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斌

“2017年,我们嘎查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派出所民警和我们一起抓治安、抓防范、抓宣传立了头功”“多管闲事,多想一点、多问一次、多说一句,这样才能有效把矛盾纠纷化解掉”“安全没了,啥都没了,老百姓盼的就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其格扎格嘎查的骆贵义书记说起嘎查里的“公安经”头头是道。
其格扎格嘎查,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的一个农业嘎查。敖伦布拉格镇东与河套平原相接,南临乌兰布和沙漠,西连阿拉善草原,北依阴山余脉,辖区面积4789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嘎查和6个牧业嘎查。敖伦布拉格派出所紧盯村民活动室、农资服务站、校园警务室、草原书屋、商店饭铺、中心广场等“热点”,巧建“警民联系点”,构架纵横经纬的“警务坐标”,辅以“村官制”“月访制”“地标制”“预约制”“倒查制”等符合辖区警务实际的群众工作法,形成了便民服务的“包围圈”、感知民意的“晴雨表”、和睦邻里的“调解室”与交通劝导的“安全站”。
“村官制”,聘请9个农牧业嘎查18名书记、主任担任派出所工作“联络员”、交通安全“劝导员”、警风警纪“监督员”,着力开展“五小警务工程”,即:收集小信息、整治小隐患、调解小纠纷、解决小难题、优化小服务等。“月访制”,规定民警每月必须到点一次,保证做到“急事立即到、一般事约时到、正常情况定时到”,每次到点都有工作情况记载,辅以“微警务”,做到风险预警、咨询回复、建议反馈,通过信息化将警务活动延伸到辖区群众的身边,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地标制”,抓好“一标三实”,通过房屋、草场、农田、产业、学校、建筑等将警务管理和为民服务精准到户、精细到家、精心到人,实现辖区“警、地、群”联动巡逻防范,构架点、线、面、体全方位综合勤务体系。“预约制”,对群众办理公安业务,联系点实行与驻嘎查民警“留办接力”“主动对接”,开辟绿色通道推出“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减少群众往返奔波。“倒查制”,对民警在联系点的工作情况,采取定期检查、绩效考核、入户走访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考评,增强嘎查(村)警务工作的目标性。
“我们这里有个退休民警‘警民联系点’。2002年,旗局(阿拉善左旗公安局)蒙古族民警杨巴图大哥退休后和老伴回到了家乡图克木嘎查,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立即登门拜访请老杨担任了派出所‘警民联络员’”“聘请最远(130多公里)的西尼乌素嘎查有当地‘活地图’美誉的护林管理员孙德利和在富林社区书记岗上一干就是13年的老党员杨雪梅担任‘警民联络员’”,敖伦布拉格派出所达来所长和王强教导员介绍说,像这样热心公安、经验丰富、群众信任的警民联络员有102个。派出所瞄准“警务坐标”,有针对性地将每个嘎查书记主任,有威望的群众、退休党员、农牧业大户等纳入警民联系点,聘为警民联络员,警民一起防火防盗防诈骗,共商警务、共同宣传、共调纠纷,2013年起,还以宝特根乌素嘎查为试点,逐步在每个嘎查组建了由农牧民自愿参加的治安义务巡逻队。派出所精心制作警民联系卡公布驻村民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举报线索,在走访中为农牧民提供家门口服务,受理群众咨询求助,为群众办实事,实现了农牧区警务与群众工作的无缝对接。“警民联系点”的建立,“警民联络员”的参与,解决了以前驻嘎查(村)民警找不到“落脚点”、找不清“做什么”、找不准“怎么办”的问题,为农牧业区警务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依托,民警到联系点开展工作的时间长了,群众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民警与群众打交道勤了,群众找民警的事多了,夯实了公安基础工作。
今年以来,敖伦布拉格派出所依托警民联系点、发动警民联络员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办理户籍业务41人次,化解矛盾纠纷53起,为农(牧)用车免费粘贴反光标识800余个,小小“警务坐标”打响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组合拳”,写就了警民接力、联防联勤联建的“安全大文章”。
责任编辑:张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