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岁月

东部鲜卑人的发祥地蒙格罕山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9-03-02  浏览:18280  字体【 【关闭】
 
慕万里/文
    提起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因为蒙格罕山不仅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而且有着幽深的鲜卑洞,是东部鲜卑人的发祥地。
    科右中旗有四大名山,当地人习惯上称为四大罕山,分别是蒙格罕山、布日和罕山、奎屯罕山和罕查干山。在这四大罕山中,无论从山势、面积,还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来说,蒙格罕山都居于首位。蒙格罕山也称做汗山,汗即可汗。它位于巴彦呼舒镇伊和哈达嘎查境内,是大兴安岭中段的一条支脉,主峰海拔721米。相传,当年成吉思汗征战途中曾来到蒙格罕山脚下,见这里林密草深,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美景宜人,便下令安营扎寨,在山顶垒灶起火,摆席设宴,狂欢三天三夜。从此人们便把此山称为“汗山”,也就是沿袭至今的罕山。
    蒙格罕山主峰四周沟谷纵横、林木茂密。山涧小溪涓涓奔流,飞禽走兽频繁出没。远眺蒙格罕山,峰重谷复、气势恢弘。登临其上,随处可见悬崖峭壁上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雕造出许多似兽、似禽、似人的石景。东部鲜卑人就是在这座静谧美好的深山和霍林河河谷里繁衍生息的,并从这里走出去入主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
    鲜卑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9年,东胡人被匈奴冒顿单于所打败,其中一支东胡人避居到鲜卑山,以山为号,被称为鲜卑人。鲜卑人最初主要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 西汉初年,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一部分鲜卑人随之南迁至匈奴属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人即后来的拓跋部鲜卑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时期,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人大规模地呈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到了西晋时期,鲜卑人分为三大支部,即北鲜卑、西鲜卑和东鲜卑。
    北鲜卑主要是拓跋部鲜卑。拓跋部鲜卑力尽艰辛走出大兴安岭的高山深谷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后,逐渐强大起来。之后雄心勃勃地从草原冲出来,挺进中原,建立了统一中国北部的北魏王朝,与汉人的宋、齐、梁、陈政权相对峙,开创了长达百余年的我国南北朝时期。198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发现了“嘎仙洞”, 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洞中还有小洞,能同时容纳几千人。考古证明,该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
    西鲜卑是东鲜卑人的一支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的后裔,他们融合了当地的羌、氐、汉、匈奴、西域胡人等,形成了新的古代民族,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公元663年为吐蕃国所灭。 
    东鲜卑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三部均生活在今科右中旗以蒙格罕山为中心的霍林河流域。段部于东汉中叶由辽东西迁到辽西一带,魏晋时期势力逐渐强大。公元352年,前燕派幕容恪率兵击之,段部遂降前燕。宇文部也是一支称雄今辽西和蒙东地区的强大部族。北魏末期,宇文部势力强盛,后来建立了北周政权。慕容部自鲜卑山南迁以后,主要分布至饶乐水流域。公元2世纪中叶,慕容部鲜卑人在其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大断壮大。这时的慕容部制定了法令,发展了农业、牧业、狩猎业、捕鱼业等,统一了鲜卑诸部,在仇水(今河北怀来)建立行政中心,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落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曹魏初年,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率领部落向东南迁到辽西。因随从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285年莫护跋曾孙慕容廆继位。慕容廆在位期间,注意劝课农桑,发展社会生产,起用汉族士人,为其子孙进据中原打下了基础。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称燕王,建立燕国,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肥水之战后,北方又重陷于四分五裂之中。在持续三百年的割据混战闹剧中,鲜卑慕容部一直是舞台上的主角,简直把浩浩中原变成了充满胡虏腥膻的恐怖世界,先后建立过后燕、西燕和南燕等割据政权,成为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这种地方割据现象虽然算不上中华历史的主脉,但却是中华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因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无数小溪才能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一样。
    魏晋与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的混战,是不同统治集团争夺霸主地位的撕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过程,各民族间在互相交往与争斗中必然要自然同化。内迁的鲜卑人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口多转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拓跋鲜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
    蒙格罕山座落于美丽的霍林河谷。霍林河谷是蒙古高原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带,河谷深长宽阔,谷内河流平原交错,水草丰美,是宜居宜牧的好地方。得天独厚的美好环境,成为东部鲜卑人理想的家园。由于是东部鲜卑人祖先生活的地方,所以在当地,这座蒙格罕山也被叫做鲜卑山。这在清代历史学家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科尔沁右翼中旗”条目下有明确的记载:“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土名蒙格”。
    顺着一条山谷进入蒙格罕山,只见山谷越来越窄,两侧陡立着一列列高大险峻的山峰,山谷和山峰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晴天,远远望去,深谷林木苍莽,烟波浩渺;阴雨天,云雾笼罩,山峰时隐时现,让人难以看清其真面目,真有些神秘莫测的感觉。在蒙格罕山深处的一处悬崖下,距谷底约100米的山腰间,有古人凿石筑成的微型龙王庙和三个栖人山洞,人们称之为鲜卑洞。洞穴坐北朝南,洞穴间距均为20米,洞内昏暗幽深,石壁上有用汉、蒙、藏、契丹文字雕刻的古代题记,年代不详。正因为如此 ,蒙格罕山是当地群众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山。每年都要祭祀这座神山,并赋予了蒙古民族的内容和特色。据记载,从清初以来,科右中旗十五代王爷一直保持着祭祀蒙格罕山的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由王爷主祭蒙格罕山,周边十里八村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地也来参加祭祀活动。
    蒙格罕山幽深的鲜卑洞像一只摇篮,养育了一个部族。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东部鲜卑人在很长时期内都不知道大山以外的世界发生的变化。当他们在山洞守着篝火群居的时候,“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秋”,中原大地正狼烟四起,魏、蜀、吴三国正在上演称雄争霸的大戏。这些震撼历史的重头戏唤醒了蒙昧之中的东部鲜卑人的射猎之梦。他们本来就没有私有财产,人走家搬,没有什么割舍不下的东西。于是,在山洞前跪拜神灵祈求保佑后,他们便张弓舞剑,呼啸着冲出霍林河谷。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踏上回家的路。孩子长大了,就不再需要摇篮。他们留下来的,现今只有巍巍蒙格罕山的石洞和遍布霍林河谷的鲜卑墓葬。仅在科右中旗吐列毛杜镇北玛尼吐村西霍林河旁的一处鲜卑墓葬群,就发现有一百二十二座鲜卑人的墓葬。远离家园的东部鲜卑人渐渐地被时光冲淡了记忆,汉文化的大海,淹没了回家的路。在文化的消融中,他们逐渐地融入了汉族的行列。发源于大兴安岭中段的霍林河向一匹奔驰的野马奔驣而下,当它冲出高山峡谷进入平原后,突然失去了河床,河水被分散成无数的泡泽和小溪,悄无声息地隐没在广阔的湿地之中。挺进内地的东部鲜卑人恰如这霍林河水一样,来的凶猛,去的匆忙。
    作为世界上一个民族的发祥地,完全可以说蒙格罕山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因此,这里也是历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进行科学考察感兴趣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凭吊鲜卑人的千年古洞,领略鲜卑山的悠久历史,感受鲜卑族的独特文化。这是弥足珍贵的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
——————————
附:参考文献资料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魏书·礼志》
ƒ张穆《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ƒ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导游必读》


责任编辑:牧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