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岁月

《旗帜》下(电视解说词) 作者:卫建章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7-08-22  浏览:2298  字体【 【关闭】
 


    第五集   时代先锋

        本集主要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的光辉成就。因篇幅所限,主要概述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成就。十年动乱和两年徘徊作为背景简要反映。

     男: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几千年长河总是波浪式前进。
        女: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成功之后往往是失败。
     男:共和国在比较顺利地进入17岁,步入青年期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华大地。
     女:历史的车轮还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前进。10年之后,风平浪静,共和国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男:30多年过去了,那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史无前例的运动给人们心中带来的伤痕,至今仍隐隐作痛。
     女:一切仿佛都是梦,一场恶梦。
     男:(“文革”中打砸抢场面)这样的混乱场面在1966年5月开始的政治运动中,内蒙古各地几乎天天可见。
     女:这些满脸稚气的青年曾经把革命英烈和先辈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而今,他们的热情被阴谋家所利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革命先辈忽然成了他们的造反对象。
     男: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煽动下,各种名目的造反派组织应运而生。
     女:老干部被送进牛棚强迫改造,打砸抢分子掌握了各级政府的神圣权柄。
     男:曾鼓舞一代人在人生征途上努力奋进的革命文艺作品,被当作“封资修黑货”予以批判、焚毁,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言论占领了宣传舆论阵地。
     女:“穷”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谁想致富就会被说成是资本主义。
     男:白卷先生成了合格大学生,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
     女:是非颠倒,黑白颠倒,荒唐出奇,前所未有。
     男:最使内蒙古人民不能忘记的是1966年5月动乱开始后的“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冤案、1967年2月的“内蒙古二月逆流”冤案和1968年至1969年4月的挖“新内人党”冤案。三大冤案先后从城市发起,而后波及农村、牧区的每一个角落,曾使多少革命人士和普通百姓受到迫害、株连。
     女:凡是被列为怀疑对象的人,不论是经过战争考验的老战士,还是在草原生活的普通牧民,都可能遭受残酷的逼供信。
     男:这位老军人的耳朵不是这样,是造反派手中的老虎钳使它变了形。
     女:老教授的双腿本是直立的,是造反派手中的铁棍使它永远这样弯曲。
     男:成千上万的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摧残,有不少人被迫害致死,含冤去世。
     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却莫名奇妙地被“专政”。
     男: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在长期斗争中精心培育起来的民族团结局面遭到严重破坏,令人痛惜。
     女:然而,血写的历史不能歪曲。正是被造反派们诬蔑为反党叛国集团头子的乌兰夫,早在造反派们出生的20多年前就已不顾身家性命,为内蒙古人民的解放斗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呼号、斗争!
     男:正是被造反派诬蔑为反革命分子和“民主派”的大批老干部,为蒙古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内蒙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女:正是被造反派诬蔑为“里通外国”、“叛国分子”,居住地离外国近在咫尺的蒙古族群众,并没有所谓“叛变”现象,而是骑着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反映情况。

     男:今天,当中老年人走进那一个个装璜精美的现代化超市、商店,目睹那些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商品时,总是不由地想起十年动乱期间那一个个破旧的商店和空空的货架。
     女:这些各式各样的票证,是一位普通市民保存下来的,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那样陌生,它是那个年代物质奇缺的历史见证。
     男: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口号的指导下,全区许多工厂停产,农田大片荒芜,学校纷纷停课。
     女:动乱10年,自治区工业生产停滞不前,牲畜头数大为减少,粮食由自给有余变为连年短缺,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男:大到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所谓“三大件”,小到买洗衣粉、肥皂、米、面、油、茶、蛋,都得凭证购物,甚至要出具单位介绍信。全民停产闹“革命”,结果越闹越穷。
     女:这难道就是社会主义吗?这样斗来斗去就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吗?广大党员干部在思考,广大人民群众在思考,他们相信,灾难迟早会过去,因为那不符合共产党闹革命的初衷。

     (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游行场面)图略
     男:这是197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万众欢腾的热烈场面。1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从这一刻起,内蒙古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女:然而,历史的长河在这里又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漩涡。“两个凡是”的紧箍咒束缚了人们前进的手脚,两年的徘徊使内蒙古又一次失去快速发展的良机。
     男: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以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同凡响而永远载入党的史册的会议。一生“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物邓小平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他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那样亲切、实际,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历经劫难的内蒙古人民在改组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下重新抖搂起精神。
     女:自治区党委没有辜负全区人民的希望,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立即着手解决十年动乱的遗留问题,实现自治区工作重点的转移。
     男:三大冤案及几十万受害者得到平反昭雪,被靠边站的老革命重新走上党政军各级领导岗位。“文革”中的打砸抢分子理所当然地受到处理。
     女:党的民族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党的农村、牧区经济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文革”中划属外省区的东三盟、西三旗重新划回。

     男:动乱年代虽已过去,而引起动乱的原因却引人深思。
     女:没有民主,没有法制,不能不说是造成那场动乱的主要原因。
     男:以言代法,以个人意志代替党的决定,是使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群关系遭到破坏的根源。
     女:人民连最起码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何谈社会安定?
     男:党员没有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怎能保障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女:自治区党委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1978年和1982年,结合宣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连续发布文件,要求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在全区进行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后来,又在全区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教育活动,使全民法律意识大为提高。
     男:各级党组织同时组织广大党员深入进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学习,以扭转被严重破坏了的党风。
     女:1980年2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了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它的设立,对于行使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职权,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依法行使选举、任命、罢免权,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等项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男: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字:自1980年以来的22年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家宪法和其它法律,结合自治区实际,开展以行政立法、经济立法为重点的地方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出几十项比较重要的地方法规。
     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健全,代表们充分行使着神圣的权力,自治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不再是象征性的橡皮图章。
     男:各民主党派人士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和建议,政协委员“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女:1983年12月24日,根据宪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指示,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局,以加强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男:1987年,建立了自治区监察厅,以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监督,促其严格履行职责,以保证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女:在党内,恢复设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发挥它的职责,对党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各级党组织还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对党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教育,要求党员做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模范。

     男: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走在路上从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女:但她知道自己有着和他人一样的神圣权力。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
     男:她的工作是会计,社会地位可以说是很低很低。
     女:1995年,她因揭发领导贪污公款问题,遭打击报复,被调离工作,停发半年工资。
     男:有的人劝她自认倒霉,咽下这口气。而她说:现在不是有法了吗?我不为别的,为的是和秋菊一样找个说法。
     女:几年的奔波,虽说经历了不少坎坷,但她终于获胜了,她成了当地有名的“秋菊”。

     男:这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1990年,因为村干部得到了“红眼病”,单方撕毁他与村里签订的承包果园的合同,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把村干部告上了法庭。
     女:当庄严的法庭宣判村干部撕毁合同无效,并赔偿他8000元损失费时,他不是笑了,而是流下了眼泪。
     男:法律为人民撑腰,它使弱小者变得强大。
     女:试想,如果共和国早有了今天这样健全的法律,怎会上演十年动乱那样的悲剧!

     男:看着这一组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画面,我们怎能不为之振奋?
        女:20多年前,一切都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个20年来经济发展变化的图表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
     男:20多年的路走得那么不容易,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辛酸。
     女:1979年,当改革的主旋律在内蒙古大地奏响的时候,内蒙古人民无不为之振奋。
     男:而有部分党员干部这时却产生了困惑:什么都在改革之列吗?我们过去所说的、做的难道都错了?
     女:已经印成白纸黑字,指导我们几十年的经典著作也过了时?
     男:“一大二公”,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有了问题?
     女:“三自一包”不是早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了吗?怎能又让它恢复?
     男: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它与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
     女:宁“左”勿“右”,宁“稳”勿“乱”的思想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手脚。
     男:不可讳言,那一时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各级干部思想的敏锐程度,比生活在南国的同志有了些差距。
     女: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标语牌高高矗立在深圳街头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有人指责那是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
     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时刻把握着全党同志的脉搏,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全党同志豁然开朗。
     女:“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切都可以试,一切都可以干。”
     男:后来,总设计师又要求各级干部把“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办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女:话语不多,却那样实际、深刻,打动人心。
     男:是啊,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空谈革命,还算是革命吗?
     女:把人民群众欢迎的、所高兴办的事当作资本主义,能算是共产党吗?
     男:脱离群众,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除了误国误民,又有什么用处?
     女:坐在办公室里,端着茶杯无休止地争论姓“社”还是姓“资”,能争出个结果来吗?
     男:不能再空谈了,空谈误国!
     女:不必再争论了,脱离实际的文字游戏没有任何意义!
     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领导人这一时期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冲破“左”的思想羁绊,带领全区人民向四个现代化奋进成为党委全体成员的共识。
     女:一份份红字头文件下发了,要求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解放思想,做改革开放的模范、新时期的先锋。
     男:这一时期,大概是自治区党委领导人一生中最为繁忙的时期。上工厂车间,下农村牧区,了解群众最急迫的要求,征求专家学者对改革开放的建议,经过他们的思考、归纳,再经过集体讨论,往往成为自治区党委切实可行的改革政策。
     女:然而,改革毕竟是对以往许多做法的否定,全区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改革的实践中也常常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包括自己头脑中经常出现的困惑。但他们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就坚决地试、大胆地干!

     男: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宏伟工程。它不要求共产党人象战争年代那样拿起武器冲锋陷阵,但它却要求共产党人如同打一场大的战役一样,大胆心细,作出正确的决断和决策。
     女:内蒙古共产党人深知肩负的重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始了艰难的跋涉,摸着石头一步步走进改革的大河。
     男:在农村,全面实行、逐步完善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按劳分配的原则落到了实处,把自主权交给农民,把农民的劳动责任、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了起来。
     女:从此,勤的更勤了,懒的变勤了。农民朋友说:“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男:在牧区,从“两定一奖”、“三定一奖”、“新苏鲁克”,队有户养,专业承包,以产计酬,到“大包干”责任制;再到“作价保本,现金提留”责任制,“作价归户,分期偿还,私有私养”的责任制;再到“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每一步都在探索、试验,从不完善走向完善。
     女:现行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牲畜所有权和草场使用权的归属问题,把草原和牲畜两个方面的责、权、利归牧民于一身,使人、草、畜协调统一,有效地调动了牧民养畜和保护建设草原的“两个积极性”,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
     男:广大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兴办企业,搞农副产品深加工;骑着摩托放牧,坐飞机出国考察……农牧民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现在成了现实。
     女:这个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走在全区前列的托克托县中滩公社党委书记。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曾带着他到各盟市传经送宝,做说服工作。回忆起那段改革的经历,他说了两个字:真难。
     男:这个人是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中走在全区前列的陈巴尔虎旗苏木党委书记。谈起那段改革的经历,他说了3个字:不容易。

     女:比之农村、牧区来说,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更为复杂、艰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一再强调,态度要坚决,工作要细致,步子要稳妥。
     男:从1983年起,仿效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法和经验,把“包”字请进城,核心是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
     女:接着,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落实了企业自主权,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男:1984年起,全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了,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女:党的十四大决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举措充分显示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非凡魄力。而地域封闭的内蒙古,此时相当多数人的思想状况是不甘落后,却观念陈旧;心想致富,却找不到门路。
     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及时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大学习、大讨论,为推动自治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打下良好思想基础。自治区党委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实施“五大战略”等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目标。此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取得显著成效。
     女: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许多老企业重振雄风,新企业充满活力。
     男: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了盟、市的财权,调动了盟市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区财政自给率。
     女: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坚持国有企业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实行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网络化的经营方式,打破了国有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
     男:外贸体制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同时放开了计划外出口商品的限制。
     女: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全区经济建设资金已由财政渠道为主转为信用渠道为主。
     男:工资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使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女: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男:科技体制的改革,推动科研机构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了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和规模效益。
     女:教育体制的改革,注意调整结构,发展中级职业教育,培养出一批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了民族地区人的素质。

     男:内蒙古有4200余公里边界线,但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封闭的国门才真正打开。
     女:内蒙古毗邻俄罗斯、蒙古两国,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并有满洲里、二连浩特市两个陆运口岸。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从自治区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以开放带动全局”的经济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一系列下放权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使全区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现在,自治区已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5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
     男:内蒙古自治区向区外开放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自治区和各盟市领导人纷纷出访,到区内外进行经济协作项目洽谈,与内地和沿海一些城市联合办厂、联合开发资源,联合开发产品和技术,联合销售等等,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

     女:20多年的艰难跋涉,20多年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今天,内蒙古蒙汉各族人民谁没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男:满街的白茬皮袄再也不见了,不分男女一律灰黑或草绿的衣服被五颜六色、时髦的服装所代替。
     女:吃饺子不必再等到春节,时不时到饭馆“搓一顿”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稀奇。
     男:十几平米的住房四世同堂的状况成为历史,拥挤不堪的四合院现已是高楼林立。
     女:连自行车也骑不过去的旧街道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大马路,出门坐车打的也不再是高级干部和有钱人的专利。
     男:以前人们稀罕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三大件没有人再看得起,人们的目光瞄向了高标准的住房和高级音响、电脑、电视机。
     女:吃饱穿暖、实现小康已大不满足,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听音乐、看戏曲、逛书店,或到国内国外去旅游……

     男:其实,内蒙古改革开放何止上述成绩?在区外甚至国外,也可感受到来自内蒙古的春风。
     女:在北京、上海一些在都市,谁不知道来自内蒙古的牛羊肉味道鲜美?
     男:欣赏中华第一街——北京长安街的美丽夜景,有谁不知道有部分电是来自内蒙?
     女:精明的南方人,谁不晓得大青山的土豆绵似地瓜,河套的花兰柿赛过蜜甜?
     男:在最挑剔的日本人眼里,只有内蒙古的鸡蛋最为合格,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没有污染。
     女:至于内蒙古的鹿王、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驰名品牌,早已风糜一些国家和地区,令世人刮目相看。现在,又有一批新的拳头产品陆续走出自治区,走出国门,将会赢得更大范围、更多人的赞美和青睐。
     男:在这些成绩后面,有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无可否认,内蒙古的广大党员干部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女:不讲别的,仅在20年来两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曾为改革出谋划策,带领群众奋勇前行的自治区政府机关干部,就有数千人离岗或提前退休。为了改革事业,他们同普通职工一样服从大局,作出了牺牲。
     男:是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需要继承、发扬战争年代的那种精神,走在四化建设队伍的前头,带领群众战胜一个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主题歌起:
            《共产党人之歌》
     你来自百姓,
     外表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但你就是不一样,
     因为你有崇高的信仰。
     你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
     你肩负的是蒙汉各民族的希望。
     流血流汗你从不怨悔,
     只因你的名字叫共产党。
     流血流汗你从不怨悔,
     只因你的名字叫共产党。

    第六集   任重道远
     本集重点写自治区新世纪宏伟的建设规划,内蒙古共产党人面临的繁重任务包括自身建设的任务;介绍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共产党员感人事迹。激发广大党员认清肩负的重任,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对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女:2001年1月1日零时,当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全国同胞一样,不知不觉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
     男:回首往事,内蒙古人民走过的道路是那样坎坷、曲折,但毕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黑暗走向光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女:未来怎样呢?

     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一年一次。而今年的大会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女:这是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未来10年的规划、自治区建设的前景将集中体现于政府领导人的报告之中。
     男: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内容丰富、全面,这里不可能细述。概括地说,未来10年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6%。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女: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宏伟,需要经过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要知道,内蒙古基础薄弱,经济历来落后。
     男:从报告人充满自信的表情上,我们看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女:从代表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宏伟目标实现的希望。
     男:当我们来到自治区政府在关厅局,详细了解了各部门的远景规划和实现的具体措施,看到政府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对宏伟目标的实现更是信心倍增。

    女:繁重的建设任务需要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男:更需要全体共产党员继续当好时代的先锋,走在建设大军的前头。
     女:不容置疑,内蒙古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现状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男:但也不可否认,确有少数党组织软弱焕散;更有少数党员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女:有的党员干部高高在上,指手划脚,脱离群众。
     男:有的党员干部夸夸其谈,爱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女:有的党员干部滥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男:有的党员干部官欲极强,跑官、买官,只嫌自己的地位太低。
     女:有的党员干部作风庸俗,拉拉扯扯,吃吃喝喝。
     男:有的党员干部贪图安逸,要求群众艰苦奋斗,自己却在拼命享受。
     女:他们严重破坏了党的作风,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男:这些党员干部,有的是缺乏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原本没有打牢思想的根基。
     女:有的是把入党作为当官发财的阶梯,虽有较长时期的党龄,却并未真正跨进党的大门。
     男:更多的是放松了思想改造,致使带病的细菌侵入自己健康的肌体。
     女:他们忘记了党旗下的豪迈誓言,忘记了入党志愿书上的庄严许诺。
     男:从根本上说,他们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广大人民群众,头脑里只剩下了一个字:我。
     女: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很清楚全区党员队伍的现状。已经和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建设。
     男:1999年4月,按照中央部署,首先对自治区直属机关处以上干部深入进行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接着,在盟、市、厅、局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三讲”教育。1999年12月起将这一教育扩展到全区旗县级乡镇级领导班子。
     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也已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展开,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将通过教育占领广大党员的思想阵地。
     男:在大力开展正面教育的同时,各级纪检部门加大了对违纪党员惩处的力度,3年来,全区有1800名违纪党员受到处分,触犯刑律的则受到法律的制裁。
     女:党绝不容许腐败分子在党内有存身之地,绝不允许一个蛀虫损害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法律的天平也是公平的,对践踏法律的人绝不区分党与非党。
     男:他曾是改革初期的先进典型,因成绩突出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在报刊电台广为宣传,但在成绩现前,他头晕了,当手中有了权力时,他胆大了,一个由他带领群众由亏损变为盈利的企业,几年之内又变得债不负出,面临破产。他因贪污14万元公款而被开除党籍,判处10年徒刑。
     女:他曾是政府机关一位年青有为的处级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他由用公款吃吃喝喝发展到大肆挥霍。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使他今天失去了自由。
     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陈毅元帅的诫子名言,今天仍未过时。
     女:心中装着人民的人,必受到人民的尊敬;违背人民利益的人必被人民所唾弃。这就是历史的辨证法。

     男:党内的腐败分子毕竟是极少数,我们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正意气风发,在各条战线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女:让我们先看看健在的老党员吧!
     男:已88岁高龄的老党员廷懋曾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已离职18年的他并未中止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女:他有5个孩子,但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儿女谋利益。
     男: 照片上这位牧民就是他的三儿子廷·巴特尔,1974年下乡到内蒙古阿巴嘎旗草原,至今也未回城,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女:“革命者永远年轻”,这一书法条幅表达了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克力更的心声。
     男:看到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克老心里很是不安,他绞尽脑汁,费尽周折发明的无烟灶,使煤烟的排放量大大减少,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女: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中闯过来的军、师职干部高万宝扎布、赵海栓等人,离休后集全部精力于教育下一代的光荣事业,每年为青少年做辅导报告几十次,受到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表彰。

     男:老一辈共产党员把一身正气留给了后代。广大中青年共产党员正努力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继往开来。
     女:他叫贾克彬,内蒙古伊敏华能东电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电局调度所所长,一等甲级残废。
     男:这样严重的残疾还能工作吗?在一般人看来是不能,而他却还坚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女:1978年,贾克彬满怀献身全国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企业建设的豪情,来到了呼伦贝尔盟草原深处的伊敏河。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校长、工区主任等职务。正当他展翅奋飞的时候,一场意外事故突然夺取了他的双手。
     男:打击的确是太重了。但贾克彬没有消沉,想想自己的入党誓言,他再也坐不住了。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向困难挑战。吃饭、穿衣、上厕所、写字,这些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他却显得无比艰难。无数次地练习,同样也是无数次的折磨之后,他终于闯过了生活自理这一关。
     女:1990年元月的一天,逃离死神魔爪的贾克彬郑重地将请求重新工作的申请书递给供电局局长。在场的局领导惊呆了。处于对他的关心,局领导未能同意他的请求。
     男:贾克彬只好穿梭于干部、工会和劳动鉴定委员会请求帮助。一次次发自内心的声泪俱下的请求,终于感动了领导。得到了工作权力的贾克彬,在伤残后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女:贾克彬用健全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上下班,他和别人一样按时,从不迟到早退。大家劝他注意休息,他却干个不停。1991年4月,领导上任命他为调度班组长。为适应工作,他查资料、搞计算、记数据,经过艰辛努力,熟悉了变电系统的整体情况。
     男:他又开始熟悉送配电线路。在百余公里的线路上,他拖着疤痕累累、切除了大引静脉的双腿徒步巡视,有时风沙袭人,大雨倾盆,伤口感染,他硬是咬牙坚持,用两个多月时间,掌握熟悉了2000多根电杆的分布情况和近百台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范围,使指挥调度工作有了基本保证。
     女:1997年,列入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工程的伊敏电厂1号机组进行调试,此事关系到全年施工工期,责任重大,时间紧迫。贾克彬冒着风险承担了任务,他利用业余时间了解、研究、落实电厂设备台数、电机容量、起动条件及试运步骤,调查了大小几十个问题,经过严格、细致的计算,对保证电动机的启动及试运提出了科学的论证。这一结论,使伊敏电厂工程进度提前两个月,节省资金1.2亿元。
     男:1999年,因东北电网500KV线路检修等原因,伊敏电网累计16次孤网运行。为保证孤网运行的安全,贾克彬不论在深夜还是节假日,每次调度起、停机组,协调处理有关重大问题
都及时赶到调度室,与当班人员一起值班,全年50次重大操作,无一出现问题。
     女:在工作中,贾克彬豪不保留地传授专业知识,每年为所内调度员讲课培训十几次,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备课笔记。他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先后提出几十条具有重要价值的合理化建议,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计委评选为全国合理化建议积极分子。
     男:他是残疾人,本应得到别人更多的照顾,而他却心里总是想着别人,他经常加班加点,还主动替别人值班,职工有了事,他总是跑前跑后,尽力帮助。
     女:贾克彬的一言一行证明了那句人们对先进共产党员的赞美词:共产党员是用特殊的材料制成。

     男:坚韧不拔,永不疲倦。
     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男:人民常用这样的词语赞颂浩翰的沙漠中负重前行的骆驼。
     女: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辽阔无际的沙漠中,也有这样一峰永不疲倦的骆驼,他是阿拉善盟电信局无线技师、共产党员张学忠。
     男:张学忠担负着全盟30多个苏木34部通讯设备的维护工作。从80年代起,在他管护的设备上,从来没有出过差错。20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阿拉善的山山水水,11次穿越腾格里沙漠,行程81000公里,等于绕地球走了两圈。
     女:他每年平均280多天都在乡下,从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他下乡检修无线电台达2800多天。
     男:他无数次在沙漠中走迷了路,又一次次战胜危险。一次在沙漠中突遇沙尘暴,走迷了路,整整走了3天3夜,干粮吃完了,水喝光了,他自己也疲惫地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他忽然觉得呼吸困难,睁眼一看,自己被沙石埋了一半。他奋力从沙子中挣扎出来,又跌跌撞撞向前走去,直到找到一个牧驼的人家才终于获救。
     女:有人说他有点傻。他每次下牧区都带着零件和工具,为牧民免费修理电视机、收录机、摩托等家用电器。还和徒弟们制定了电话用户免费维修承诺制度,没日没夜地免费为用户维修电话机2000多部。有人劝他搞点收费维修补贴家用,他却不肯。
     男:有人说他有点“怪”。他自学了大量专业书籍,成为全局无线电业务颇有名气的技术尖子。有人劝他参加自学考试弄个文凭,评个职称,可他却说工作忙顾不上,学非所用不如多学点实际本领。
     女:就是这么一个人,常常靠自己的智慧和刻苦钻研精神,以极小的代价解决在别人看来需花许多钱才能解决的通信技术难题,并且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受到区内外同行的赞誉。
     男:在诸多的荣誉面前,张学忠十分谦虚,他说:“我将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阿盟电信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女: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生劳苦,从无怨言。
     男: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公田村,就有这么一头一心为人民的“牛”,他就是党支部书记邬志刚。
女:1989年前,公田村是乌拉特前旗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有三分之一的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带着全村人的期望,邬志刚担任了村党支书记。他立下军令状:3年内改变不了公田村的面貌,村干部集体辞职。
     男:“有钱有物不如有个好支部”。邬志刚首先健全了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果断地整顿了村干部队伍。
     女:接着,邬志刚率领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向贫困开战。他们来到旗扶贫办请求贷款。扶贫办干部一句话把他们顶了出来:“穷得叮当响,给了钱也是赔。”邬志刚不灰心,一连几天软磨硬泡在扶贫办,硬是贷出了2万元。不久,建成了公田村第一个集体企业——养猪场。
     男: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技术,没多久,猪就死了一半。面对各方面冷嘲热讽,邬志刚咬紧牙关,又四处奔走,寻找脱贫之路。他带支部成员顶烈日,冒风雨,到远乡近邻收油葵,挣回8000元钱,村里破天荒有了积蓄。
     女:邬志刚又带领群众开发了邻村弃耕的100亩高低不平、白花花的盐碱地,使村里有了3.5万元的积蓄。
     男:思路决定出路。1991年6月,邬志刚随乡里的参观团赴北京、天津参观,思路大为开阔。他带领村干部和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建起了日加工厂能力20吨的村办面粉加工厂。从此,邬志刚又出现在北京、天津、山西、河北……他一路奔波,一路签订购销合同,使公田面粉很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女:邬志刚不满足,顶住压力引进美国良种油葵,使亩产量大增。在村里建起油葵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1300元。邬志刚趁热打铁,在村里成立起农工商公司,与包头油厂签订收购油葵的合同,对村民实行保护价收购。
     男:1995年6月,邬志刚又一次外出取经,他行程万里,满载而归。不久,油脂厂、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等一批企业陆续在村里兴建,集体、群众收入成倍翻番。公田村由过去的“丑小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凤凰”。
     女:顺民心、办实事,是邬志刚对自己始终如一的要求。看见孩子们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他心里难受,带领大家翻盖校舍,又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村民长期饮用雨水,他于心不忍,筹集款项铺设了引水管道,解决了全村吃水难问题。他还为村里老干部和五保户发放生产补助和医疗费,为村里建起卫生所,在全旗第一家实行合作医疗制,村民的医疗有了保障。
     男:他为村民们办了数不清的好事,自己却两袖清风,不占集体一点便宜。村民们说:“邬书记就象黄土地上的一头牛,只知奉献,不知索取。”

     女:提起草原兴发集团,您可能不会不知。
     男:这是一个由十几个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2亿总资产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它的拳头产品已打入日本、阿联奠、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为内蒙古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赞扬草原兴发集团“办成了内蒙古几十年想办的事”。
     男:朱镕基总理称赞说:“这是个好企业。”
     女:但是您可知道,草原兴发集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总裁、共产党员张振武是怎样一个人吗?
     男:草原集团的发源地赤峰的元宝山区,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十分贫困。张振武从发展肉鸡开始,带领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征程。他制定的“我与农民共兴衰”的原则,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拴在一起;他的“五到位服务”方式,被专家称为“把企业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做透了”,由此,带来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女:目前,草原兴发已成功地跻身于全国肉鸡行业的前列,产品走出了国门,并成功地带动了15个旗县区的6800户农民走上致富道路,有的农民有了几十万元的家产。
     男:内蒙古草原,每年可以出栏几百万只珍贵肉羊,但却一直形不成产业规模,这引起张振武的关注,从1997年6月起,张振武提出了实施草原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计划,把它确立为公司的第一支柱产业。
     女:为了这项事业,张振武耗费了巨大精力,他提出的“用草原兴发品牌力量去整合草原上分散的牧户经营”和搞好市场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的“一个拉动三个服务”,使草原兴发的肉羊产业化运作形成强有力的体系。
     男:他力主草原兴发坚持走盘活闲置资产,扩大产能、实现扩张之路。几年来,草原兴发先后整体兼并、租赁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盟等地区的原肉食品加工企业20余家,盘活了数亿计的闲置资产,解决了3000人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女:张振武,称的上是地地道道的企业家、大老板,他干事业极有魄力,而在生活方面却十分“小气”。他经常出差在外,但凡到有下属单位的地方,从不到外面住宿与就餐。乘车日行几千里,他就睡在自己车子里。饿了在路边吃面条稀饭是常事,到宾馆会客舍不得喝一份高价咖啡。赤峰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0万元,他分文不收,用来建起“助老基金会”。他规定,不允许给他送钱送礼;他父亲住院病故,他嘱咐工会不准通知任何人……。
     男:面对西部大开发和WTO的历史性机遇,张振武更加信心百倍。他正在精心地规划着草原兴发的未来,争取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张振武,一匹奔驰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千里马”!

     男:内蒙古的先进共产党员还有许多许多,限于时间,我们实在无法一一介绍。
     女:比如伊克昭盟农牧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王景涛;
     男:包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东鲁;
     女:呼伦贝尔盟阿龙山女子造林队队长杨金华;
     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员奈民夫;
     女:巴彦淖尔盟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牧民额尔敦;
     男:哲里木盟奈曼旗桥河乡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常万兴。
     女:从工农牧业,到科技教育,各条战线都有共产党员闪光的足迹。他们正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着各族人民群众在四化道路上奋勇前进。
     女:建设好内蒙古,加快发展内蒙古,不仅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的心愿,也是党中央的殷切希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早有预言:内蒙古资源丰富,人口又少,将来很可能走到前头。
     男: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求:内蒙古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设步伐,争取使内蒙古成为国家新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女:过去的几十年,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漫漫历程,内蒙古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成就辉煌。
     男:未来的事业更加伟大,任务更加繁重。
     女:内蒙古广大的共产党员们,人民对你们寄于厚望。
     男:希望你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女:希望你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男: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女: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
     男女合:攀登新的高峰,创造新的辉煌!

    主题歌起:
             《共产党人之歌》
    你来自百姓,
    外表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但你就是不一样,
    你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
    你肩负的是蒙汉各民族的希望。
    流血流汗你从不怨悔,
    只因你的名字叫共产党。
    流血流汗你从不怨悔,
    只因你的名字叫共产党。
责任编辑:史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