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艳波 贺世超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工委及兴安盟委关于新时代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及思政工作部署要求,创新育人“心”模式,构筑思政“星”范式,为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顺利晋升职业本科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证。
铸“魂”——把稳一个“方向盘”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院党委把思政工作作为重要议题,定期开展专题研究。每年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审议相关重大事项,统筹相关重点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设立教师工作部,重点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思政工作贯穿党的建设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处室牵头抓总、群团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链路,真正构筑起“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大思政课”格局。
强“核”——高擎两个“领航标”
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习,抓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引领。加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用工作,发挥聚合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党委书记示范宣讲、总支书记分头宣讲、宣讲分队重点宣讲、思政教师常态宣讲、课程思政浸润宣讲、团学干部参与宣讲的理论宣讲“六讲”体系,统一宣教行动。
学院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各环节,全力推动学生思政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2022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优秀思政教师与团学干部组成“宣讲团”,以讲党课、座谈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打造红色兴安历史与民族团结的品牌专题课《抗日的烽火》《伟大的创举》等,同时创新探索“一馆三址”红色历史现场体验课与活动课。
固“本”——聚焦三个“着力点”
严把入口关。突出政治标准,细化工作要求。不断规范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严把教育关。政治理论学习抓经常、抓平常、抓日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为主线,分阶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突出全员研学、突出全维感知、突出全域覆盖、突出全程实践。
严把考核关。发挥民主评议在党员教育管理与监督方面作用,确保评议有标准、有依据、有效果。
夯“实”——构建四个“支撑点”
用好“指挥棒”,夯实机制保障。学院加快构建完善思政工作体系,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与育人力量,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大力引进一批高学历思政人才,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激励制度、职称评聘标准与办法、推进孙玲名师工作室建设。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与措施落地落细,为思政课建设发展扫除后顾之忧。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走进课堂,多渠道征集师生对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坚持不懈抓好思政课建设。
提升“软实力”,深耕文化育人。为形成“大思政”格局,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院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方案》等,有效拓宽思政课育人平台,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技能协同育人机制。制定《铸魂育人培根工程五年行动方案》《“三全育人”工作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提升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吸引力,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抓住建党百年重大契机,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结合专业学党史、结合党史讲专业,扩大对当地红色资源的宣传及利用,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点燃“助推器”,深化协同育人。学院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优势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锤炼创建优质示范思政课堂,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打造思政“金课”,编撰1部《兴安红色故事》、3部《教学指导手册》,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丰富内容,灵活方式方法。为实现学院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院“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建设,进一步打造“阳光心理”等服务品牌。建立学院、系部、班级、宿舍四级防控预警体系,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建强“主力军”,抓好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之“本”。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最终向价值体系转化。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引领全院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思政课教学大赛、微课大赛、演讲赛等10余次。组织思政课教学展示,获2021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二等奖。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体系。坚持内引外培,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举办院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培训,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常态化。
重“绩”——上演五部“协奏曲”
让思政课“动”起来。跳出学院,构建“四级融合”支撑平台。实践淬炼、固本培元,通过统筹院内外资源,构建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院内与院外联动、理论与实践贯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渗“四级融合”支撑平台,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生活体系建设各方面。统筹组织全院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把思政课理论内容变成课前十分钟讲故事、演讲赛,每学期3至5场。把思政课理论内容变成实践活动,每学期每班2次,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效率,教学阵地向专业课教学及各类活动迁移。
让思政课“实”起来。跳出课堂,构筑“三维立体”育人模式。革故鼎新、守正出新,“教师有动力,课堂有魅力,创新有合力”总体规划正在学院逐渐形成。通过体系式学习、融合式讨论、案例式研讨、项目化教学、针对性解读,打造“理论主课堂+生活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三维立体”育人模式。创新“主体激活、教材鲜活、教法灵活”教学改革,借助学院现有文旅部港澳台学生游学基地、教育部中小学研学基地与自治区中小学营地优势,利用研学等方式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多元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让思政课“润”起来。跳出“本本”,打造“五维一体”独特标识。 “五维”即打造红色文化、工匠精神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园文化,“一体”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人。将“五维一体”延续弘扬贯穿始终,融入专业教学。以“国学大讲堂”“红色文化”“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模块元素,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开发相应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作用,做实文化浸润体系,丰富内涵、凝练特色。
让思政课“活”起来。重构课堂教学生态,筑牢理论固本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抓好铸魂育人培根工程,培树典型案例,筑牢理论固本体系。对接时代语境、提高教学素材质量,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大思政课”资源,将正在发生的鲜活时代故事、正在进行的伟大时代变革融入日常教学,将抽象理论、一般原理转化为鲜活场景、事实案例,以“大思政课”的不断创新助力思政课质量的提升。立足红色基因传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开发红色教学案例,形成相对稳定的案例教学特色,进一步研发建设《兴安党旗红》《从红船到红城》等红色文化专题课。
让思政课“亲”起来。创设线上线下情境课堂,打造团学工作“思政味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团学工作是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团学工作加强“思政味道”,是推动学院思政工作走深走实的重要桥梁纽带。学院深刻把握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挖掘学院文化底蕴,开发全方位的典型课外活动教育项目,建立各个层面融入文化育人元素的学生社团与平台,丰富宿舍思政新形态,打造每晚宿舍思政“600秒”,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好故事、好歌曲、好匠人。构筑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舍务人员全面参与的全员全时全域思政氛围,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青年学生扎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切实提升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实效。
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计划、有主题、有导向地开展团学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生活的思政课”“身边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永恒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思政课,思是罗盘、政是方向、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是育人的“微观场域”。“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需要汇聚社会育人的“大”合力,还需要融入社会育人的“大”能量,更需要拓展思政课育人的“大”主体,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在新时代铸魂育人路上,学院将继续筑牢思政工作“生命线”,书写立德树人“心”篇章,不断激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增量”,让学院思政教育永葆生机。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