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岁月

魂牵梦绕60年杂记(1)——王先锋回忆录——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9-01-26  浏览:13898  字体【 【关闭】
    1、劫后重生
     公元1958年初夏,我小学毕业参加升初中考试,近60年过去了,试卷上一道事实填空题:《河南省西平县小麦亩产是————斤。》我填写了7320斤,得了满分。我是当年俺村8名学子中唯一被县第九中学录取的新生,分配在一年级甲班。
 县第九中学,是一所新建的一所实行“共产主义供给制”的中学。十几排校舍俨然一新,是当年农村明清以来最耀眼的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红瓦,座北朝南,两坡出水,南北开窗,玻璃窗扇,通风透光;只是那时乡镇还没有电线电灯,晚自习要用汽灯;书包和校服是统一的新发的;吃的是一块面杠子馍——当地人对白面馒头和连体卷子的通谓。
  那一天放学高高兴回家,村旁菜园子里,只见上了年纪的人们慌忙的在抢收未成熟的菜蔬,一边快手快脚,一面嘴里吵吵,“东边几个村儿的大锅饭夜个儿(昨天)都开火啦啊,咱村支书一会儿带干部去参观!”,“咱村的食堂大锅灶垒在关爷庙大殿,支书回来就动手啦!”
  没有第二天,当天夜里民兵就动手垒砌锅灶。
  大锅饭开张第一顿该吃啥?没等商量,支书就指派民兵连长,“带兵到南地刨红薯,多刨几筐,大锅饭吃啥也没吃红薯方便!”就这样,俺村的大锅饭的出了名,一吃就是一年多。
  1958年风调雨顺,金秋时节,理应是个“谷似金山棉似海,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大丰收景象。秋收大忙季节,农村男女劳动力,在外地大炼钢铁,只有老弱病残坚持忙秋收。玉米长得高过过人身,腰间的棒槌大的穗子已经耷拉下来,顾不上割;早熟的高粱秋雨过后高粱米在穗上发了牙,顾不上收;良种棉花开成百花树,长长的棉絮从棉桃里早已吐出,开得像是眉须修长的耄耋老寿星,顾不上摘;晚茬红薯和胡萝卜,更受冷遇,干脆就丢在地里吧,反正有人民公社供吃供喝!再说有1070万吨钢做后盾,实现超英赶美,谁还吃红薯萝卜嘞!?
   钢铁上去了,农业坚决不能落后。1959年,正月初四,全县男女壮劳力,一律开拔到引黄灌溉北干渠工地,破冰开挖干渠工程。干渠工程人山人海,诺大的工程,全靠锹挖肩抬。我作为第九中学的鼓乐队一名号手,也曾来到工地助阵。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和蔬菜皆无,于是从工地派一些人到红薯萝卜地刨挖去年没有收获的早已变质的遗物充饥。据说,后来大批青年民工,结伴外逃到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他们原本是出自生物本能为寻找食物而盲目流动的行为,在当时却被称为“流窜犯”,刷成标语在全国范围内捉拿!我本家一位叔叔,当年逃亡到新疆,十几年杳无音信,后来将着一身戎装且佩戴中校军衔的照片寄回村子,在来信中说当年来到罗布泊国防基地,一直在基地忙于军务。村民看后一片哗然!至于那条引黄干渠,当时给家乡到底带来什么福音?除了给当地造成大面积盐碱土地,乡民再无评说过什么!
  校食堂到了1959年夏天,实在是无米下锅。一天学校来了救济粮,听说是有位大人物命令打开国仓济粮。于是学校食堂又灰复了“一块面杠子馍”。好景不长,乡镇大锅饭又是普遍实行瓜菜代粮充饥度日。在校学生实行劳逸结合,半天上课,半天分班下地采摘野菜下锅。十几岁的学童无有度荒经验,野菜吃得皮肤出疹,头晕和夜盲症······校方干脆放假让学生回村要粮。老师照例是那样敬业。尤其是被化做“右派”从北京”来的郑老师和从保定来的洪老师,郑教几何,洪教语文。洪老师因为有高年级语文教学功底,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刻画成“命运多舛却也是个刻薄自私、尖嘴油舌的佣人”。洪老师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学生听的如醉如痴。
   接下来村里的食堂连“瓜菜代”局面都难以维持,有的村子大食堂干脆停了火关了门。俺村的大伙食堂一停整整40天!那时,河南是重灾区,老弱者身患浮肿病,举家逃难的人们络绎不绝;能吃的树皮草根棉花子皮是充饥的唯一食物;男劳力两人抬着一桶在大田点种庄稼;能出远门的妇女背着陈年的棉花和家织的小棉布到山西换些小米供养老人和孩子······路边地头时不时又添几处新坟。我的4岁小侄子,在地头吃野菜中毒,可怜的孩子死后怀里还紧紧抱着小菜篮子。
   学校又向前维持了一段时间,我们三年级的终于毕业了。升高中的考场设在另一所中学。第一场考语文,其中一道题是考作者勤耕《进山》一篇散文中的生字,我分别在空白处填了“卸”、“斧”、 “橇”、“酒”、“罐”几个字。监考老师看后投以微笑的目光。第二天下午考理化,因为生石灰的分子式无人答得上来,几乎人人交了白卷。我所在考场,除一名姓孔的同学是抗日烈士子弟保送上了高中,其余90多人全部剃了光头回家务农。
   由于精简度荒,从1962年初夏开始,全国对1958年大炼钢铁时起,凡那时招收的国营工人、新开办的公立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一律精简,所招的工人、学生、和其他由国家经费开展人员一律返乡务农。这时才明白,我们当时的升学考试,只是为学生们发张毕业证罢了。
   我回家种田了。我所在的生产队的会计员,早已成了“流窜犯”一直在外地盲目流动找饭糊口,队长指定我担任会计。由是,我当了近一年但在账面上从未计过一笔哪怕是1毛1分现金的往来账目,记账往来的几乎全部是未成熟的高粱玉米红薯萝卜和其他菜蔬。
    到了1962年深秋,重灾区的老百姓再也无力抵抗疫病的侵袭。我染上了曾被历代官方重视的烈性传染病——伤寒。传染者是一名女性,本村党支书记的老婆。一家人孩子多,老人在,支书老婆常年往来河南山西之间倒腾些小米养家糊口。伤寒初起像是感冒又像是打摆子,每天躺在阳坡晒太阳,只是发烧羁留不退。
   一天旁晚,我卧床昏睡,鼻流鲜血。家人见俺病情严重,唤人赶快到公社医院求医生出诊。医生总是尽职尽责的,当时确诊为伤寒,严重传染病,急需向上级主管机关报告,求得支援。基层医院只能凭借仅有的药品进行维持治疗。父母哥嫂和到场的邻里及村干部只有抱头痛哭顿足捶胸!
    天不弃我。就在我昏睡的第三天,驻地解放军医院派来了医疗队,一男一女两位身穿国防绿并佩戴帽徽肩章的天使来到俺家。进门连个人防护也顾不上,急忙打开药箱,打了针,输上液,才来得及给家人介绍病因病情和治疗方案。治疗伤寒当时难题主要是药品。国内伤寒病传染流行有抬头趋势,可最有效杀灭伤寒杆菌的抗菌素只有靠进口的合霉素,先输液给葡萄糖,再灌些合霉素、vc和别的药物,过几天会好的;接下来,安慰家人,才顾得上自己带口罩,换穿白大褂。家人听了军医的一番话,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
    远方来的白衣天使被安置在与俺家一墙之隔的大队办公室住下,天使说住的越近越好,护理病人方便;吃的不麻烦家属和干部,我们自己解决。就这样医患之间相互点头以示理解。
    还是后来父母告诉我,军医来后,俺照旧整整昏睡了17天,一家人整整以泪洗面17天,白衣天使整整日夜守护给药17天,大小队干部整整轮流探病17天啊!
    就在我刚刚睁开眼睛会说话的三天头儿上,两位军医奉命归队参加新兵入伍体检任务。当两位天使向患者家属告别时,我的父母紧紧握天使的手,泣不成声的说:“您救了俺儿子一条命,竟连俺家一口凉水也没有喝啊!”接下来,父母双膝跪下,行了长跪礼。要告别了,父亲问道:“请二位留下姓名。”“姓解,名放军。是毛主席派来的!”接下来,二人向家人恭恭敬敬行了个军礼,转身启程。
    接替二位军医的是地区行署医院派来的二位医生。他们同样是两位白衣天使,只不过是没穿军装。他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又过了天,我能够下地了,也有了饥饿感。
    伤寒初愈,康复初期,最重要的是控制和调剂饮食。1962年底,是中原大地劫后余生的老人提所不敢提想所不敢想的年份。咋样把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年轻生命康复起来,一家人和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工友同僚都在想办法。有的拿来家里仅剩下的两斤胡萝卜;有的拿来远从山西换来半碗小米;大哥在电厂的一位同事听说是为了救命,拿老革命爹的特供票买了一桶葡萄糖粉一桶莲乳粉;······母亲摇起纺车赶纺棉线,亲手织了一个簸器大的捞鱼网,二哥从公社大院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制作成一具刮网,天天到村边的坑塘里刮些小鱼小虾,回家熬一碗鱼虾汤。这可是最好的补品!
    1963年春节就要到,眼看俺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为迎接新年,父亲不请灶王不请门神,请来一副印有毛刘周朱巨幅照片恭恭敬敬挂在了中堂位置。这幅伟人巨照一挂就是十几年,直到我在部队收藏的一尊毛主席站立合金铸像转交父亲收藏,才由这尊金属伟人站像代替原这一位置的伟人巨照。又过了十几个年份,这尊金属伟人铸像,辗转千里,又回到远在塞北的我的陋室,我将有作为红色收藏永传后背儿孙。(待续)

  作者简历:

      王锋先,字先锋,号白马村夫,别暑无为斋主人。1945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白马墙村。1964年入伍,1965年7月入党,历任卫生员、班长;1969年12月19日随北京军区在呼和浩特市前线指挥部公安机关军管会执行任务,任公安机关军管会政工组组干组副组长;1973初转业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历任政治处组织干事、政治处副主任职务。

      1980年春调入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工作,1983年10月考入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学习,学制二年,大专毕业。1985年10月毕业回原机关搞中心工作,任主任科员;自1990 年起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工人疗养院院长、经济工作部部长职务,2005年2月退休。
      好读书,长期攻读《史记》、《汉书》、《古文观止》及先秦两汉诸子经典著作,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集字成文 ,自1986年以来,先后在报刊杂志及网络上发表散文、小说、杂文、诗辞歌赋等数百篇近30万字;酷爱书法,长期临读名家法帖,好行草,对王羲之、孙过庭、董其昌、于右任书法大家情有独钟,坚持笔墨不辍,一些作品曾参展区域和全国性专题书展并获奖。2013年8月随团参加台北市《两岸腾瑞气  子庶乐祥年》为主题的两岸作家书画作品展及文艺论坛交流活动。2016年出版《王先锋诗文书法选》。
       曾担任内蒙古老年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牧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