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智汇赋能发展,博创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闭幕。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约1500个团队/项目参与。他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海洋开发与应用、其他行业等7个赛道一决高下。10余位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标注着大赛的“含金量”;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19岁,30岁以下的参赛选手占比超过20%,则凸显了科技创新的“含青量”。
作为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大赛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挥洒才情、碰撞智慧、交流合作,释放了创新创业强大活力,激荡起科技强国、创新驱动的时代强音。234家用人单位参加现场人才招聘,提供1100多个优质岗位,达成工作意向上千人次。可以说,大赛不但为众多优秀博士后提供了崭露头角的平台,更为他们拓展了创新创业的广阔空间,有利于激发青年科创人才勇攀科技高峰的动力,壮大我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生力量。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博士后群体是青年科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博士后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至目前已累计招收博士后35万多人,为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输送了一大批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才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有力提升了我国博士后高质量培养和国际化发展水平,催生了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由博士后为主要参加人申请获得的国家级基金项目达4.2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39项,87位在站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毋庸置疑,青年科创人才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他们勇挑重担、潜心研究,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众多从0到1的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们勇担使命、奋力拼搏,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天问探火、北斗组网、“嫦娥”奔月、万米深潜……无不凝聚着他们创新创造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面向经济主战场,他们勇于作为、积极参与,携“硬科技”成果成功创新创业,助力众多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他们勇毅前行、坚韧执着,在生物制药、临床治疗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将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应用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之中,用科技力量护航健康中国坚毅前行。
无数事实充分证明,青年科创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精力旺盛、创新活力较强,对新事物的感知和捕捉更加敏锐,是我国研究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此次创新创业大赛采取“赛展会”结合、线上线下“双开放”,架起了人才项目交流对接、互通互促的“立交桥”,释放了参赛人员思维碰撞、学术交流的强劲磁力。
以此观之,激发更多青年科创人才脱颖而出,就是要为他们搭建更多挑大梁、当主角的平台,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一方面,要构建体系化、高层次成长新空间。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职业早期支持、突出大胆使用、促进国际化发展、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支持青年科创人才成长。持续增加青年科创人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的任职比例。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制,采取“按图索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深入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英才计划”等专项。探索实施青年科创人才“青蓝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好资深科学家、战略科学家的传、帮、带等导引作用,既要将青年科创人才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助力青年科创人才走好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青年科创人才支撑体系。坚持目标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人民群众关切为价值遵循,在项目申请上改变“一刀切”的惯式,适当放宽青年科创人员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重要作用,突破科研项目申报条件中对单位性质的要求限制,畅通企业申报渠道,以单位或科研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作为分类标准,形成政府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年科创人才支持体系。扎实推进“破四唯”“立新标”改革,充分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时间运转周期,真正构建起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现代评价体系,以评价改革为驱动释放人才活力,激发更多青年科创人才脱颖而出。(作者张筠)
责任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