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芊
乌海,得名于煤矿——乌金之海,因煤而兴,因黄河而繁荣。位于内蒙古的“河套”地带,虽地处沙漠,但因为紧邻黄河水,成了难得的绿洲,也应了那句“黄河百害,惟富一套”。汉森酒业就坐落在这里。
下了飞机,就能感受到炽热的沙漠性气候,干燥、晴朗、万里无云,还有不时吹来的阵风,干燥地打在脸上。
【乌海坐落于贺兰山麓,沙漠的边缘】
种出一片绿洲
但汉森酒庄的“小环境”却不一样,有树、有草、有葡萄,植被不仅广阔,还很多样化。阔达3700亩的葡萄园一眼望不到头,很难想象最初的时候这里是不毛之地。
汉森酒庄的掌门人撖建平跟汉森一样都姓“han”,我们大赞汉森“了不起”,他却说这也是“不得已”。
【汉森酒业董事长撖建平】
这最早是撖建平哥哥撖生平的事业。敢闯、不怕辛苦的撖家大哥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辞去公务员职务“下海”闯荡,凭借为鄂尔多斯(著名羊绒品牌)建设专卖店积累了第一桶金。当乌海市(与鄂尔多斯市毗邻)政府号召企业家发展葡萄酒业时,有干劲、有情怀的撖生平首先响应了号召,认领了一万亩土地,开始整地、改造、种葡萄。
我们现在看着这3700亩已经成形的葡萄园尚且会大叹不易,可想而知刚起步时这项工程多么的浩大和“令人绝望”。但乌海人要坚韧得多,这座城市可以说都是他们一点一点“种”出来的,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处绿色——每棵树、每片草下面都铺设着水管——他们采用的是著名的以色列“滴灌”技术,同样发展出令人惊叹的沙漠农业和生态,造出了一座城。
【汉森就是先种草,再种树,然后种葡萄,营造出3700亩葡萄园】
先种草,再种树,然后种葡萄——因为沙漠风大,必须先防风固沙才能种植作物;而光植树也是不够的,树长高后会挡不住下面的风;所以要先种草,再种树,然后才能栽下葡萄种子,这就至少耗去两三年;等到葡萄可以收获,又需两三年;而要等到优质、成熟、稳定的葡萄产出,再需数年。现在流行说“匠心”,沙漠葡萄的种植天然就是匠心,耐得寂寞、受得烦难,静待收获。
2003年产品上市,2004年撖总大哥却撒手而去。“也是积劳成疾”,谈起大哥,撖总很痛心。种植、建厂规模都不小,酿酒又是个用心的活儿,出了产品还要操心市场推广,真是劳心劳力,那年鄂尔多斯商会成立,撖生平工作完了又忙接待客人连轴转,回家躺下就一觉未起。
“大哥的儿子尚小,这么大摊子,给谁也不愿接手。市政府领导找我要求,不能放弃这个产业,只好我接了。”撖总之前做房地产,从挣钱的角度说,远比酿酒“性价比”高。
打出一张名片
但既然接手了,就不敢辜负。
“开始真是不摸门道,但做着做着就有了感觉。”葡萄酒跟白酒是两个文化体系,欧洲几十个国家都有专门的电视台和杂志做葡萄酒,讲几十年故事都讲不完。虽然开头有些迫不得已,投入进去了却发现很丰富,另有一番天地。而且做葡萄酒与国际上打交道机会多,走得越远越发现其博大和多样,非常具有探索性。
2001年汉森酒庄正式成立,十几年来渐渐改变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用酒习惯,“以往我们都是喝白酒为主,但现在各种高中档宴请都会用我们的葡萄酒,客人都会很意外和惊喜,领导们也感觉很自豪。”
这也是撖建平定下的推广秘诀之一。
“首先要改变习惯。以前大家只认白酒,对红酒根本就不想尝试,你再好也没用。”撖建平一声令下:“免费品尝!”2004年,对乌海企事业单位一共发出1500多份,过年时满大街都是汉森的礼盒,闹得大家见面都互相问“你也喝汉森葡萄酒了?”成了一个事件。第二年销量就开始倍增。
就这么从乌海品尝到周边,再品尝到自治区,各种大会小会都有赞助,口碑很快就传开了,渐渐地“红酒更为健康、高雅”的意识深入人心,而且亲口尝过确实名不虚传,就真的在这片白酒大地上开出了红酒的花。说起来,撖建平也算是“事件营销”、“体验营销”的潮流人物了,无形中成为最潮推广方式的运用者和引领者。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硬广投放的效果江河日下,花费高昂且收效有限,反而是“体验感”与“参与感”占了上风。
撖建平说,这其实也利用了大家的猎奇和反差心理。国人在思维定势上认为葡萄酒是西方的,中国本土比较少,而且有也就张裕、长城、王朝几家“老三样”。内蒙古也有葡萄酒?品质还这么好?开始抱着好奇的心态,一试就被口感征服了,而且也都有自豪感——先是成了乌海名片,最后成了自治区的一张闪亮名片——谁能想到内蒙古出产国际品质的葡萄酒呢?能给客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打造的汉森酒窖】
种出一瓶好酒
其实,乌海出好葡萄酒是得天独厚。
都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乌海地处北纬39°67´,与葡萄酒传奇产地波尔多的北纬44°50´十分接近,更接近中国传统葡萄酒产地烟台的37°28´。众所周知,沙土地是种植水果的天然良地,干净且透气,西北地区的昼夜温差大也十分有利于葡萄生长和积累养分。但与大家心目中经典的新疆葡萄产区相比,乌海的温差又没有那么大,所以保持了更好的糖酸平衡——也就是不会有新疆葡萄那么甜,在酸度上略有提升——所以更适合种植酒葡萄,而新疆更适合发展水果葡萄。
【得天独厚的沙漠酒葡萄】
说起酒葡萄,与我们平常吃的葡萄不太一样,它的体型偏小,皮厚、籽多、糖分高、色泽深,这都是酿造优质葡萄酒需要的特征。因为葡萄酒需要的单宁大量存在于葡萄的皮和籽中,皮厚、籽多会增添葡萄酒的风味,浓重的色泽则是“玉碗盛来琥珀光”里“琥珀光”的出处。再有,乌海地处矿区,各种矿物质富集、多酚多,出的酒因而口感丰富、厚重、营养物质全面;而且乌海的酒葡萄是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和推广的,品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优选,毫不夸张地说是顶级良种,具备了做出比肩世界水平好酒的基础。
乌海的气候也恰到好处。波尔多是沿海地区,所以我国种植酒葡萄最早也选了与其纬度相近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均在700多毫米,但问题在于波尔多的雨集中在冬春,我们则多半在夏秋。赶上收获季下雨,有三五天果子就全烂了,在葡萄藤上就会直接“酿成”酒,这是我国出产高品质葡萄酒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乌海则基本没有这个担心,全年少雨——年降雨量仅100毫米,不会有雨季采摘不及的情况,采用滴灌技术又不用担心缺水。更为优越的是乌海的无霜期,全年大约158-168天——新疆地区是130多天,不要小看这10几天的差距,好的酒葡萄需要至少150天的无霜期才能完全体现它的风味,而赤霞珠要至少156天,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环渤海地区虽然无霜期更长,但前述的收获季节多雨又是一大难题。
说乌海的酿酒葡萄得天独厚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且沙漠环境还带来了两个难以企及的好处:气候干燥无病虫害,无需农药;沙地透气性好且无污染,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矿物质肥)——天然的双有机!在食品安全频频亮起红灯的今天,这是多么难得的净土!
甚至乌海刚猛的西北风也成了“利器”,很多不够强壮的、品质稍差的酿酒葡萄是不能成长的,实现了“自动优选”。可以说,酒葡萄在乌海实现了全程的“优生优育”。当然,这会使产量受到限制,但高品质就是如此严格筛选而来,永远是比例中的少数。
打出一片天下
2010年世博会,汉森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选送的精品之一,并进驻了联合国馆。
在这里,汉森遇到了自己的传奇酿酒师布鲁诺(专文另述,参见《爱江山更爱美酒》)。布鲁诺对汉森“一见钟情”,并带来了最为纯正的法国酿酒技术——他本就是法国知名酿酒师。
布鲁诺到来之后,将汉森酒葡萄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酿出的酒真正提升到了世界水平,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11年参展波尔多品鉴会一炮打响,被法国电视台和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从2011年起,汉森葡萄酒酒品共参加三大洲(欧、美、亚),12个国家(法、英、德、美等)共计30余项国际葡萄酒赛事,至今累计获得国际奖项140余项,其中59个金奖。改变了很多国家对中国葡萄酒的固有印象,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
渐渐的,“墙内”也找上了门,北京和合之佳对汉森十分青睐,经过两年的磨合,最终双方结成了合作伙伴,和合之佳将自己的市场和渠道能力贡献出来,为汉森酒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葡萄酒市场迅速铺开打下了基础。
2016年,经和合之佳推荐,汉森酒业又与国内领先的中产品牌肆拾玖坊一见如故、一拍即合,用撖总的话说:肆拾玖坊定位中高端客户,与汉森的产品定位不谋而合,可以说“严丝合缝”。刚一结识,布鲁诺亲自全程操刀的第一批酒就被肆拾玖坊董事长刘军“截胡”了,一口气包圆了,因为他从中喝出了“初恋的味道”。汉森有好酒,肆拾玖坊爱酒、懂酒,而且是一个“高端团购”的购买方式,可以说是“宝剑赠壮士,美酒配佳人”的绝配,在产品购销和品牌传播上都非常高效。作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带头人,撖总十分看好肆拾玖坊的新中国式众筹模式,而两家的合作也可看作“体验营销”更新、更大规模的案例。
【汉森与肆拾玖坊合作的三款红酒,均荣获国际金奖】
虽然形势大好,但撖总没有掉以轻心:“更要练内功,今后的重要任务就是服务。越在这个时候风险越大,容易贪大图快,一定要戒骄戒躁。”他对与肆拾玖坊的合作认识也很清醒,称之为“双刃剑”:一方面受众精准且遍布全国,非常难得的大规模、高品质用户;但另一方面肆拾玖坊卧虎藏龙,诸子百家,什么行当的专家都有,挑点毛病也很容易。所以必须从源头把好关,把葡萄种好,酒厂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品质提高、产量提高,“保证每一瓶酒都是高标准”。
【肆拾玖坊两周年庆在汉森酒庄举办】
种出好生态
当国人开始追捧“双有机”认证时,汉森已经向前又走了一步,而且是一大步。
2009年,汉森葡萄和葡萄酒就已经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A)级证书。2014年,汉森葡萄与葡萄酒获得了欧盟有机双认证。可以说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畅行无阻了。
但撖建平看到和想到的不仅于此。汉森在沙漠中种出了葡萄庄园,乌海造出了一片绿洲,能不能造出真正的生态?
生态农业提了很久,究竟什么样的农业才能被称为生态?其实定义也很简单,一个运行良好的生态圈,必然是物种多样化的,而且可以形成闭环,自给自足,良性循环。
汉森最大的成功不仅是在沙漠上种出了作物,更重要的是使它形成了“造血”功能,这才真正称得上生态,才能形成产业。任何行业,依赖外部“输血”肯定是不长久的,也是做不大的。
生态农业的基底是什么?水和土。对于中国农业而言,水土品质告急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长期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已经进入了“越用越多、越多越不管用”的恶性循环。撖总想保住汉森这一方净土,他的目光瞄准了有机肥。
而无意间,他可能会开创一个更大的产业。化肥为什么会破坏土壤?首先因为它是人造的,而且含有大量的非天然物质——也就是说,它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是异物,自然会有“排异反应”;所以,它不能百分百被植物吸收,一方面肥效有限,更为严重的是会残留大量无法分解的成分,变成垃圾,这样的“外来入侵者”多了,土壤慢慢就失去活力。
【有机肥的制备就地取材选用了红酒罐,配合得相得益彰】
而撖建平创立的“柠植源”生物有机肥,利用了乌海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变成的,本身就是有机质,加入合适的微生物和酶分解发酵,就形成了有机肥。它具备一切农家肥的优点——天然、有机、可降解,但比普通的农家肥产量大、品质稳定,可供产业用。
有机肥的原材料都取自天然,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有生命的,所以不会破坏土壤原本的状态。打个比方说,这种以养料、微生物和酶为主的生物肥好比“酸奶”,酸奶不仅能提供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而且富含多种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升肠道活力;生物有机肥也一样,不仅能提供氮磷钾等养分,也能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平衡,从而让“消化不良”的土地重新“活起来”。两者的直观区别是,用化肥的地里不会有虫子,但使用有机肥的土壤里是会有蚯蚓等各类虫子的。所以撖总说:“化肥只会越用越多,而我们的肥是越用越少”,因为它能够恢复土地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且肥效高出很多。
更为厉害的是,已经施用过化肥的土地也不用担心,有机肥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把以往的残留物再利用——比如有专门吞噬重金属的微生物,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这项技术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
综合而言,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很像“中医”,它真正把种植环境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调理”,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通经络、活血脉,让这个有机体自行运转起来。这恐怕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生态。如果这一技术能成熟并推广,其足以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面貌,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撖建平说,葡萄酒和有机肥就是他未来的寄托和理想了。它们有相似之处。
【清风吹拂的汉森酒庄】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液体”,在16度以下是活性很强的,美容、养生的作用都已经被证实,而且非常具有美感,优雅高贵。所以,它能成为食物里的“奢侈品”,成为几十万一瓶的藏品,这是它与生俱来的优势。
生态农业更是与生命直接相关,不仅它本身是有生命的,而且造福民生,甚至造福人类。在食品乱象丛生的现在,“无公害”、“有机”是众望所归,但也任重道远。汉森做出了一个样板,不仅在沙漠中创造出有机农业,而且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可复制。钱学森先生曾说第六次产业革命是“沙产业、草产业”,汉森的尝试和他的提法高度融合,是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
有人说,现在唯有沙漠和雪山是净土,其他有人的地方都被污染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我们必须遏制和改变这种情况,不能做民族罪人。
撖建平说:“什么叫回报?就是德行带来的收益,它未必是物质,但使人愉悦。行善有福报。”
责任编辑: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