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周恩来和池田大作的一期一会》出版之际
阳 关
无风时,树叶一会儿一片,一会儿一片,黄着脸儿悄声飘落;风稍大些,扫着落叶扑欶欶铺一条黄黄的路,人踩上去走过,才算告别了秋天。
2020 年的秋天,我是数着自已的脚步走过的。
和我的脚步与笔墨相伴的,是《周恩来和池田大作的一期一会》一书的校阅稿。
一叶而知秋,一稿知冷暖,愈加感觉迈出的脚步之急切,手中的笔在书稿上每划出一个符号都有意义。
趁夕阳尚未衔山,催借西窗满案光明,成就至圣先师所倡导的“开卷有益”。
在书中,周恩来总理殚精竭虑于中日友好之大计,而邓颖超女士夫唱妇随以琴瑟和鸣留韵东瀛。
在书中,西园寺公一先生创立日中友好团体,矢志在日本各界拓展两国民间交流,夯实基础,厚积人脉,力促中日邦交正常化,倾尽心力而为之。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五日,是周恩来总理和池田大作历史性会见的日子,也是二人一生仅此一次的会见。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会见场景,历历在目,似欲力透纸背,作金声玉振之响。
西园寺家族史中的近现代部分,见证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桩桩件件实事筑牢中日友好基石,倾整个家族几代人之力,致力于此合力于斯,存浩然正气于天地间,山川日月可鉴!
校阅完书稿最后一个字,长舒一口气;从历史长廊折反走回,我像转了个大圈子,蓦然回首,领悟到自己久存的片面与肤浅——
从中日战争到中日友好的思想跨越与情感转换该是多么的艰难之事,首先我就转不过来这个弯儿。
但随文而行,见西园寺公一先生执着于中日友好大业,冲决一个又一个阻障甚或罗网,有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其诚其勇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日本友人感动了我,体悟中日友好之暖流奔涌于民间,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难于阻遏,正所谓“民相通”是也。
由是联想到路上层层叠叠的黄叶,印上了坎坷的足迹,留下了历史的记忆,“纵使凋零时不远,仍将炽烈送天涯”,黄叶的收藏远远超过四季轮回的丰盈多彩。
“一衣带水”,校阅完全部文稿,脑海中蹦出这句极富想象力的词儿,以为日本近在咫尺,来来往往便捷得很。
乘兴而作一首七言律诗《为日本友校阅书稿后感赋》,吐露助力日中友好交流的欣喜之情:
富士山高扇倒悬(一)读,艳秾应属乱樱欢(二)。
周游俯瞰扶桑景(三),日览捷登摆渡船。
带水浣纱邻岸赏(四),一衣遮雨与君纶(五)。
殷殷笔录留青史(六),东渡恩公去又还(七)。
注 :(一)富士山乃日本标志性风景。江户时代汉诗诗人石川丈三《富士山》诗句"雪如纨素烟如柄,玉扇倒悬东海天",状述富士山样貌,出神入化无人可敌兮。
(二)樱花,源于中国,后随建筑、服饰、剑道、茶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去东瀛,奉为国花,种类繁多,次第开放,盛极一时。
(三)校阅书稿约一星期多点,戏称“周游”;每天摊开书稿似乘船摆渡出国。坐拥书稿,饱览沧桑,上层民间,笔底眼下。“扶桑”,日本国代称,见“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又见“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四)“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后主纪》,水指长江,整句原意是如同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引申为一水之隔,近在咫尺。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郭沫若在《沁园春》词中赞曰“赤县扶桑,一衣带水”,用活此典;本诗拆用,各赋其形,终归本源。
(五)纶(gUan),取其纶巾意(古代配有青絲带的头巾),诗意即拟一件衣服两人遮头挡雨。
(六)此书作者秉笔直书,详记细诉中日友好交流史话。
(七)书中回忆周恩来总理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在民间播种和平友好的种子及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拓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十分感人。“恩公”即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和池田大作的一期一会》由日文译为中文,翻译者潘英峰。
究其身份,此女系中国留日研究生,籍贯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她考上并就读于日本大阪,在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专修硕博连读课程,后任职于日中文化艺术专科学院。
《周恩来和池田大作的一期一会》,就是由潘英峰带领 2016 届日中翻译学科的学生们翻译的。
她还特别提到杨家鑫、李智胜、杨鉷莹等同学出色的日语理解与文字表达能力,言谈话语之间,溢显自豪之情。
我不揣浅陋地猜测,潘英峰莫非是兴安盟或乌兰浩特市翻译日文著作第一人?
或《周恩来和池田大作的一期一会》一书,由兴安盟(或内蒙古)人首译而介绍给中国读者?
完全是出于奇心而问,别无它意,能用自已所学之长,为两国人民之间架一座文化桥梁,功德之事值得彰显。
况潘君英峰,正值韶华年纪,奉“献礼中日友好,探索多元教学”为主旨,必修成友好和平命运共同之正果。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诚信斯言,福禍自知矣。
言犹未尽,皆为夲书《后记》(潘英峰作)引用两句诗,我读了又读,由眼入心。
诗曰: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
读罢思之,立刻冒出另外两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一样的两域同心情怀,一样的即景生情佳作,一样的景语情语交织,一样的取微用宏笔墨!
眼前有景旁人偏偏道不得、道不出、道不明,唯独此君画龙点睛绣“诗眼",两句功成天下名……
尚记得清清楚楚,疫情肆虐初始时,日本友人捐赠的医疗用品飞抵大连机场,外包装上的那两句诗既醒目又不事张扬,我看见“青山一道”蹈海而来,“一衣带水”与子同袍,机场上的灯光变,连风都得柔和风变暖了。
而这两句诗的出处,译者给我一个喜出望外,简直堪称“完美”:清末僧人、著名佛学家巨赞大师,游历讲学于日本莲宗立本寺,题赠贯主细井友晋七绝二首。其中一首全诗如下:
风月同天法运长,圆融真谷境生光。
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
原来,天台宗于唐代在天台山创立;日本僧人最澄前来取经,遂有日本的天台宗。
莲宗的立本寺在日本,方有“天台立本情无隔”之说,当然是“一树花开两地芳”了,与“明月何曾是两乡”,异曲而同工,“两”字用得绝妙且达极致。
用现代人的话说,风雨同道,明月一乡;人分两地,情同一心兮。
我折服几近投地状,为古人之诗,也为今人译作 — 《周恩来和池田大作的一期一会》。
感而赋之:
中日同归北半球,一衣带水气通流。
枫樱尽染苍黄意,两叶不同皆认秋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