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冉 莎仁其其格 乌力恒 白亚梅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积极探索调整养殖业发展结构,引导养殖户由传统养殖向特色养殖转变,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鼓励农牧民群众迈出创业增收新步伐,走出乡村振兴致富新道路。
走进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明盖嘎查沙仁达来家,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家庭式养殖圈舍整齐排列,记者见到沙仁达来时,他正在养殖圈舍内饮羊,羊儿个个膘肥体壮,精神饱满。沙仁达来发展养殖业已经8年多了,也算是村里的养殖大户。
“以前羊多但是收入不太乐观,改良以后羊的数量少了,省时省力,收入也比原来好一些。”沙仁达来说。
以前,他家羊的品种杂,草场小、草场承载量高,导致养殖效益低下。沙仁达来所说的改良是2014年他积极响应现代农牧业优惠政策,转变养殖观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过8年的时间,终于改良出了品质优、收益高、易养殖的萨福克羊,有了好的品种,养殖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10月23日之前,我家大概有40多只羊产羔,所以下次准备在12月30日之前再进行一次人工授精,因为萨福克母羊发情率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就可以保证一年下两茬、两年下三茬的产羔频率。”每次谈到改良品种的经验,沙仁达来都有说不完的话。
如今,沙仁达来家羊群的品种纯度不断提高,虽然只有90多只基础母羊,但2021年接羔120余只,其中至少有20只纯萨福克种公羊,仅一只种公羊就能卖到7000元,收入是普通羊的两三倍。沙仁达来家现在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也积极发展养殖业,实现了致富增收。
相比沙仁达来家的变化,昂素镇苏力迪嘎查牧民吉亚的转型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他利用科学智能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养殖方式,率先建立智能化生态农牧业体系,走上了小康路。
在吉亚家的全自动化棚圈内,膘肥体壮的羊儿们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我以前以种地为主,为了调整养殖结构,我就开始改造羊棚,改良肉羊,与之前相比,我们家羊的数量虽然少,但是收入增加了,现在母羊有200只左右,可以收500多只羊羔。”吉亚向记者介绍着。
与传统养殖不同的是,吉亚家的全自动化棚圈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养殖,360度无死角的监控、自动饮水设备、雾化防疫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颇具规模。更值得一提的是吉亚为自己改良好的品种羊佩戴了“耳标”,在电脑或手机里就能实时监测小羊的体温和位置等重要信息,可以准确预测疾病和发情,减少损失及人工投入,增加收益。这一“智能畜牧”的转型给吉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500多只羊只需一人即可照料,不仅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肉羊的质量和收入。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吉亚自豪地说:“我明年准备继续扩大智能化养殖厂的规模,把养羊事业做得再大一些。同时要邀请更多的农牧民加入,带动大家用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式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接下来,鄂托克前旗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继续推进特色养殖产业化进程,在体量扩增、品质把控、延伸产业链和品牌打造上再下功夫,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