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艳
春天来了。可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复苏。
在学会清晰表达的时候,老师在仔细询问每一位同学的出身。我只记得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声音洪亮地说着,自己是贫农。我也不例外,即使我对这个词汇的理解,生僻怪异。但这个“名头”似乎对我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我们照常需要上课,每天照样淘气,在老师威慑的目光下完成作业。有一天,大家集体逃课了,胆大的躲进学校后面的山洞里。据说,是小日本挖的地道,有人在里面捡到了子弹头、钢盔,还有手雷、手榴弹。这更加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更多的同学开始逃课,还有的钻进地洞,继续往深处凿坑,建造新的“堡垒”。事态变得更为严重了,校长出面将班主任训斥一番,又搜走了我们手中的“战利品”。十几个同学同时被罚了禁闭,背了三天的古诗。现在回想起来都害怕,当时那些带环的手榴弹,不知是否还具有杀伤力。年少的我们竟然对危险懵懂无知。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地道的挖掘和武器突现的震惊,深深烙印在每位同学的心头了。下课的时候,大家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着。当课本里学习了董存瑞、黄继光,从连环画上知道了小兵张嘎打鬼子的故事,我们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人说地道是小日本的工事,也有人辩解,说这可能是我们打小日本运用的地道战术。那时听说,察尔森中学院内有日本人修建的青砖瓦结构的旗公署,我们便在夜晚偷偷地跑去,用力扳墙体的砖瓦,只记得墙体牢固坚硬,很难扳得掉。这座遗址好多年都未拆除,我们便好多年都耿耿于怀。后来做了会议宴会大厅,再后来,这座房舍拆除了。在院内,还有日本人种下的百余棵古榆,至今生长着。这些是侵略者赤裸裸的罪恶见证,也梦靥般地伴随了我们成长的岁月。
清明节时,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去北山,祭拜一位叫“马列”的蒙古族革命烈士,据说日军侵占时,马列为了保护军马,在战场上牺牲了。烈士的爱国情结,灼热了我们的内心。一有时间,我们便自发地去祭拜。后来,学校组织在山上植树,栽植满山的松树,每位同学都干得热火朝天。松树丛生,像一位位护卫烈士的卫士。再来山顶祭拜时,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地迈起了正步,如同那些卫士活着一般。
锡伯图山,是察尔森海拔最高的山。我们常常在端午节时,结伴去攀登。登上山顶的人,便能在雾气缭绕中,俯瞰山下潺潺流淌的洮儿河水,遥望远在云端的成吉思汗庙。这些,构成了对我们山里孩子最大的诱惑。悬崖峭壁上的柞树,盘根错节,簇生着。几个歪歪扭扭缠绕着萘蒿枝叶的小脑袋,出现在窄窄的山脊上,最先到达山顶的人,将红领巾攥在手中,高高地飘扬着。
一声尖厉的喊叫划破了山涧。大家冲下山去,一位女孩从悬崖上摔了下来,血肉模糊,身上的布衫已被撕扯成一道道碎条。大人们抱走了女孩,大家作鸟兽散。受伤的女孩,全身瑟瑟发抖,梦靥般地自言自语,说见到了熊一样的庞大怪物。目光呆滞。乡亲们于是聚在一起,长吁短叹,有人捶胸顿足,嘴里念叨着,造孽啊,造孽啊。找来会驱鬼魂的,闹了三天三夜也未见好转。大人唏嘘的声势,加重了我们的恐惧。村上年岁最大的人说,山腰处有个“万人坑”,里面埋了好多尸骨。我们小镇现在活着多少人,那个山底就曾经埋着多少人,包括活人。惊恐和未知瞬间击穿了我们。我记起,小时候,村里人谁家孩子得了麻风病,难产死的大人孩子,都会裹着一领破旧的炕席,丢在山涧里。深夜里,听到野狗长长的嘶吼声。也有的大人,第二天呜咽着跑去,看到只剩沾有斑斑血迹的炕席残落在山底,便又掩面跑下山去。
后来史学老师给我们讲述,在1921年乌泰发动“东蒙古蒙旗独立”事件中,吴俊升队伍追赶,在察尔森锡伯图山南麓发生过“海力图大屠杀”,有科尔沁右翼前、后二旗的500难民和万人群众在这被屠杀。历史真实事件的印证,更加笃定了这些年我们内心的质疑。
从此,我们再没登过山。端午节的快乐就这样被掳走了。
责任编辑: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