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
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
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在村委会门口,记者没有看到村史馆的招牌。进楼后沿楼梯而上,才发现三楼入口处设有一道门,上面挂着村史馆的牌匾。
一进入展馆,就能看到按旧时农屋式样装饰的一处展区,正中一张木桌上摆着油灯、暖水瓶、茶壶;两边墙上分别挂着斗笠、蓑衣,一串串仿真的玉米、辣椒、大蒜、花生;墙角放着一把耕地的犁……
整个展馆占据了村委会一整层楼,如同小型博物馆。
半月谈记者观展时发现,展出板块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渐次展开,但大部分内容是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乡村振兴等文件摘抄和标语,只有村情介绍、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村知青点、乡贤才俊等少数几面展墙与本村关系较为密切。
在玻璃柜中的抗战刺刀、各类票证、旧书、党旗、像章等展品,由于缺少文字介绍,也看不出和村里有什么关系。
距离这个村30公里外的另一个村,村史馆也建在村委会楼内。
展馆中同样有不少扁担、石磨等老物件,展板内容以近年来村里开展的各项乡村振兴活动照片为主。
记者注意到,展馆内一面红底白字的乡村振兴宣传展示墙,样式、尺寸几乎和前一个村史馆如出一辙。
在走访了其他乡镇的几处村史馆、村主题展馆后,记者发现,展馆的展板大同小异,展品多是同质化的老物件,缺少本地特色。
村史馆一圈走下来,感觉就像走进了旧货杂物市场。
一些展馆里的农民形象蜡像人和食品道具,让人感觉走进了低档民俗主题饭店。
在几家村史馆附近,记者询问村民是否去过村史馆,不少村民都能说出村史馆的位置,但去看过的寥寥无几。
一个村民说,我们就是农村人,对那些农具不感兴趣。
一些村史馆建在村委会办公楼中,没有指示牌,外来游客也不好找。村史馆的开放对象,主要以前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干部为主。
记者在一家村史馆的留言簿上看到,来自吉林、山东、广东等地的干部培训班代表,到此考察乡村建设成果后留言。
在村史馆做保洁的一名退休村干部说,老百姓来看的少,来参观的主要是一些干部团队。
在一家利用三间农屋改造成的农村“三变”改革促扶贫展馆,门前堆着几张旧条凳、化肥袋子和一大堆玉米棒子。
一名村民说,展馆很长时间没开过门了。
平时村里外来游客不多,展馆常年锁门,有客人来参观得提前和村干部打招呼。
半月谈记者在这间展馆前的公示牌看到,展馆建设资金来源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的49万元,建设类型是乡村旅游。
展馆墙上挂着一台大尺寸液晶电视,记者参观时,因为故障无法打开演示。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说,一些村史馆变成了村两委的政绩展示馆,变成了领导考察照片展示馆。
记者在一个村史馆看到,20张各级领导参观考察这个村及其所在乡镇的照片,印了满满一大面墙。
另一个村展示馆,两面墙上展板都是县区领导考察照片。有基层干部说,领导来考察乡村振兴,得有点位看,而搞个村史馆,不仅可以接待领导,还可以反映乡村新面貌、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