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岁月

光影乾坤 取宏知著(散文)——从欣赏王忠义几张“大片”说起

来源:i北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2-01  浏览:25001  字体【 【关闭】
 

文/阳关(倪向阳)


    每每提起拍摄风光照片,我总会兴致盎盎然,第一时间想到兴安盟,想到有山有水有草原的故乡热土,想到“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那句央视广告词。一语成名,点石成金,这方水土颜值何其了得;绿水青山,圣雪温泉,集天地大美于北疆幽绝处。招惹得摄影家们趋之若鹜,乐而忘返,长枪短炮时断时续轰鸣,成了人与大自然交谈的蜜语。
    我是“新闻人”,也有称我为“报人”的。很少摸照相机的我,却有几位摄影家“铁杆”朋友,老一些的,当属董桂君,年轻时任《科尔沁报》总编辑;出门开上他的摄影专车“皮卡”,带上我帮他“端架子”,即负责扛三脚架,一直扛到阿尔山林区的制高点——摩天岭上,那里矗立着雄视百里的“望火楼”,着实开阔了一把眼界,真个是“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豪放派词人的感觉找到了。“次老”一些的如翟铁民、潘顺、方宝荣、乌恩奇等,都从脚下的大地获取能量,拍出那么多精彩照片,国家、自治区摄影界多有好评,名气沛然。
    翟铁民曾获“拍摄大鸨第一人”雅号,兴安日报记者方宝荣徒步环兴安盟采访之举“立此存照”,即“有照片为证”。他们专注于摄影,力求出好片,而跋涉行走,而餐风饮露,我用两句词来概括:“踏泥双足,呼风两袖。”他们孜孜以求的是:“镜头光影开窗口,细微真切看清透。”
    怀着感恩的心,书写我的摄影家朋友,盖因让我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大千世界。一本本画册,囊括一方方水土;一帧帧照片,定格一页页史记。走不到的地方,我到了;赶不上的时事,我留存了,还有什么享受能够超越于此呢?与业内人士交流中得知,自摄影诞生的一百多年来,随着文明的演变和科技的进步,小到拍摄旅游纪念照片、观赏电影、欣赏艺术照片,大到科学研究、航天飞行及记录下人类目前无法达到的深海景象,都离不开摄影,尤其智能手机的摄影、摄像功能,让芸芸众生将“摄”的功能“玩”到极致。
    凝固时间的脚步,扩展人类的记忆,将某一时段的景物形象永久地保存下来。各国的风土人情,世界的珍禽异兽,变幻莫测的天象,各种难于想象更难于预测的突发性事件,尽在光影乾坤中,几乎一切的一切都难逃摄影镜头的“法眼”。
     如今人的眼睛“进化”了“火眼金睛”的时代触手可及,其“善莫大焉”。我坚定地认可,“摄影是一门记录现实景象的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堪称“大众艺术”。值得强调的是,摄影还是一门科学,说出来即能让你感受到摄影对于当代社会与现代科技的巨大推动力,比如天文摄影、内窥镜摄影、X光摄影、超声波摄影、高速摄影,还比如航空摄影、红外线摄影、深水摄影等技术,无一不在现代科学中担当重要角色。在叙利亚战场上,臭名昭著的“白头盔”组织,利用摄影制造假象,引来美法等国的上百枚导弹的无厘头狂轰滥炸,也因为先进的摄影技术,戳穿了“白头盔”们的又一次“假戏真做”,阴谋未果,胎死腹中。圆圆一面镜,能抵百万兵,你说摄影厉害不厉害?
    时值信息时代,文化无所不在。摄影形成图像,其文化背景、民族特质、地域色彩,组合成地球村的通用语言,几乎用不着翻译,读图便知其意,无论你是哪国人、哪族人、哪种肤色拍的。世界上最有穿透力的是什么?文化!难怪“读图时代”的人文交流会是如此通畅,大文化的力量冲决所有的阻碍而“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相信有了红日,有了光亮,在光与影的合拍共振中,让不同的风景连缀成跌宕起伏的人生图景。

     摄影家朋友们做到了,他们总是让不同的风景轮番“上场”;而那些热衷于拍摄身边生活的发烧友们,也总是敢为天下先般跃跃百试乎。这里我要倾诉的,是我在兴安盟政协工作时的同事,一位精细于文字、余暇迷摄影的“实诚人”王忠义先生。为啥用“倾诉”这个词儿?因为他的摄影作品吸引了我,“看图识字”、“读图识人”——他的几张“大片”激活了我所能驾驭的想象,如骏马注坡、处子脱兔一发而不可收。

    第一张“大片”《葵花朵朵——兴安农垦呼和马场》。
    从未见过的“金葵图”——远方地平线,万缕金霞光;葵田连天涌,芳华仰面香。镜头把遥远“拉”至近前,同时“推”出金葵,一而二、二而三,达于无限,似得《易经》变化之精髓;“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株葵花一放翁”,又具陆放翁的家国情怀。恍惚中,一盘金葵一张笑脸,农人皆为丰收而乐;一朵葵花一叶金轮,农村渴望振兴而动;一轮葵盘一轮太阳,农业饱蕴能量而兴。天光染霞彩,云影散晴岚,美轮美奂中陶醉了呼和马场草原上的大黑山,青葱岁月时的葵叶,尽情绽放黑土地的躁动和可持续聚变的潜能……

    您见过如此“大”的葵田、葵花吗?

    第二张大片《白鹤朝阳——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展开画面,一不小心,我陷入水嫩霞辉的温润深处,被“红霞万朵百重衣”的飞天舞女掳掠而去,慢慢销熔了自己,连同情感与思维。
    绝对不是夸张,这是我对这幅“大片”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永存不灭”。
    你看,蛋清、蛋黄组构的旭日,居中,有别于它制造出来的红红的霞光,视觉冲击力很足;妙在两只白鹤振翅其间,一只扇动,另一只舒展,舒展的羽翼“冲”出日轮,呈“一飞冲天”之势;画面“活”了,画面“大”了,称其“光影乾坤”恰如其分,当不为过。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去过多次,至今我的儿子仍在那里供职,经年累月与迁徙过往的候鸟“打交道”。候鸟中的鹤,珍稀物种,类如图腾,人人钟爱有加;兹建议图牧吉人将这幅“大片”妥善处理,张挂四壁,传扬万方,取名《天地和谐图》(取“和”与“鹤”同音),彰显我中华民族之环保意识与共同体视野。

    想得到您的首肯,意下如何?

    第三张“大片”显得更“牛”了——《不冻河——阿尔山》。
    这是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河,仅凭这“独一无二”,拍出照片就够“大片”级。
     “不冻河”,当地人命名的一段河流,实则是指阿尔山景区里,哈拉哈河流经天池山南麓长约20公里的那一段;隆冬数九天不封冻,冰碴凝结河岸,水雾氤氲河面,清波潺潺絮语,两岸树挂晶莹。
    天造地设一般,是阿尔山景区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景观。
    回到“大片”上来,只见浮泛着青光黛影的基调中透着寒意;“蓄芳待来年”的山林与岸树,静默无语;水在流淌,波纹舒卷写下生动的证明;水温几度?为何能在高寒山区的深冬季节“活泼”如此?极度悬疑中,画面上一远一近两头当地黄牛竟然涉水觅食,旁若无人地(岸边没有放牧者)、悠然自得地(自己家的“草库伦)、从容不迫地(无丝毫冷冻感),在水里大快朵颐,吃饱了、喝足了“回家休息”,日子过得真“牛”。
     其实王忠义对“不冻河”情有独钟,拍了好几幅同题“大片”,而唯独片中有牛的这一幅,尽显拍摄功力,尽显取景魅力。“站在高处俯视不冻河,就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腾云驾雾,蜿蜒起舞,尽显冬日里的磅礴大气和精彩壮丽。”回忆拍摄经历时,他描绘了一个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不冻河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冬季水中牧场。当莽原被冰雪厚厚覆盖,不冻河里却绿意盎然,水草丰茂。无处觅草、饥肠辘辘的牛儿,天一放亮就迫不及待地奔赴河中,尽情享用这严冬中只有这里才会有的鲜嫩大餐。生长在这里的牛儿竟然也这样得天独厚。”
     他的观察细致入微,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虚到实,直到能让眼前一亮、灵弦一振那个图景进入镜头,他才缓缓地却又那么果决地按下快门。
    “取宏知著”的视觉效果达到了,艺术魅力的中心点被引爆,埋藏于生活“富矿”中的原子铀一样的东西在与你目光相触的那个瞬间“裂变”,人们常说的“正能量”,理论上讲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力”(或曰软实力)因互动而激活;对受众(读者)而言,借用乌兰浩特市作协主席陈小秋的一句问话:“能否在读者内心中掀起一点波澜?”王忠义这张“大片”的答案显而易见。取宏知著,光影乾坤带给心灵的震撼刻骨铭心,甚至我还从不冻河千年流淌中领悟了阿尔山人的精神境界——“无论环境如何,无论气候怎样,我总要向前,我总要奔流,因为我是河,既是母亲更是父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假如孔子今日站在不冻河畔,定会感慨钦佩道:“勇者如斯夫!”奔流不息,拼搏不息,才有生生不息矣。
     “大片”告成,王忠义的文学功夫同时“出击”,他写出自己的心声,令人遐思泉涌:
    “美丽神奇的不冻河啊,你是冬日里万簌俱寂中苍天赏赐给阿尔山的鲜活生命源。这冰封沉寂中的勃勃生机带给人们多少生命的渴望和美丽的慰藉啊!为了固化你的厚泽和情怀,我怎能不投身于你的怀抱,用我的薄力、用我的相机和这支拙笔记录下你的浪漫和诗意,让世人感受到你的纯美和壮丽。”
     优美的文字与鲜活的照片,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王忠义深得行文要义所在,故有“取宏知著”的效果,用在摄影上可得异曲同工之妙。受这几幅“大片”的启迪,我对“诗书画同源”的命题理解尤深,记起引用过曾国藩《复陈右铭太守书》中的名言:“一篇之内,端绪不宜繁多,譬如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掣一领。否则首尾横决,陈义芜杂,兹足戒也。”说的是写文章要抓住重点,就等于画山水突出了主峰,穿衣服提起了领袖;群山再多只要登上最高峰就一览众山小,龙袍构造非常复杂,只要抓住衣领整件衣服就可以轻轻提起。“大片”里的金葵、白鹤、黄牛,不正如“主峰”、“一领”吗?摄影家们“抓拍”过程中的“抓”字,乃神韵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摄影亦如是,诚信斯言。

    作者简介:倪向阳,笔名阳关,生于1948年8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研班。资深报人,曾先后创办《兴安日报》《准格尔矿报》《兴安文学》《内蒙古商报》《兴安商道》《有机农业报》等。其诗歌作品《致白鸽》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索龙嘎”奖;七言律诗《参加纪念麦新音乐会有感》获“中华诗词奖”。先后获“内蒙古好新闻奖”、全国“小小说”一等奖等。作品集《阳关格律诗词选》是内蒙古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格律诗集,计有诗词歌赋作品近三百首。出版后,有近10首诗词被《中华诗词 》《诗刊》《草原》等选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牧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