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璟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锚定目标、增加投入、强化管护,通过实施“八配套”建设,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得到了改善,土地保墒能力有所增加,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达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今年马铃薯收益好。亩产9000多斤,已全部销售完了。”四子王旗宏宇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亚平是高标准农田的受益者。李亚平告诉记者,他流转到的9000亩土地全部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不仅节能高效,经济效益还特别明显。以前每亩地水电费大约60至70元,现在每亩地只需30元左右,产能也有所提高,直接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有利于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便于土地流转,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农民由‘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农牧局农建科科长郭斌介绍。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乌兰察布市先后组织各旗、县、市区农牧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赴赤峰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邀请自治区专家研究论证建设模式,制定了《乌兰察布市2021年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乌兰察布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聚焦高效节水灌溉,打造典型示范。兴和县团结乡项目区建成智慧农田1116亩,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以及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提高了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精准化、数字化方向前进;四子王旗吉生太镇项目,建成了6994亩智慧农业示范区,实现了节水、节肥、绿色高质高效,并通过大破大立,打破田埂,整合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地”的重要手段。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兴和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王峰分享道:“兴和县耕地面积大、人口较少、冬季寒冷、水资源短缺、土壤相对贫瘠。在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设计和建设时,兴和县聚焦主要问题,杜绝“撒胡椒面”的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工作合力。在项目选址和设计阶段首先听取农户意见,实施阶段将设计图纸和设计标准公示,做到全民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分类施策,补齐短板,针对现行亩均投入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规划阶段起就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通过水资源调查、土壤检测、走访群众等方式准确掌握拟建项目区情况。组织农牧部门、设计单位、基层政府、农民代表四方共同找准主要问题,算清效益账,确定建设方案,达到农田基础设施完备,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项目竣工验收后,还针对项目实施区农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已通过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大地为琴田作弦,一片片土地平整、灌排水工程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农田在乌兰察布市铺展开来。乌兰察布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效益方面,以马铃薯为例,实施项目后平均每亩增产1000斤左右。每斤按0.5元计算,亩均增值500元。以2019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32万亩为标准,增加产值1亿多元。生态效益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过去的大水漫灌、喷灌改造为膜下滴灌,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马铃薯为例,相对于喷灌来说,每亩节水30立方米左右,实现了“节水优先、量水而行”。与此同时,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防护体系,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发展。社会效益方面,部分地块通过大破大立,实现了林路渠田综合配套,既增加了土地面积,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流转费用,又提高了生产能力,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部分地块通过实施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实现了用水用肥双节约;同时降低了耗能,节省了人工,原来由3、4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1个人就可以完成,让农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重道远。随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序推进,乌兰察布市将继续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