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江波
“我和所有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一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也没怎么离开过农村,没有见识过什么大世面,也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充其量就是一碗白开水,没有美酒醉人,也不像饮料五花八门的诱人……“
” 如果一定要说我和别人的不同,那就是我喜欢写字看书,打小就喜欢“——
我叫田泽安,生于公元一九四零年,中华民国廿九年农历九月十六日酉时。
一九四三年,大地生了许多蝗虫,所有的庄稼都吃光了,百姓过着艰苦的生活。有好多人逃荒在外,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家庭都过着不幸的生活。
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九年,我开始跟着母亲学背书。母亲陈氏桂兰虽出自书香门第,但识字不多。外祖父陈学师是位私塾教师,母亲背书时,我在后仔细听,我从来没有念过这类书。像《三字经》、《必须杂字》、《百家姓》,现已不全通,但知一部分。
一九五零年抗美援朝,开扩军会,我曾到会参加会议。年龄大的带头报名,年龄适合的犹豫不定。
一九五一年入学,在本村龙王庙上小学,一九五四年在本村初小毕业。一九五六年到兴宁学校上高小,五六年毕业。
祖母杜氏一九五四年农历六月六日逝世,六月十三日殡葬。祖母在世时教我很多曲谣,记得最清楚的一曲是:“青头蚂蚱有了病,去请个蛐蛐先生来看病。蛐蛐先生一看病不成,啄木鸟去看板(棺材),蜘蛛扯网搭灵棚,屎壳郎推蛋把馍蒸,一对苍蝇来念经,一对白蛾来吊孝,把马金鸟(知了)哭得眼圈红。”等……
在盖房上梁时,我也爱观看。木作老师傅就说:“叫谁上,谁不上,师兄师弟把俺让。一步五尺,两步一丈。一上再上,上到大梁头上。走一走,挪一挪,伸手抓住盖头馍。坐着歇歇,对您说说:盖堂屋是上房,乌木条几靠后墙,八仙桌只在中间放。盖东屋是子孙房,盖西屋是仓房,白麦打千石,磨面像雪霜,主家不敢吃,匠人不敢尝,但等今日来漂梁。先撒南方丙丁火,哪边人多往哪撒。”
一九五七年成立了高级人民公社。我到兴宁砖瓦厂做工,做滴水、沟檐、筒瓦、猫头。
一九五八年前半年大炼钢铁,后半年转向新乡县水泥厂。
一九五九年水泥厂改为新乡市建筑陶瓷厂。二月至五月份到潞王坟劳改砖瓦厂学习做陶瓷技术。同年十一月三号前往河北省磁县彭城镇卫生器材厂学习。月底期满。
一九六零年我在实验室搞实验。最后终于试验成功。开始大批投产,产品有大便器、小便器、水箱、黑白大小碗、硫酸坛、瓷砖等。
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响应国家号召,转向支农。
一九六二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结婚典礼,新娘是李台张府闺秀。用花轿一顶迎娶新人。启程前,鞭炮齐鸣,铳放三声,坐轿直奔张府。新人上轿后,出南门,直奔李庄,走楼村,转兴宁,再入田庄。下轿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再入洞房。
一九六三年,第三生产队现金保管。
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开始。
一九六五年,师从老中医赵中文学习针灸,配各种药,如长药神方、排脓生肌散、三砂散、起药、红白口疮、烧伤膏药等。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二年,生产队食物保管。
一九七三年五月一日分家。五月六日开始喂牲口。七六年结束。在喂牲口几年内,我置了一套木工家具。有斧、刀、锛、钻、凿、刨、截锯,样样俱全。在草屋(喂牲口屋)做过两辆平车棚。在家做过两张大床。在泥作方面,一般没有请过师傅,修炉、盘火,自己都能干,但质量一般。
一九七七年,给三队运输队(开小四轮的人)做饭一百天。下半年给印刷厂做饭。
一九七九年在大队轧花、清油。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一年在菜地种菜,黄瓜亩产一万斤,茄子整枝打叉。很大程度改善了社员的生活,获得了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九八二年在大队砖窑厂做饭。
一九八三年在洪门实验厂做饭,厂长是王德茂。
一九八四年在翟坡公社淀粉厂上班,工作是清油、做肥皂。去豆腐村、东阳兴淀粉厂当师傅帮忙清油。
清油方如下:每一百斤油加水八斤,用水将碱(NAOH)溶化在一起。使用碱4.5—5斤,水2.5斤,油色黄白色。烂花籽油,碱量不动,加水8—10斤。棉籽油加水多发红。油泥如果成黑砂糖形状,碱大水小,下次适当加水或减水。每一斤固体碱加6斤水,能得到液体碱20度。
一九八五年—八八年,碾米、磨面。
一九八九年干一年百货商店,生意兴隆。
一九九零年,在李台诊所坐诊一年,以中医针灸为主。后因老伴身体不佳,需回家照顾,因此不在去诊所。在诊所主要是看口疮、针灸、火罐、推拿等。
九一年至九二年,在家给我叔父田时兰盖房。盖房一切事宜叔父都交给我安排管理。
房屋盖好后,我叔父婶母就从兰州来老家居住。我在家陪伴两位老人两年。在陪伴的同时,新乡表弟李世立和舅父李长龙、舅母都来接我和两位老人到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等地游览。
一九九五年修田氏宗祠。首先建立筹备委员会,组长由田明谦担任,副组长由田多彦担任,下设八名委员,我是其中之一。委员们逐家逐户走访,宣传募捐。凡是田氏每人捐资五十元,多者不限。之后,又到东方宾馆开茶话会,向田氏在外工作的人员募捐了一笔款。筹备委员会又到东阳兴、原阳田庄、小朱庄、新城、小吉等地募捐了一笔款,总共两万四千元。当时修建有一定困难,委员们白天干活,晚上筹款,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分钱工资。没吸过一支筹委会的烟,也没有吃过筹委会一块糖。大家齐心协力,一心一意为建房使劲,为了省一笔开支,二位组长让我把“田氏宗祠”的木匾写刻出来。我说我写的不在体,二位组长说:“只要省钱,把事办了就行”。当场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九六年至二零一零年,保管田氏宗祠的餐具,共十五年。
老伴张氏自入田门,尊老爱幼,教育子女有方,安排生活条条有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是一个贤妻良母,和我共同创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在幼年过春节时,村上特别热闹,有庙会,届时高跷、旱船、迎春大鼓、武会等同时亮相。特别时迎春大鼓,我田家庄因历经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解放前村小人少。打鼓时只有三镲四铙、六面大鼓,还有五颜六色的龙凤旗。迎春大鼓敲得紧凑,且铿锵有力,在方圆几十里村庄上时首屈一指。
过春节时,在会屋火神庙前搭有灯展架,除夕夜和正月十五十六都是明灯蜡烛,老年人来庙里上香,且磕头辞旧岁,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年少的燃放鞭炮喜迎新春,嘻嘻哈哈,又过一年。
责任编辑: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