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耀/图文
这里说的“慈灯”,是指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慈灯寺,呼和浩特人俗称“五塔寺”,小名叫得响了,大名反而不为多数人知了。
清代时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召”在蒙语里是“庙”的意思,这个说法是形容那时城内外庙宇建筑之多,慈灯寺就是当时归化城“七大召八小召”中的小召之一。那时说召庙大小不是指占地和建筑规模,而是讲掌管召庙达喇嘛的职位和权力,凡是设有扎萨克达喇嘛的寺庙才可被称为大召,小召一般是由蒙古贵族或达喇嘛善捐修建。慈灯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担任归化城副札萨克的崇福寺达喇嘛阳察尔济呼毕勒罕年班进京时呈请清廷应允修建的,所以慈灯寺为崇福寺(俗称“小召”)的下院或者属庙,当时称“塔布·斯普尔罕召”。据呼和浩特老辈人说,慈灯寺与绥远城(现呼和浩特新城区)同时动工,百姓们称绥远为“新城”所以也称慈灯寺为“新召”。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赐名为“慈灯寺”,并赐予蒙、藏、汉三种文字的寺额。
一
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就传入蒙古高原,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即阿拉坦汗时期再度兴起。阿拉坦汗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青海会晤,正式信奉藏传佛教,后来加上清政府的大力推崇,漠南地区人人信佛,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林立,佛寺达八、九十座之多。城内外诸多的庙宇如同一颗颗火焰宝珠,佛光四溢,呼和浩特成了蒙古高原佛教文化的中心。慈灯寺便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
慈灯寺虽位列“八小召”之一,但由于出资人财力雄厚,又是在当地建庙技术和经验都已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动工,所以从整体布局、材料质地、殿宇设计到石雕、砖雕、木雕的精美程度,在呼市一百多座寺庙建筑中应属上乘之作,如山门砖窗、八字影壁和中殿门厦等诸多设计都为呼市寺庙建筑所独有,五塔之挺拔和谐及造型优美更为国内之罕见。
建成后的慈灯寺共有三进院落四重殿宇,整个格局是按照藏传佛教金刚曼陀罗坛城的形式所建,中轴线上由山门、三世佛殿、金刚萨陲殿、大日如来殿、金刚座舍利宝塔组成,东侧由小白塔、钟楼(观音殿)、弥陀殿、宝生佛殿、僧房等组成,西侧由小白塔、鼓楼(佛母殿)、不空成就佛殿、阿佛殿、僧房等组成。
慈灯寺的精华是后院的金刚宝座舍利塔。这种舍利塔建筑源于印度菩提伽耶大塔,但及今天印度已无遗存。目前国内只有四川彭县龙兴寺、河北正定广慧寺、云南官渡妙湛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湖北襄阳广德寺有,不过多数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金刚宝座塔。北京虽有香山碧云寺金刚塔、真觉寺金刚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寺塔、玉泉山妙高寺塔4处,但只有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与呼市的慈灯寺金刚宝座塔在外形上相像,真觉寺宝塔虽然也称“五塔寺”,但建筑精致程度及文化价值与呼和浩特慈灯寺的五塔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慈灯寺的金刚宝座舍利塔是砖石结构,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金刚座外墙镶嵌有1000多尊琉璃佛像,以及四大天王、供养人、动物、花草、法器等等砖雕,还有由蒙、藏、梵三种文字雕刻的金刚经全文,其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塔顶由5座小塔和一座攒尖亭组成。五座小塔中,中间一座小塔为七层,其余为五层。塔内两侧有楼梯通向塔顶。金刚宝座舍利塔北边的山墙上,还镶嵌有三幅石雕,这也是慈灯寺极其重要的镇寺宝贝:分别是六道轮回图,佛教的须弥山分布图和天文图。六道轮回图是图解佛经中所说的世界众生如何在“六道”中轮回升沉不得解脱;须弥山分布图是用图说明人类居住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及其上界与四周的分布;天文图用8块汉白玉拼砌而成,所表现的是以北天极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天盖图”,所有文字由蒙文标注,字头指向北极,用藏码表度数,准确而详细地刻出了传统的二十八星宿坐标、约270颗恒星、1500颗可见星星以及太阳运行轨道、二十四节气等。据专家考证,这幅蒙文天文图的雕刻时间不晚于1761年,而精确度和现代天文仪器测量的结果只差4.5度,这是中国唯一的用蒙文标刻的天文图,称得上稀世珍宝。
据史料记载,清代时慈灯寺各世呼毕勒罕(蒙语音译,意为转世)均为蒙古族王亲贵族之后,当时寺里香火盛极一时,乃至全城各大召跳“查玛”都集中在这里进行。到大年三十晚上,各召庙的喇嘛穿起跳“查玛”(也称跳布札)的服装,扮成十二地支番像和二十八宿模样,伴以笙管大号等法器,全体出动,初更(晚九点左右)出发,从呼和浩特南茶坊绕西北、东北到东南的慈灯寺前列队,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赈灾、祷福、诵经、跳“恰木”大会,直至五更(晨五点左右)才回寺,这种大规模的法会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才终止
光绪十二年(1886年),阳察尔济格根三世圆寂后,寺中没有了活佛,慈灯寺的喇嘛们都回到崇福寺(即小召),没了香火的寺庙便败落下去。也有说慈灯寺毁于战火,但具体毁于何年何月却无文字记载。民间的说法是:日伪时期,已经颓废的五塔寺更加破烂不堪,殿堂、佛像都遭到日本驻军的严重破坏,国民党军队进驻后把金刚座当炮台,拆去佛像和殿堂的门窗,寺内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五塔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五塔原址和周围也逐渐被民房所覆盖,但在成片低矮房屋的包围中只有五塔巍然耸立并凌云独秀数百年,所以,“慈灯寺”的名号便慢慢被“五塔寺”的盛名所取代。
建国后,呼和浩特市政府逐步加强了对珍贵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从1962年起设兼职保护员;1977年国家拨专款对五塔进行修葺,并成立了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所,开始建立资料档案;1982年成立五塔文物保管所,树立了保护标志;1987年对五塔寺再次进行了修缮,加筑了围墙,塔内通道和五塔四周都增设了铁栏杆,塔后影壁上的三副石刻图安装了玻璃保护罩,以保护这些艺术杰作;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五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山门修复开工到11月完成;2006年3月,呼和浩特市慈灯寺遗址复原工程启动,依据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相关研究资料并结合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复原设计,终于使这座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名寺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二
其实,慈灯寺的重建工程并非上述文字这样水到渠成一挥而就,其中的重大因缘转机并非局外人所能知晓。2003年初,随着旧城改造的风生水起,五塔寺原址及周边成为玉泉区重点房地产开发项目。从当时整体开发的图纸看,在五塔住宅小区文化广场现在临街的位置,设计有四幢楼房及商业铺面,这是所有开发商做此项目都会从利益出发的考虑,所以也很自然很顺利的通过了审批。但在民居拆迁时,发现了原寺庙遗存的大半座山门,分歧就出现了:市和区政府领导考虑到五塔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在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决定对原开发设计进行较大的调整。主要意见是:取消拟建的四座临街楼房和商业铺面,让广场与街道相连。通过临街的直通视觉将五塔建筑的正面全部展示出来,使大家能在有距离感的开放视线中领略五塔的雄伟和深邃;另外,根据专家建议,以修复后的山门为亮点,于绿地和道路间点缀介绍慈灯寺往昔的文化曲廊,体现寺庙历史的“慈灯普照”主题雕塑,反映五塔内涵的“歇足”凉亭以及原寺庙古榆保护等,形成以五塔历史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广场。
在不可能设想寺庙重建的当时,这应该说是非常理想的方案了。但四座住宅楼和临街旺铺没了,对于开发商来说如同割肉一样的疼痛,转这个弯子不是开一次会讲几句话那么轻松。于是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了是否保存山门上。作为整个过程的当事者和参与者,我的理解是:留住山门,就等于留住了五塔寺在视觉空间中的完整历史感;拆掉山门,就等于消灭了五塔历史作为完整文化存在的物质和空间基础。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而存在。如果今天慈灯寺的历史仅仅作为的文字叙述存在,而没有了空间和物质审美价值,那无疑是对城市历史尊严和市民感情的永久伤害。
当然,博弈是尖锐和沉重的。最终,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让位于对五塔寺历史的尊重,山门有惊无险的保存下来并得到了修复,作为保护方的所有人都如释重负。当然,怀着对开发商明大义识大体的敬佩心情,也为了能尽可能减少经济上的损失,我曾花很大心思为他们做了如何利用历史氛围和佛教文化来提升小区品位及价位的营销策划,那些根据慈灯寺历史渊源及五塔文化内涵创意的历史曲廊、慈灯雕塑、“歇足”凉亭和老榆保护等创意的挖掘和延伸,都是我当时的所思所想,这些都体现在项目营销的文本中,也都在文化广场的建设中得到了实施。据说这些思路和创意在销售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修复工程完工后,山门修复方请我来写《慈灯寺山门修复碑记》时,我欣然同意并且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挥而就:
慈灯寺,俗称五塔寺,位于归化城平康里路南。清雍正五年兴建,十年呈请清廷赐名“慈灯寺”。是时,该寺殿宇三进,重檐楼阁,气势恢宏,寺后建有金刚座舍利宝塔。历二百七十余年,寺庙主体建筑早圯,仅存五塔、山门及老榆数株。五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门毁损逾半改为民居,老榆一株尚健。
值五塔小区及文化广场建设之际,市政府纳文物处建议,除拨专款于慈灯寺山门复原保护,亦拓广场使山门有维系历史之空间。修缮承文物处古建专家督导、内蒙古老青城博览园有限公司担纲,于2003年9月迄至同年11月止,修复工程历时两月。商家内蒙古华秀房地产有限公司秉市区领导及专家之命,割临街楼面旺铺之爱,浸佛教历史文化之润,缀“慈灯”“歇足”诸精典于寺庙遗址,方使市民得享今日五塔广场之大气。
山门五塔,本属同根,分离百年,境遇不同,城市发展,水起风生,珠连璧合,发展之功。今伫南望北:五塔宝刹雄伟深邃尽现,慈灯古寺历史轮廓仿佛。广场面街,乃溯史借势之匠意;山门矗立,为承前启后而点睛。无量功德,盖因官员从善如流,专家不负使命,商家深明大义,工匠技艺精湛之合力也。善哉!犹期这方古今和谐共处之乐土能为传承历史文脉,造福青城百姓,庇护周边生灵尽力焉!
这篇碑文是否勒石我不知道,当时这样写,就是觉得虽然有主体建筑缺失的巨大遗憾,但能保住山门,通过山门到五塔的距离,给后人们一个思忆和联想的三维空间,就能使这样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致因新兴建筑的挤压而毁坏而消逝,这应该是很大很大的功德了。至于碑文中所说“珠联璧合”,只是一种空间想象,反映了当时我对五塔历史的眷恋和文化价值的憧憬。但万万没有想到,刚过三年的时间,这个美好憧憬就变成真正“珠联璧合”的行动了。
三
说实话,听到慈灯寺重建消息后的心情,真正是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的。200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路过五塔寺复建工地,便想进去看看工程进展情况,从得知相关消息到复修动工,我关注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工地周围,影响原建筑恢复的地面设施正逐步拆除,后建的五塔寺围墙已经推倒,小区广场新落成的“慈灯普照”石雕也已散落在地,大殿距山门之间的假山曲廊等设施虽依然如故,但最后也都将为恢复古寺历史原貌让路。
我从五塔后街用于施工车辆出入的一个缺口进入工地,因为正值午休,没有人干活,建筑前是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地下是棱角分明的石料,堆放待用的砖垛,不同规格的木料,阳光下的工地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儿,大殿的轮廓如同静静睡着的雄狮或者巨人。
从工程进度看,两重院落的建筑主体全部拔地而起,这里讲的主体主要是指木结构部分,因为古代传统建筑的主体就是层层叠叠的木构件,那些墙是并不具有承重功能。构架下的台基全部由汉白玉石条围砌,看上去敦实脱俗;外露的青砖墙砌得整齐美观,细密的砖缝颇具古风;殿内外所有立柱都很粗壮厚实,体现了古建筑真材实料的牢靠感;屋檐下已经就位的椽榧密密排布,尽现传统建筑那种繁复之美;门框雀替等构件上的雕刻细致精美,显示着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尽管楼阁前挂着“大干一百天”如何如何的鲜红横幅,但活儿干的很地道,没有丝毫因为赶进度而出现那种不经意的粗糙,虽然距功德圆满还需数日,但雄伟大气、恢弘壮观的感觉已跃然而出,可以说,这个睡狮一旦醒来会给所有人惊喜的。
走过工地进入五塔文化广场,映入眼帘的是那座熟悉地山门,回望它身后那一片已轮廓清晰地庙宇建筑框架,2003年夏天修复五塔寺山门的事情便清晰的涌现在脑海中,作为山门修复的资料统筹人,我不仅深知重修决策意义之重大,也深知真正“恢复历史”之艰难。
复修慈灯寺,是呼市首次将已经失存的古建筑大规模重新复原的工程,原汁原味的恢复历史风貌,与现存的山门、五塔相融一体,是最严格也是最艰难的要求。况且复原的寺庙所承担的已不是原有的功能,而是承载着找回与五塔寺相联系的历史文化信息的重任,新殿宇一旦失去了原建筑特有的神韵,仅仅是模仿原来样式,那肯定是通不过人们心中那杆秤的。如果说修复古建筑必须体现“修旧如旧”,那么复修全部殿宇就是“以新复古”,这里一石一砖一木一瓦的摆布和雕琢都要严格重复历史。说心里话,原来对慈灯寺复修工程的质量和效果真有点不以为然,因为这类建造假古董劳民伤财惹众怨的尴尬事件层出不穷,但我眼前看到的施工现场可以确定,五塔寺复修工程应该会不负众望的。
四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保存较好的佛教寺庙仍有十余处,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作为不可替代的历史文明物证,随着时间的延伸,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价值。仿佛一部部厚重的史书和精美画卷,闪烁着蒙、汉、回、满各民族的艺术之光,这种源远流长的召庙文化,共同缔造了塞上青城的古老文明,记载着呼和浩特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迁,而慈灯寺在呼和浩特历史文明的整体框架中,应该是一个无法舍弃的重要构件。
慈灯寺的复修工程,使五塔作为珍贵的古建筑文物从街边地摊回到深宅大院,找回了自己的位置,恢复了原有的尊严。这种古迹重光的背后,体现的是城市执政者尊重历史及对未来负责的理性与成熟,也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回归和胜利。
今天,慈灯寺复建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人们早已熟悉并接受了它现在的样子。十几年的浸润,也使它承担起了它本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作为慈灯寺山门修复过程的亲历者,保护和修复山门过程中经历的往事也渐渐淡出记忆,但当年保住山门与后来重建寺院的因果联系和关键意义却越来越清晰。
其实,自然与社会历史中的一切运行与变化,无不在因果关系的规律中流动,看似偶然的事件,后面都暗藏着因果联系。冥冥之中,谁能说那淹没在民居中的半座山门不是为半世纪后慈灯寺重建埋下的伏笔!同时,如果没有2003年政府、专家和商家在保护寺庙山门上的人文共识和科学决策,而是任由山门逝去并在寺庙原址盖满了住宅和商铺,2006年完整恢复五塔寺历史风貌的复建工程将可能面临非常多的变数。
责任编辑: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