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卫国
【核心提示】
●能源产业是内蒙古起家的产业,更是当家的产业,只应做大做强、不能做小做丢。要依托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蒙古力量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必须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己任,坚持绿色低碳导向,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高品质的用能普惠服务,推进国内外能源经济高水平合作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内蒙古贡献。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能源产业是内蒙古起家的产业,更是当家的产业,只应做大做强、不能做小做丢。我们要依托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蒙古力量。
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立足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承担着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要积极发挥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先立后破,逐步建立健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能源供给,为端稳中国“能源饭碗”作出更大贡献。一方面,要以新能源为主要增量,充分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构建风能、太阳能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提升非化石能源安全替代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存量、适度新增,着力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煤炭保供、外送电力、油气保障的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保障民生用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保障民生用能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物质基础。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差异明显。应准确把握不同地区及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民生用能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民生用能便利性,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给,兼顾能源成本和能源安全,提升能源惠民能力。
推动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现代能源经济,要贯彻这一要义,着力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现代化。内蒙古作为国家能源大区,能源经济发展惯性强,锁定效应突出,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消费理念的难度较大。从能源供给来讲,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依托,加快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质量。从能源消费来讲,应增强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积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能源消费方式转向绿色化、低碳化,有助于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系统科学推进能源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蒙古能源产业占比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效率偏低,注定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能源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需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一方面,要加强“三线一单”衔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大力推动化石能源生产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有序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多能互补、互联互济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推动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是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未来。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能源产业分工与合作。以能源合作为基础,以能源供求为纽带,发展双向互济的能源国际贸易,促进区域能源供求平衡,维护能源安全,带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必须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己任,坚持绿色低碳导向,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高品质的用能普惠服务,推进国内外能源经济高水平合作,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决扛起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要抓好煤炭和电力保供工作,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全力以赴履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确保能源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重点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持续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稳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增加煤炭供给弹性,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合理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的先进煤电。加快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煤炭和电力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提高输送通道利用率。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多个维度,强化能源综合保障能力。
强力推动能源经济清洁低碳发展。统筹有序开发利用新能源,重点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产业链减碳,推进煤炭绿色矿山建设,开展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煤电“三改联动”,推进煤化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聚焦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深入拓展电能替代,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加速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完善能源生产供应布局。统筹煤炭资源禀赋,优化开采布局,科学合理开发,重点提升煤炭基地产能产量,建设产能储备和灵活的产量储备体系。统筹电力保障供应,发挥煤电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加快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鼓励就地消纳和远距离外送,优化升级主干网架,建设高比例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统筹资源承载力,优化煤化工产业布局,促进煤化工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能源产业生态化,优化调整黄河流域、草原等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能源产业发展,延伸能源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并严格限制“三高”项目。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能源科技创新、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能效提升,推进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攻关重点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打造创新平台,推动高效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以重点能源领域示范项目为牵引,加快能源技术产业化。推进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全环节数字化升级,推动能源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建设。推动能源产业智能化,在能源生产领域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煤矿、智慧电厂、智慧油气田,智能升级电网、气网、热网,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实现电力供给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油气生产提质增效。升级煤化工产业,优化煤化工项目布局,推动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升级、现代煤化工分别与传统煤化工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耦合发展,推进产品多元化、高端化,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提高能源普惠能力。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多样化用能需求,实施惠民提升工程,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推进城乡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高城乡能源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城乡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广智能化配电设备和数字化应用,提高供电可靠性、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开展农村牧区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重点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提高农村牧区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农村牧区绿电供应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风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建设,加强禽畜粪便、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利用,建立健全农村牧区清洁韧性的供能体系。
推进国内外能源经济高水平合作。要切实把握国内外能源安全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立足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以现代能源经济发展为主线,优化国内外、区内外能源资源和市场的配置,积极投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建设,形成向内共赢、向北开放的能源经济合作新格局。从国内来讲,要提高全国能源保障能力,加强与黄河流域能源合作,提升京津冀能源支撑水平,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能源供求、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的多维度、多层次、可持续的全面合作。从国际来讲,要以与蒙古国、俄罗斯能源领域合作为契机,深化传统能源项目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变革,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方面的国际合作。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产业绿色发展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