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的今天,邓小平逝世。
我特别感谢邓小平。
我在苏北出生时,文革刚刚结束。小时候常挨饿受冻,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根肉丝。
但日子确实向好。村里能吃上馒头和肉的人家越来越多。过年时,也有新衣服穿了。这都是实打实的变化。
整个八十年代,每个人都觉得生活有奔头,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
有人说,那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八十年代中期,我家从农村搬到县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接受了较好的小学中学教育,进而才有机会上大学,彻底改变命运。
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都和一个人有关,邓小平。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改变或推动历史的,往往是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
读过一些关于邓小平的书,对他的印象,忽上忽下。直到近些年,才坚定了一个看法:一百多年来,甚至是三千年来,最伟大的几个中国人之一。
1
大英雄
邓小平年少成名,很早就开始指挥千军万马,参与中枢运作几十年,对这个国家了然于胸。
但对于邓小平来说,1978年以后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他的。
很多人以为,文革后,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一种历史必然。这是不对的。如果没有一个强力人物推动,中国当时更有可能回到文革前的局面。
在当年的中国,只有邓小平具备推动改革开放的条件,别人都不行。
时来天地皆同力。邓小平当然是顺应了大势,但改革开放采取什么形式,走到什么程度,不同的领导者会有不同的选择。
文革刚结束时,整个社会的僵化程度,是今天很难想象的。如果换一个领导人,也许也会拨乱反正,但这个“正”,一定是文革前的路线政策。对欧美开放,搞市场经济,这些都很难实现。
历史潮流,并不是后世看来那么明显。几百年来,中国有过无数历史机遇,但总是棋差一步,一错再错,终至天翻地覆。
1978年以后的历史机遇,邓小平牢牢抓住了,这就是大英雄大本事。
对内,搞活经济,勇于改革;对外,靠拢美国,打开国门。四十年间,谁都不能否认中国的进步。这一切,都是邓小平开了一个好头。
万事开头难,接下来就是历史的惯性了。
2
不折腾
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主义之争,他内心估计从来都不屑。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把活儿做漂亮了,比什么都重要。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说话的人多,做事的人少。所以,他经常说不争论。今天不够智慧解决的事,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字,今天看来普普通通。但是放在当时的中国,是惊天伟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邓小平,别人既不敢想,也不敢说,说了也没用。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艺术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翻翻看历史书,中国历朝历代,有这样的统治者吗?有这样的自信和胸襟吗?
对于知识分子,对于写文章的,都是严防死守,甚至大搞文字狱。但是在邓小平这里,只有六个字,“不要横加干涉”。
1977年8月3日,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会上,当时教育改革的闯将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邓小平听后就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今天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应该感谢邓小平。
果断停止上山下乡,让无数知青回城,但当时城市里并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那么多年轻人涌入城市,闹出事端怎么办?只有邓小平敢拍这个板。
广东和安徽的改革举措,阻力很大,是邓小平给权力给政策,搬开挡路石,让安徽人包产到户,让广东人大办特区。
邓小平没读过什么哲学著作,更不会写诗。作为一个领导人,他显得太过朴实,不符合一些人对领袖“雄韬伟略”的认知。
但恰恰这种朴实,才是邓小平伟大的地方。不搞宏大构思,不开空头支票,老老实实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放到今天的职场,邓小平就是一个敢于放手让下属做事的领导,有气魄,有担当。他负责创造环境让你脱颖而出,你只管解放思想大胆做事,不要太出格就行,出了事他兜着,但KPI不好,就要换人。这样的领导多难得,职场上的人都知道。
邓小平说: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要尽可能少管。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
八十年代,骂邓小平卖国的人很多,甚至连很多报纸都敢指名道姓批评他。但是,这不正说明了邓小平的包容和自信?在中国,骂领导人的后果,你懂的。邓小平不是没有手段不让人骂他,但他不会让你闭嘴,这就是他的伟大。
对内,邓小平不折腾,让老百姓自己做主,给社会选择的权利,这就有点中国传统的无为而治的智慧。“夫唯不管,故天下莫不管。”
无与伦比的经历,造就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邓小平。
很少有人像他这样三起三落。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西欧、俄罗斯,他都待过。美国日本,他也不陌生。工作岗位横跨党政军,很多关键岗位,他都干过。什么都瞒不了他,什么都忽悠不了他。
3
不当头
世界潮流,他是掌握的。
有人想跟美国全面对抗,他说:我是会打桥牌的,不要以为你有四个K就了不起了,别忘了人家还有四个A呢。他还说: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对美国人的实力,他看得比谁都清楚。他知道,要推行改革开放,首先就要对美国开放,不对美国开放,对任何其他国家开放都没有用。
中美建交谈判时,他全程关注,每当快要谈崩时,他都果断拍板,最终促成中美顺利建交,从此被西方世界接受,进而有了后来的大好局面。
为了国家利益,他可以对美作出一定的让步。当然,美方也让步了不少。谈判就是这样,需要彼此妥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他识进退,但他绝不软弱。撒切尔夫人在他这里差点栽了跟头。他跟戈尔巴乔夫,坚持只握手,绝不拥抱。
邓小平一向不喜欢当头。
解放战争时的刘邓大军,他排在后面。文革中,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集团”,他也排在后面。文革后复出,党和国家的一把手,他也是不做的。
国际上,他要求中国韬光养晦,争取时间,永不争霸。
当老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不是好事。邓小平以他的眼光和胸怀,给中国做出了适当的定位。
4
人情味
邓小平极有人情味。
他出席联合国大会,返程经过巴黎时,特意用零钱买了一些名叫“魁桑”的法棍面包。他是想让病重的老战友周恩来,品尝一下年轻时喜爱的法式面包。
邓小平是一个平凡的老人。
文革中,大儿子朴方被迫害致残,他无法释怀,两次致信中央请求帮助治疗。他在给汪东兴的信中,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无助,哪里还像一个钢铁强人。怜子如何不丈夫。
儿子无法住院治疗,他作为一个年仅古稀的老人,恳求组织将儿子送到江西,由他们自己来照顾。
邓小平每天为儿子翻身、擦澡、搽痱子粉,把收音机给儿子调试、维修,让儿子充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心里的创伤也逐渐愈合。
2004年,当邓朴方回家乡参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读到这两封信时,泣不成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写给中央的求助信,他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信。
邓小平不是一个喜欢求人的人,但是为了自己的儿子,他愿意去恳求昔日下属的帮助。看到这段故事时,我没有反感,反而对邓小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果为了当官,连基本的人性都没了,连对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适当照顾,这样的官也太可怕了。
23年来,邓公一直被深深怀念,也许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不把自己当伟人的伟人。
邓公千古!
责任编辑: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