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嘉慧 王爽
林海万顷,草原苍莽。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内蒙古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呼伦贝尔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呼伦贝尔市位于祖国的东北部,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辖内1733.32公里的边境线占全区总长的41.17%,8.9万平方公里的边境辖区占全区边管区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这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始终坚守在这幅员辽阔、一碧万顷的祖国北疆——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多年来,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主动融入驻地发展大局,积极创新服务举措,全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开创新时代边境管理事业新局面。
初心不改 砥砺前行固边防
自古有国就有边,强大的国防离不开稳定的边防。2019年1月1日,原公安边防部队正式换装,编制转为人民警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现在的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千余人跟随部队改革转隶,不忘初心,做出坚定选择。军转警,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变的是衣装,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自改革转隶以来,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共打掉走私偷渡团伙7个,查破案件8200余起,打击处理人员6900余人,收缴枪支237支、子弹2.2万余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647起,与俄罗斯、蒙古国边防部门分别开展了“友谊边界”“护边”系列行动,实现了国家安全、边境安定、社会安稳、群众安宁。
守正创新 攻坚克难护草原
呼伦贝尔市边境辖区边管区点多、线长、面广,既有水界,又有陆界。夏季草深林密,易于藏匿潜伏;冬季界河湖面冰封,无天然阻拦屏障,历来是偷渡走私、越界捕捞、隔界交易、盗赶牲畜等跨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多发区。
上世纪90年代末,原呼伦贝尔市边防支队创新推出了“草原110”,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草原110”从起初以蒙古包、帐篷、牵引方仓车和动力方仓车等为载体的“流动警务室”,到现在依托现代边境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平台,构筑辐射市、旗、苏木、嘎查四级的草原110指挥系统,实现边境草原地区地广人稀条件下无线报警、快速打击、及时挽损的警务模式,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如今,“草原110”这种创新管理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三务合一 扑下身子办实事
如何增强辖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现代边境管理警察新的工作方向。警民一家亲的理念,深深根植在支队的每个大队、每个派出所民辅警和辖区百姓心中。
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以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以推进兴边富民为目标,在224个边境嘎查(村、社区)推行“党务联建、村务联谋、警务联抓”“三务合一”边境地区治理新模式,统筹边境经济发展和辖区安全稳定,深化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务实运行,强化了守边护边、稳边治边工作合力。
今年3月,呼伦贝尔市首个“三务合一”工作实践站在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嘎查揭牌。牧民呼斯楞称赞道:“从前办事程序复杂,还离得远。现如今365天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可真是太方便了。”
如今,“三务合一”模式已从最初的一村一警辐射带动呼伦贝尔市78个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和值守卡点,以民警兼任村内党支部副书记和驻村警务室的形式,深化基层党务联建、推动边境村务联谋、促进区域警务联抓,全面提升各项工作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边固民安的平安建设目标,打通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2日,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394名民警获首批戍守边疆纪念章。据悉,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是戍边满30年、20年、10年的移民管理警察才能获得的荣誉。多年来,一代代戍边人栉风沐雨、无畏艰险,坚守在边境一线,用青春和汗水筑起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国家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定将继续砥砺前行,坚定不移跟党走、矢志不渝守边境、勇立潮头敢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让边防更加牢固、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为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