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艳
察尔森是柞树丛生之地。“察尔森”以蒙古语命名,取意“柞树”。
记忆中,柞树的美是惊艳的,她极像五彩斑斓的画,渲染了我们的童年世界。春天,带着清凉的、涩涩的体香,翠绿的嫩芽小心翼翼地张开,仿若抖落了一冬的疲倦。夏季,茂密的叶子带着更浓的气息扑面而来,遮住了炎炎夏日,在柞树下面的巨大岩石上,可以休憩纳凉,最惊恐的便是担心窜出来一条蛇,或是一屁股坐到了狼洞、熊洞上,柞树是它们最好的遮蔽。秋季,是柞树最美的季节了,披上了斑斓的花衣裳,叶子开始变黄、后橙黄,再变成赧红色,层林尽染,纤巧的叶片在阳光的映射下,透着清晰的脉络,薄如蝉翼。我们携伴去,没有相机,便轻轻地采摘回来,悄悄地夹在日记的扉页上,连同那青春的岁月,一同封存在记忆中。冬季,金黄的叶色还不肯褪去,渐渐地便都透亮了,鲜艳的色彩转变成了坚韧的黄。叶片在眼前飞舞,像摇曳升腾的火焰,在阳光下,娇美透明。我们看到了血脉相承一体的暖色。
视力所及之处,看不到贫瘠的山野。叶子永不褪色,我们找寻不到扎根时的缝隙,可有谁看见,它在扎根时的心灵抗争和疼痛。在枪林弹雨中,柞树,是怎样在布满枪痕、尘埃的枝叶间,在皴裂开来的铁锈般的树干上长久地站立着,只为见证那不可知的一切。
每根草都有自己的阳光,每条河流后面都有所依附的山脉。
洮儿河从小镇穿过,河水清冽,常有孩童们在河中嬉戏,打捞蝌蚪、网河蚌,捡拾一枚枚精美的鹅卵石。冬季,这条河床就成了便道,车马牛喧嚣着从冰面走过,到对岸集合劳作。我们踩上结实宽阔的冰面上,打冰嘎、滑冰车,大年初一结伙去滚冰,祛除一年的晦气。
乡村的土路坑洼不平,那是常年雨雪天气,牛马、车辙印踩踏形成的。乡村的四野是近于逼仄的黄,黄土坡、黄土坯房屋、黄土墙,还有老黄牛,阿黄,多年的记忆中,充斥了太多的黄色,或许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吧。视野勾勒的黄色由模糊,逐渐清晰成为“乡晕”,便也成为记忆中故乡的原色了。
每天,我们踩着泥泞的小路去上学,坑洼延展了行程。少不了要紧跑着往学校赶。我常常被落在后面,在颠跑的间隙中,看到村庄有节律的行走。我用急促的呼吸,掩饰内心的不安,视线是移动的。教室里,冷水浸湿过的黄土地还散发着土腥气,我们端坐整齐,随着带花镜的老老师,嘴唇翕动着,认真地吐着发音“a、o、e”。世界安静下来,只看到黄土的灰尘颗粒在眼前慢慢地下落。
我被这岑寂的美迷住了。
纤秀的山脊被柞树妆点得雄浑有力,向着阳光密密匝匝地挺立着。柞树叶可以养蚕,柞树叶可以阴干,碾成细粉,炒焦制作成中草药。果实橡子可以果腹,橡子面还可以和面,做成饽饽吃。察尔森老人都还记得当年小日本禁止中国人吃大米,就将橡子面掺到主食里,给劳工吃,将产出的新大米运回本国。
在树的后面有一种历尽沧桑、粗粝劲道的力量。它们千姿百态,却又坚持己见,不柔弱,不矜持,傲然迎风挺立着。人的身上与自然界有着相同的元素,包括生长、命运,经过漫长岁月的碾碎后,还会顽强地生长,将种子撒播到更远处。
家乡丰厚、润泽的一草一木,储满了守望,储满了爱。
我的骨血里充满了大地的血浆,她们与我一样。
责任编辑: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