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每年这个时节,人们都会借由祭扫表达对先人的“思时之敬”,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免让人忧心:街边会不会有随意烧纸钱,抛撒祭品的?墓园里是不是会烟火缭绕、纸灰飞扬?蜂拥而至的人群会不会带来侵扰山林、践踏草木的问题?飞起的火星又是否会不小心引燃山火?……这些并非危言耸听,要知道,每年清明期间都是火灾高发期,天干物燥风又大,极易引发火灾火情。从往年因为祭祀引发火灾的新闻看,种种问题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数计,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不容小觑。
清明将至,如何在文明祭扫中寄托哀思、慎终追远,也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话题。
有关注、有隐患,自然就有相应对策。据悉,宁夏银川市正在积极推进“无烟陵园”创建,大力开展“鲜花换烧纸活动”,银川福寿园、松鹤陵园现已实现全园禁烧,金山陵园采取措施全面禁止园区燃放烟花爆竹,其他公墓通过设置集中焚烧区和焚烧设施,严格管控火源;相关部门不仅安排有消防车辆和医疗救护车辆在重点公墓值班值守,民政部门也安排人员在各公墓陵园值守,全力为群众做好祭扫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
也许有人会说,清明祭扫是文化习俗,烧一叠纸钱、放一挂鞭炮、倒一杯酒,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早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如今都被叫停了,岂不是没有仪式感了?
其实,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扫节日,更是一次唤醒心底情感的节日,领悟节日本身的意涵远比搞各种形式更为重要。尤其是当一些形式已经带来安全隐患时,本身就销蚀了仪式感,担负不起传承的作用不说,甚至与时代要求相离相悖。既然深知大火的威力和无情,我们就应该对一些陈规陋俗勇敢“断舍离”。毕竟,祭奠先人、感念于心,可以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以敬献鲜花、栽种绿植代替燃烧纸品,以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以一段寄语回忆曾经美好的瞬间、抒发怀念的思绪……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追思亲人。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清明叫人思绪万千,亦叫人感悟良多。对祖先的追思、对先烈的祭奠、对文化的传承,无论哪一种,相比于形式,真情实感都更为重要。追思也好,哀思也罢,重点都在一个“思”字,而“思”的核心又在于“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心”在,形式如何并不重要。唯有不断革故鼎新,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并不被不合时宜的形式所累、不被“糟粕”的标签所埋没,方能让传统节日更加富有时代内涵,且历久弥新、赓续传承。(作者尉迟天琪)
责任编辑: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