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线上开幕。期间举行的数字金融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表示,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还停留在无纸化传统业务的数字化、线上化升级的阶段,业务范围、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没有太多变化,与利用云计算、5G网络+AI技术,发挥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空天地一体化等技术,实现无限计算力,还有很长的距离。
谈及数字金融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周延礼认为,总体路径需要关注几个方面,包括:定方向,解决怎么转的问题;调结构、调架构,解决业务与技术如何结合的问题;促融合,解决各自独立的业务线数字化转型和技术转型融合统筹的问题。这些都与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科技创新、业务结构和管理文化密切关联。
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快制定数字技术解决方案、隐私计算解决方案、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业务风控解决方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对此,周延礼强调,要重点关注数字技术、制度建设和网络安全三方面内容,具体来说:
一是数字技术。数据是基础,一方面,数据空间是比较广的概念,在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制度化、法制化为数据要素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数据空间要解决的是数据生态系统,要有标准、有规则,标准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相结合,能实现数据确权、数据安全、数据治理和个人隐私保护以及数据资产价值权属及交易等。数据可以实现跨平台、跨生态、跨地域的互联互通,更有效地服务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发展。
二是制度建设。我国已经颁布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意义重大,金融的信息安全与保护是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地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元化的协同共治格局,不断地提升金融信息安全的治理水平。此外,法律法规完善形成的“法律法规+技术融合”,可以有效解决数据资产收益保障问题。
三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网络安全智能化、数字化甚至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数据安全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网络安全的产品、保险、技术体系、信息在线监管等平台建设,对于推动网络安全生产,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监管、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等都至关重要。为此,要遵循数据分级分类的管理原则,合理准确地确定一般数据、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切实地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周延礼提示称,数字化转型中也要高度重视数字员工的作用,数字员工是金融业数字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对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加快数字化转型颇有裨益。简单来说,数字员工就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机器人、虚拟劳动、人机交互完成和处理大量重复的、规则性的流程业务。
数字员工是一个新的话题,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赋能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服务能力的输出。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不仅能服务金融机构,也可以赋能金融监管。在周延礼看来,5G网络+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未来将在金融业发展与监管当中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一是可以强化金融科技的监管;二是可以助力普惠金融降本增效;三是可以赋能数字金融生态的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要继续推动落实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型银行和保险机构加快向中小银行、保险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支持不同规模和不同禀赋的机构建立与经营特点相匹配、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督促机构夯实信息基础,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提高新技术应用与自主可控的能力,稳妥发展数字信贷和数字保险,鼓励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展金融数字化经营生态和场景,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周延礼总结道。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