警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红烧排骨、油焖大虾摆满餐桌,最暖心的是还准备了各式月饼:有内蒙古特色的奶皮子馅,也有传统的五仁、豆沙。我拿起一块轻轻咬下,不禁想起母亲寄来的黑芝麻月饼。支队的周到与家人的牵挂,在这一刻悄然重叠,让离家的节日少了几分孤单。
夜里十点,巡逻至街角的便利店,同事提议进去买瓶水。老板看见我们的警服,热情地递来两个月饼:“过节还在巡逻,辛苦了!尝尝这个。”推辞不过,我们接了过来。指尖触到月饼的瞬间,仿佛握住了一份陌生却亲切的温暖。拆开包装,甜意在口中漫开。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母亲寄来的月饼,忽然领悟:无论在临沂还是呼和浩特,团圆的味道始终如一,守护的心意也别无二致。
对讲机传来归队的指令。返回支队的路上,月光将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仰头望月,想起母亲字条里未曾言明的牵挂,我忽然明白:只要能让青城的月光下,更多家庭安然团圆,这个远离家乡的中秋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作为一名来山东自临沂的新警,或许我能做的还很有限。但我知道,认真走好每一段巡逻路,站好每一班岗,就是对“人民公安为人民”最朴实的践行,也是对远方家人最踏实的问候。
风再次拂过,带着黑芝麻月饼的余香和街灯的暖意。我继续向前走去——青城的夜色宁静,月光皎洁,而我会一直在这里,守护这份安宁,这份团圆。
责任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