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烧卖》
砖茶一碗半天功,
脱帽开襟侃世风。
无论工农商贾仕,
漫谈无忌扯西东。
烧卖在中国南北方都有,是一种面制的食品,品种繁多,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内蒙古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稍麦、稍美。尤其我们内蒙古有独特天然的资源,羊肉可口没有膻味,再加上当地自产的沙葱,加上独特的加工技术,烧麦成为我们当地的品牌小吃。
最早的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桃花烧卖”的记述。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说法。李斗《杨州画舫录》、顾禄《桐桥倚棹录》等书中均有烧卖一词的出现。《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列了”各样烧麦,大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羊肉烧卖、鸡皮烧卖、野鸡烧卖、金钩烧卖、素芡烧麦、芝麻烧麦、梅花烧麦、莲蓬烧麦。”清代无名氏编撰的菜谱《调鼎集》里便收集有“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等。油糖烧卖"则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馅制成。中国南方还有一种“卤馅芽菜烧卖”。
至今,吃烧麦是从小生长在内蒙古的人们的主要生活习惯。通过吃烧麦放松一下工作压力,吃烧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烧麦馆泡上一壶砖茶,热腾腾的烧麦上桌以后,小蝶里倒上醋和辣椒,还有经常吃烧麦的老行家剥下两瓣蒜用筷子的另一端把蒜捣成蒜泥,夹上烧麦在小蝶蘸一下,吃一口烧麦喝一口砖茶。边吃边聊,通过聊天了解时事,知道身边的东家长西家短,话题无所不谈,把吃烧麦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吃烧麦的阶层,什么样的都有,甚至卫生条件不是太好,但是顾客熙熙攘攘,就要感受这种市井气。其中快乐,不是在高档酒店和家里能体会到的,只有烧麦馆才能体会得到。
在呼和浩特市有一家老字号,专门以销售烧麦成名的饭馆叫“麦香村”,坐落在大南街上。外地来呼和浩特旅游的客人总会尝一下呼和浩特的烧麦,但是也很容易出笑话。原因就是在点餐的时候,烧麦一般是按两销售,一两为一笼,一笼八个,一般的人吃一两或二两就饱了。但是外地不了解情况的客人,往往点餐时候认为怎么每个人需要半斤或一斤,结果烧麦一出笼就傻眼了,怎么也吃不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一两烧麦怎么就那么多,据说是按照烧麦皮计算的。
我自己,在休闲事少的时候,就会隔三差五到烧麦馆吃烧麦。2016年11月10日早晨一起床,因为昨天喝了酒起来就晚。简单洗漱完毕,到楼下烧麦馆。点上二两烧麦,来一壶砖茶,吃完烧麦再到敕勒川公园走一圈,真可谓轻松自在。回家后写成了这首诗。诗中为了体现民俗民风浓郁的市井味道,用了很多民间厘语,如“侃”、“扯”、“西东”以及“漫谈”、“脱帽”、“开襟”,都是现实老百姓生活的真实体现。
书法创作上,“吃烧麦”三个大字,是利用颜体书写而成。颜真卿是唐代有代表的书法大家,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在其书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特征。书法是后世临摹的典范,后世有“学书先学颜”之说。站在另外的角度来看,优点往往是缺点。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就非常不喜欢他的字,说他的字是“叉手叉脚的庄稼汉”,没有美感。
当然审美角度不一样,也许说颜真卿的字雄强有力的特征,不入大雅之堂,有俗气之嫌。这也是一个特征,因此我选择颜真卿的字作为创作手段,通俗易懂和老百姓没有距离感,尤其吃烧麦本身是街头小巷常见的民间习俗,为了体现这一点,所以在书法创作上,选择了颜真卿的字体。
责任编辑: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