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华/通讯员)很长一段时间的朋友圈里曾一度被“光荣之家”的牌匾刷屏,当过兵的人无论转业或退伍,都为生命中有段当兵的历史无限荣光。“光荣之家”让“老兵们”重温当兵的经历,晒出了自己年少时的威武戎装、摸打滚爬、血气方刚。如今很多“老兵”也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负重前行,奏响新的乐章。在阿左旗公安局在职的有174名退伍不褪色的“老兵”,脱去军装换上警服,他们心中满腔热血没有变;离开部队走向警营,他们心中的使命信念没有变。
扶贫工作要像练兵备战一样持之以恒
袁晓国,一位来自乌兰察布草原的小伙子,兵龄16年,1999年从武警8632部队调入到阿拉善盟军分区,便扎根阿拉善大漠。最让他难忘的是新兵连训练的那3个月,负重5公里的拉练中他的成绩最弱,为了达到训练目标,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每天除了训练任务以外,他要多跑几个5公里,多做几百个俯卧撑,器械训练更是让他的双手血肉模糊。他强忍克服身体的极限,通过连队“魔鬼式”的训练,最终取得19分19秒的好成绩。
都说当兵苦仨月,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袁晓国说,熬过了新兵连的“三个月”,他便觉得这辈子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如果遇到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来就对了。2015年9月18日,转业后的他被安排到阿左旗公安局工作,成为一名巡防队员,他很喜欢自己的岗位,军事化到半军事化的过渡,同样是保家卫国,守护百姓平安。不懈怠每项工作,袁晓国的认真劲被局领导和所队长认可,加上写了一手好字,所以从2017年起成为阿左旗公安局扶贫小组的扶贫专干,从事“精准扶贫”工作。
字如其人,袁晓国端正的字体落在了贫困户的扶贫手册里,帮扶的13家贫困户,多数是因病、因劳动力缺失或因缺乏项目资金致贫。袁晓国的工作除了整理扶贫手册,还通过走访了身患残疾、相依为命的许氏兄妹,年龄偏大、自理能力差的空巢老人,有创业热情、无启动资金的梦想青年来落到实处。看到贫困户家徒四壁、渴望国家和政府的支援扶持,他产生了深深的悲悯之心,下决心做好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员”。
超格图呼热苏木敖努图嘎查,以牧业为主,共有49户牧民,每家每户相距十多公里。13户贫困户深居戈壁沙漠深处,有时走一户需要跨越几道沙梁,如果不小心将车陷到沙子里,袁晓国和同事只能选择步行到达扶贫点。这样需要体力并快节奏的工作,启程的当天一定要饱饱吃一顿才能撑到深夜。为了和牧民群众建立信任,扶贫小组除了归零自己的需求,还要与群众话语亲和,处处为群众考虑,不厌其烦地给群众讲解政策。对于残疾人,帮助其联系解决就医问题,还联系安排家庭医生照顾看护;对于有依赖思想直接想拿扶贫款的牧民,将统筹规划的扶贫政策细致讲解,从根本上“挖掉穷根”;对于不听劝解的贫困户,还采取迂回办法,让大多数人搞明白政策,再带动影响少数人。滴水可以穿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几年内,袁晓国与牧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几乎成了一家人。一些好的政策也在帮助贫困户逐渐脱贫:“阿杜”肉羊入股政策让贫困户每年分红1200元;三方合作的“采摘园”入股项目,让贫困户每年获利1100元;他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鼓励有创业条件的贫困户种梭梭,发展沙生产业经济。到2017年12月份已有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其余7户虽然没有完全摘掉“贫困”的帽子,但袁晓国相信通过越来越好的精准扶贫政策,贫困户会更有信心建立脱贫意识和觉悟,他说只要持之以恒,真正实现全部脱贫那将不是梦。
“真刀真枪”就是手中的鼠标键盘
同样有着16年兵龄的何文斌,是从武警阿拉善盟支队转业,在部队从事信息化通信设备的维护和保障工作。一口巴盟腔成为他当兵生涯克服的第一关,除此以外还兼备2秒内接转电话的“手功”,熟记几百个电话号码的“脑功”, 1秒钟分辨来电声音的“耳功”。学习本领,受益终生,部队给了他很好的锻炼,他也曾代表部队参加全区“信息化网络专业”技能比武,并多次获奖。进入公安队伍后,他所学的专业在科技强警工作中得到了发挥。搭网站、做网页、维护网络、使用通信设备及保障处理,在虚拟的信息空间里,他操着鼠标和键盘搭建着服务基层警务、服务民生的信息纽带,他说从当兵时的国防建设工作转变为从警后为人民服务,还是很接地气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何文斌的工作每天都会碰到新课题,“动中通”卫星通信车的参数设置、“社区警务”网络无线连接,以及“移动电子证据管理系统”的安装应用,看似繁琐复杂的各类程序,对何文斌而言都有解决的方法和渠道。他详细地记录着需要排查的网络问题、设备问题和技术难题。比如“移动电子证据管理系统”用于民警采集视频前端传输,存储执法记录仪信息,用来固定证据。像此类执法部门常用的程序软件,如果遇到了设备厂家售后较慢时,他就自学研究,保障正常运行,使办案民警方便随时调阅,提高案件办结时效。
2018年全面开展“放管服”工作以来,高科技尖端设备也推广到基层派出所等窗口单位,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如居住证IC卡和指纹捺印设备就方便了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缩短了证件办理时间。从安装、调试、做系统,何文斌和同事们连续工作30天,攻坚克难,保障设备按期正常投入使用。何文斌形象的比喻着他的工作,在系统中所打的每个小小“补丁”,都是为安装各类程序搭建的通道,使生硬的机器“活起来”,为更多老百姓快捷、无障碍的服务,才会发挥出特殊的生命和价值。
由于公安网络的专属性,因此保障网络安全,遵守保密原则成为何文斌工作的底线。他说公安网就像“网络公路”上的公交专用道,除了物理隔离措施还需加强日常维护,防止各类数据的外泄。为了抵御外来病毒的侵害,他们还要“知己知彼”,快速查找病毒来源,研究病毒特点,在虚拟的世界像身披盔甲的战士,用鼠标和键盘清理侵扰病毒,为各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强警之路还很漫长,何文斌介绍了阿左旗公安局下一步“智慧公安”建设的大蓝图,如建立公安网大数据分析云台,将更方便交通、治安和刑事侦查工作。在重点卡口投入“人脸识别”设备,方便筛选海量信息,精准分辨查找犯罪嫌疑人和车辆,并实时报警,提高了警务实战化应用水平。
大海捞针寻找幸福的支点
杨康康,白净瘦弱,很难将他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联系在一起,十几年前,他从老家来到到阿拉善,成为一名边防战士。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鲜少与外界联系,没有电话,与家人也只有半年才互通的一封家书。孤寂荒凉的环境练就了他冷静并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来,他当了一名通信话务兵,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能够帮助像他一样身处异乡的当兵人与家人通上一个电话。
2015年,他进入阿左旗公安局工作,由于多年从事信息化工作,他被调派到网安大队。
网安工作在很多人眼里很神秘,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过滤网络有害信息、屏蔽或打击对人们思想侵害的信息发布者、监管网络机构的绿色上网环境……最重要的是为侦破各类案件提供数据支撑。
现如今,网络被赋予“第二生命”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占领了大部分空间,更方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电信网络诈骗全国肆虐,成为很多受害人的致命伤。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冒充军人诈骗、冒充政府官员诈骗,犯罪嫌疑人多数利用了受害人的心理,套取了受害人精准的信息,通过一个小小的短信验证码、误扫的手机二维码或者一个虚拟电话,就让受害人多年的积蓄、受害企业巨额的资金荡然无存。
由于电信诈骗案件多为跨国跨省地区发生,侦查人员的外出办案率只增不减。杨康康便成为电信诈骗侦查小组的重要成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寻找一个又一个案件侦破点上。
实属不易,每个侦破点就像掉进大海的针。在全国某重点诈骗窝点,核查信息有时就和打仗一样,不仅需要脑力,同样需要体力去“抢”核查机会。一旦抢到了,杨康康决不放弃机会,在海量的信息数据中寻找符合案件的关联点,有时几千万的数据从眼前经过,手、眼睛和大脑都是高度紧张的,他知道眨眨眼睛的功夫,就会让一两个有用的信息溜过,导致前功尽弃。所以他可以十多个小时不挪窝,可以凌晨三四点不睡觉,可以继续与侦查小组成员现场核实信息的准确性。杨康康说如果数据有偏差,或者分析有误,就会导致侦查方向的错误,耽误破案进度,所以查找数据时还要洞悉人性,掌握犯罪心理学,拓展思维的经纬度,从大量伪装信息中提炼可用信息。
2019年6月17日,杨康康所在的专案组历时一个多月的跨多省作战,破获一起金额达到95万元的特大电信诈骗案件。通过大量信息查询,专案组先是初步明确了犯罪团伙是二人以上、广西宾阳人、乘坐出租车出行、使用现金支付等相关联信息,再通过符合条件的人员特点、街道地标以及车流情况进一步锁定嫌疑人。由于犯罪嫌疑人有着极强的反侦察能力,化妆成游客与专案组“兜圈子”,杨康康新的工作任务就是进一步缩小筛查范围,捕捉细小的侦查点。他说“只要进了我们的眼,犯罪嫌疑人就逃不出去了”,最终,他们通过犯罪嫌疑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行动规律抓到了犯罪嫌疑人。破案的第一感觉就是轻松,能为企业追回损失他感到光荣和幸福。
几年间,他们三人身上的服装从“橄榄绿”换上了“藏青蓝”,像大多数“老兵”一样还保留着部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宗旨,手机的铃声还时常奏着耳熟能详的军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未改变过。他们身上那种当兵人的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态度一直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工作生活,也带动着身边的我们。
责任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