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戏说王羲之

来源:新闻纵横  发布时间:2018-12-12  浏览:73127  字体【 【关闭】
 

公元207年的某一天,端坐大班台的曹操觉得有些头疼。是啊,虽然曹氏集团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从搞众筹起步,抓获献帝搞天使投资,破董卓,败吕布,降张绣,灭袁绍,业务拓展到大江以北,上市只差一步之遥,可是,南边孙权那小子一点都不安分,居然与丧家犬刘备联手来对付曹氏集团,还有刘备这个伪君子,简直是忘恩负义······想想都头疼。
想着想着,头更疼了,于是找来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华佗给瞧病。
华佗本来是立志要当官的,结果阴差阳错当了医生,还一不小心就成了曹氏集团的首席名医。
华佗仔细检查了曹操的头部,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不好办,虽然目前可以用针灸等方法延缓,若要根除,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开颅。
开颅很痛的,别欺负我没有读过医书。
别急,华佗自有办法,用他特制的“麻沸散”加上刚刚温好的一壶杜康,给病人灌下去,病人就全麻了,然后医生就可以拿出锋利的斧头,从从容容地做手术了。
别笑,真是用斧头,不是锤子,也不是柳叶刀。
据说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做开颅手术了,有许许多多的头盖骨为证。不过以当时的灭菌、输血、消炎等条件而言,开颅是不是等于杀人就很难说了,反正曹操就是把这二者画上等号了,总觉着有人想谋害朕。于是,后来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业余爱好发展成吃饭手段的华佗给砍了。
知道这个故事讲的啥吗?它讲的是:至迟,到东汉末年,我们就已经建立起家庭医生制度了。 

历史上没有记载王羲之家里有没有家庭医生。不过,我猜,他们家十有八九有家庭医生。
当时琅琊王家可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豪门,他们家和陈郡谢家轮流着数一或者数二,其他大家族拼死拼活挣个第三就可以了,就像中国的大学,除了中关村大街东西两边的那两所,其他大学都只会去争第三名,基本上不会产生抢头两把交椅的想法。这两家名气实在太大,仅仅因为他们家堂屋里的燕子飞到别人家里去了,诗人们就奔走相告。
王家的家庭医生是否能做开颅手术我不知道,但肯定会制一种药,叫五石散。
散,粉末状的药剂。就像现代的药剂有片剂、针剂等形制,古代药剂有汤、丹、丸、散等。那个对老家会稽有着深入研究的周树人在公开演讲中说:“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
这玩意儿的功效,据说有点类似于摇头丸加万艾可,只是效果差强人意,并且还有毒。如果长期把这玩意儿当零食吃,就会产生“舌缩入喉”、“脊肉烂溃”、“头痛欲裂”、“腹胀欲决甚者断衣带”、“心痛如刺”、“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满欲吐”等一系列严重中毒现象,甚至死亡。
后来有人比对,说这种现象与砷中毒十分吻合。
从当时工商部门登记资料来看,五石散的知识产权应当归娘炮何晏。这枚小鲜肉是曹操的养子,据说皮肤白里透红,吹弹欲破,是当时贵妇们的最爱,搞得当时的魏明帝都疑心这家伙打了粉底。
五石散的秘密,小鲜肉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于是,那些没有被告知的一般人全都知道了,因而五石散得以横扫魏晋医药市场。
五石散因为药性燥热,故服用之后必须以“石发”(躺在室外风涼之处)、“散行”(出外散步)来散其体热;热气一退,神清气爽,吃嘛嘛香,好像痼疾一扫而空,痛快淋漓。只是,这种药后反应持续时间不长,且以身体的长期受害为惨重代价。不过,生逢乱世的人们朝不保夕,只图眼前的幻觉,不思此后的清醒。
种种迹象表明,王羲之年纪轻轻就病了,很早就开始吃这玩意儿。他服食的姿势很好,很有型,因此而脱单。
某天,他正在伯父王导家里服散,一包五石散下肚,浑身燥热,于是遵医嘱“石发”。热,脱掉衣裳,袒胸露背;幻,迷迷瞪瞪,云里雾里。正当此时,另一有望挤进豪门第三的郗家前来选婿。王羲之二十多个兄弟们、叔伯兄弟们一个个头脑清醒,正襟危坐,等待挑选。哪知来人眼睛有毒,对这些努力装出应试状的青年才俊一一摇头,独独选中了“坦腹东床”的王羲之。
我敢赌半个冰淇淋,当时的王羲之八成是服散了。
传世的王羲之法帖当中多有“服散”的记载。“迟散”、“发散”、“服散”、“行散”、“散势”、“散患”、“散系”,等等,这样一些与“散”相关的词汇也经常出现在他笔下。
在《服食帖》中,老王说: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今年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在《择药帖》中,老王说到:乡里人采药,有人发梦得到此药,您知道这个人不?据说这种药“服之令人仙”,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
在《旃罽胡桃帖》中,老王说:戎盐(一种中药)是我所需要的,是服食所需要的。郗愔这家伙也服食,但他的方法与我稍有不同。
王羲之以身试药,然后“烦不得眠”、“食至少”、“沉滞兼下”、“大吐”,以致“劣劣”、“耿耿”、“奈何”等药后反应时常可见,基本等同于口头禅。
总而言之,王羲之病了,病得不轻,病得彻头彻尾,病得彻里彻外,病得久病成医。他不仅动腿寻散,动口服散,动手制散,还在自己园中种植中草药。
看看他的法帖中提到的诸多草药名称吧:胡桃、青李、密柑、菊、狼毒、樱桃、来禽、日给藤等。他不仅在山中找,还在自己的园中种。《晋书》王羲之传不就说:晚年优游无事,修植桑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与人渣小鲜肉何晏不同,王羲之感情专一,对妻子十分疼爱,流传至今的诸多故事中没有任何一个绯闻轶事,并且,王羲之晚年还很骄傲地跟人说“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八个儿女都是同父同母。
51岁那年王羲之参加了一个party,因为喝得有点上头,被损友们撺掇着写个序,就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兰亭序那会儿,王羲之42岁时才生的幼子王献之也参加了,并且因为做不出诗而被罚酒。
写诗一般般的王献之写字天分极高、家教极好,行草书出神入化,获得了与父并驾齐驱的名头,号称二王。
而其他几个有名有性的儿子几乎都在法帖中留下了好书两三行。凝之、涣之、徽之、操之等,都在《阁帖》中有书迹留存。
王羲之脱单那天是在伯父王导家里。王导的两个儿子王洽、王荟也有书名,王洽有个儿子叫王珣,留下的伯远帖是为数不多的晋人真迹之一,而伯远正是王羲之大儿子玄之的字。
王珣有个孙子叫王僧虔,书法被庾肩吾《书品》评为中上品。
王僧虔有个儿子叫王慈,三行好书也留在书史上了。有人挑衅地问他,你的字比起你老子来,哪个强些?王慈说,拿我跟我老爸比,就像拿鸡跟凤凰比。
到了隋朝,王徽之有个后代叫王法极,在云门寺的阁楼上练字几十年不下楼,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送烟雨楼台中的四百八十寺珍藏,人们熟知他的法号,智永。
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上记录了一个笔法传承谱系,说是笔法由神仙传授给蔡邕,经过数代之后,由卫夫人传王羲之,王羲之传王献之,王献之传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萧子云,萧子云传僧智永,智永传虞世南,世南传欧阳询、褚遂良。
这个谱系中提到的人,最早的蔡邕生于公元133年,最晚的褚遂良卒于659年,这526年间的传承,王氏子弟占据绝对优势,而从303年王羲之出生其到谱系最末的256年间,共9人,其中王氏子弟就有4人。
发现了什么没?王家的孩子个个会写字。秘诀在哪里?据说在笔法要诀里。笔法真这么重要吗?是的。不是说钟繇没得到笔法之前,呕血三升;然后韦诞死,掘墓得笔法吗。
但这事儿你信吗?如果有这么个至高无上的武林秘籍,为何没有实物存在?如果必须要有这么个秘籍才能写好字,那唐朝以后的人没有秘籍又是如何写好字的呢?
这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那么,不妨大胆来猜测一下:也许王家家传的不是笔法,而是药方呢?也许是病人王羲之把娘炮何晏与老师卫烁留下的药方进行参详改进,从而制出了“书法速成丸”呢?然后他还用佯装的服散效果成功蒙蔽了其他豪门世族的子弟。这不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数一数二,王家就可以代代出书家,而谢家做不到呢。
你也许会问,既是药方代代相传,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呢?因为这药方虽然代代相传,但炼制的认真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工匠精神在代代相传中边际效益递减,所以,王氏子弟虽代代都高出时人之上,而纵向比较,却有每下愈况之感,以至于到了中唐就默默无闻了。
而据记载,普遍服食五石散的风气仅仅风行在魏晋南北朝,虽然此后仍有人服用,但似乎制作工艺失传了。工艺失传,所以笔法失传。所以,哪里是什么笔法传承谱系,明明是药方传承谱系嘛。
好了,以上纯属猜测,如有雷同,纯属故意。 

经常有人问,王羲之的字到底好在哪里。我答,好到变态。就书法而言,魏晋文人都是妖孽,尤物,而王羲之是妖中之王,是尤物之尤。
马未都把美分成四个层级,初级的是艳俗美,顶级的是病态美。王羲之的字就是顶级的美,美得变态,美得病态。
王羲之这个病人,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病态的美。从此以后,所有书家都以此为极则,都想达到或超过。1700多年过去,回顾书法上的这些山峰,发现几乎没有人超过这个高度,达到这个高度的也寥寥无几。
而绝大部分天分不济的,只能仰望,幻想着从这病态美中摘取一丁点养分来营养自己;更多的人,连仰望都不知道往哪里望,转一个圈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后脑勺,再转一个圈还是。
陈忠康说我们现在学书法受印刷字体的影响太深,少了印刷术发明之前的率性和随意了。如果这一命题成立,那么至少有两个推论也应该成立:推论一,印刷术越不发达,书写性越强。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书家少受约束,少有呆板,书法因而更近“心电图”的律动;推论二,电脑越是广泛应用,书写性越差。今天的我们几乎已经无药可救了,因为我们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打印字体了。
印刷术是否在宋朝发明并广泛应用,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古人印刷时使用的字体,大都是颜柳字体的变种,人们称之为“宋体”,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换言之,自从宋体字占据读书人的视觉空间,魏晋人的“爽爽风气”就消失殆尽了。
进而往前推,最早从颜真卿时代开始,王羲之的影响就几乎被取代了。——如果说,书法史上还有人能与王羲之并立,这个人非颜真卿莫属,他所创造的与王氏书风截然相反而又悄然暗合的风格,足以让后世仰望到吹掉帽子。
这也解释了为何笔法谱系传承到褚遂良之后就众说纷纭了。虽然也有人把“徐浩—张旭—颜真卿—怀素”等尖峰上的书家用类似的谱系串起来,以接续上王氏笔法谱系。
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么做多多少少有些穿凿。
想想王羲之是怎么写字的吧:每天与谢家、郗家这些风度翩翩的人聊聊天,读读书,作作诗,然后焚香、沐浴,认认真真、虔虔诚诚地遵照何大娘炮的法子,炼丹、制散,烘焙、阴干,然后取出收藏已久的上等丸散,温酒服下,乘着药性和酒兴,左手将蚕茧纸卷成轴状,右手三根指头搓着鼠须笔,简简单单而又潇潇洒洒地写下来——生活需要仪式感,写字更要仪式感。
王羲之那样简单随意写出的字流传下来,都成为了后世顶礼膜拜的法帖了,哪怕文辞内容仅仅是寒暄,仅仅是问疾。
而这个简单随意背后,是一个长年腹痛、胸闷、呕吐、燥热等等痛苦的病体。余嘉锡说,“魏晋之间有所谓寒食散者,服之往往致死。即或不死,亦必成为痼疾,终身不愈,痛苦万状,殆非人所能堪。”
历史上数一数二豪门中最为俊秀的子弟,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创作艺术品。我们难道不应该投以感激的目光吗?
有日本人认为王羲之根本不是人,是神,因为要不是神,肿么可能写出这么好的字?要不是神,为何后人难以企及?
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噢。
不过我要提醒一句,那啥“散”真不能吃,这不,神仙一样的王羲之因为吃多了,59岁就真的成仙了。 

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那年,钟繇还没有成为魏国的开国元勋,位列三公更是遥远的将来,特想找当时最牛的书家韦诞寻求笔法。可韦诞小气,就是不给,死后还带到坟墓里去,分明就是想让笔法失传。好在年轻的钟繇绝不放弃,借来洛阳铲,掘冢得书,得以书艺大涨。
历代以来,钟王并称,书家们都拿着他们的书迹心摹手追。但从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弄错了效仿对象,要学人家写字,先得学人家炼丹,哦不,制散。
所谓书法家,就是你有病,他有药,时间不早不晚,成分不增不减,剂量不多不少,连服三十年即可。
时间到了2018年,某大学教授带领一帮学生,按照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炼出了一枚“孔圣枕中丹”。据说这枚丹药“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
于是,我就很想去找到那个药方子,主治书法平庸,久服令人成名。到那时侯,就不仅可以自服,还可以悬壶,售予想上国展的芸芸众生。
这门生意绝对是下一个风口,就像当年像韦小宝捉住陈圆圆之后,幻想着通过展览陈圆圆来赚钱一样:看一眼一两银子,美女免费,丑的加倍。估计不出数年,当可跻身福布斯富豪之列。

责任编辑:牧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