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静
随身携带一张卡,煤矿工人在井下实现“厘米级”精确人员定位;佩戴一副AR眼镜,检修人员化身“超级特工”,检修机电设备快速高效;机器人成为“新同事”,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无人机“翻山越岭”,高空完成矿山地形测绘、盘煤验量;地面生产指挥中心“一键启动”,井下工作面智能化联动开采……走进乌海能源公司所属各煤矿,智能装备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煤矿高质量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智能化“关键变量”“第一动力”优势明显,减人增效成果显著,企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迈上新台阶。
智能化生产究竟“智”在哪里?
“井下工作面工作人员请注意:1号皮带机准备启动,刮板机准备启动,采煤机准备启动……”
7月28日下午,在老石旦煤矿生产指挥中心,机电队集控员张林坤坐在采煤机操作台前,通过通信系统向井下工作面发出工作指令。
远程指令成功“唤醒”井下工作面一只只待命的“机甲巨兽”,它们舒展筋骨,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地面生产指挥中心全景工作面系统开始无延时“直播”采煤作业过程:采煤机记忆切割;液压支架成组移架、自动跟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等“三机”默契配合,智能联动;工作面生产参数、大数据实时采集并快速交互链接,多参数识别自动放煤……大屏幕上,地面“智联”井下的智能化煤炭开采模式一览无余,气势恢宏。
从出大力、流大汗的人力挖煤,到机械化、自动化割煤,再到远程遥控采煤……乌海能源公司大跨步迈入“挖煤不下井,输煤不见煤”的智能煤矿时代。
职工的工作状态会有哪些改变?
“不用下井,每天能穿上白衬衫。”被问及智能化建设带来的变化时,老石旦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操控员朱慧林不假思索地说。
两年前,朱慧林抓住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参加培训,加强理论和实操学习,从井下皮带操作工转岗成为一名主运输系统操控员,每天在窗明几净的智能化调度室工作,白衬衫成了他日常工作穿搭。
“真没想到,在矿上工作了30年,如今还能和机器人‘同事’搭档。我们互相配合,事半功倍。”黄白茨矿煤矿机电科焊接班班长程玉慧说。
加工车间内,1台焊接机器人动作迅速、操作精准,正在执行焊接指令。“焊接机器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生产中,1台机器人可以替代2到4名产业工人,可连续24小时作业,焊缝质量稳定。”程玉慧说,眼下,黄白茨煤矿正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矿井建设,标准件加工量大,机器人“上岗”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乌海能源公司《老石旦煤矿5G系统与AI分析平台》《黄白茨煤矿薄煤层智能采掘工作面》《骆驼山洗煤厂关键设备故障监测与预测性维护系统》3个案例入选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清单;利民公司成功投用5G智能综采工作面;质量管理中心成功投用煤炭智能化验系统;黄白茨煤矿被列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累计投入15.6亿元,6对主力生产矿井全部实现智能矿山建设5个100%目标;建成6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大类快速掘进工作面;建设74个固定岗位无人值守项目,95个岗位实现“可视化远程控制”……乌海能源公司智能化建设的成绩单越来越亮眼。
从实现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零”的突破,到5G+智慧矿山项目应用、国内首套选煤标准数据系统投用,再到智慧管理系统效果初显,一步一个脚印,标志着有着60多年开采历史的乌海能源公司走出了一条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的奋进之路。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