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
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
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
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应试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第一就是要有“好校长”。
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
还要有“好教师”。
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
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
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
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
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
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路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
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
就这么简单。
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
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
也是三条:
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
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
以后学生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
即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
我为什么不谈教育呢?坦白说对教育非常熟了,我很强烈感觉到我们的追求和我们能做的东西之间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
我对总体教育很绝望,但是对第一线老师,我一看到第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
所以这些年,逐渐的,我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理念。
还有一个让我看到希望的是“志愿者”,另一个是一线老师。
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事情?
因此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存在变革”。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存在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老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
志同道合的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肯定有希望。
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么意思呢?
我叫静悄悄的存在改革,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开辟一个第二教育。
我们这群有共同教育理念,我们一起按照我们教育理念一起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
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认为我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
老师别想教书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我们教师主义,不仅仅是来自外在的,还有来自学生。
跟应试没关,学生不听你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听你的。
你教一个班,你这一个年级,影响5个学生,只要影响5个,持续下去,10年,你这一辈子教育下去,你能影响100个学生。
我认为一个老师、一个校长通过你的努力,一辈子影响100个学生的话。
从个人来说100个学生很少,但是整个加起来是相当大的。就像我们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一个一个好像很小,我觉得中国最大的优势,我们人多,你比例很小,一个学校可能就一个老师,但是整个比例可能很大,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老师?
1100万中有1000个也不错,这么影响下去,持续下去的话,就是很大的数字了。
第一, 要有清醒的估计,对我们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不要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通过一群人努力改变我们的教育面貌,我更不相信,更不能改变贵州落后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的改变。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是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可以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
我们要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一点点的做。
在帮助孩子的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也改变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价值。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我觉得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
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
对人性要充满信念。
第二对我们的孩子,我称为童年和青春时期充满信心。
他在这个阶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
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
刚才说到那个事件(贵州4位孩子自杀),我专门写文章,我还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北师大有一个研究生,自杀之前列了一个表,我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死着的理由是什么?结果认为死的理由高于活的理由。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
一个人活着,为自己的理想活着,第二为父母活着。
但是现在谈的,我们的教育,对父母子女情感的伤害是太大了,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上学打工,我死了也没有关系。
还有一个活着的理由,因为他曾经快乐过,他有快乐的童年。
但是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
但是人要活着,青春期要快乐的活着,要积极向上,要对未来充满好奇心,这都是青春期的想法。
这样的本性的教育才有可能性的基础。所以我们对青春期要有信心。
第三对教育本身要有信心。
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
我觉得有三个自信,第一对人性的自信,第二对于青春,对于童年的信心,第三就是对教育本身的信念。
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
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
我对志愿者组织很有信心。
做好了以后,第一我们影响有限,第二要看到影响逐渐扩大。
如果大家聚集在一起做,我觉得就可能会有一点希望。
我给志愿者算了一个账,现在全国志愿者的组织优30万多人还是多少。
每个志愿者组织至少30个人,哪怕你影响30个人,30万人影响30万的人,持续下去会产生作为的。
历史是合力的作用。在坐的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彼此是不知道的,大家各干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变着周围的现状。
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要改变,希望是有的。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
现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校长也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
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
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学生中去。
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
不声不响的,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做,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我们现在正要呼唤教育的“有心人”。
责任编辑: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