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伟/文) 大召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据说清代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庙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成为皇家寺庙。
大召寺正南方有条古色古香街“九九街”,在快到街尽头有个水墨阁书画院,呼和浩特人们想必不会陌生。
而在这里,一位书法家过着闲云野鹤般习字养身的神仙日子却鲜有人知。
高润熙说,练字已成为他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五十载如一日他一直都坚持着每日站立于房中在宣纸上挥毫。
“每日我都有动笔的欲望,每日我都要临古帖,静守初心,琢磨把字写好”,让人民群众喜爱我的书法文化。
书法家常说:书法至唐,其体法才算真正达到完备。
高润熙告诉记者,“我很认同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翰不虚动,下笔有由’。什么为‘下笔有由’?就是书法要实现表情达性,书写时的澎湃情感,抒发心中情怀,挥洒心中人生, 所表达的狂草应是充满激情、创意、鲜活和灵魂的一幅作品,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书法的美和灵魂。
高润熙说,真正的书法家,不仅仅是写好字,还要熟知历史典故和文人生平,要参透古诗词字里行间的道。
高润熙告诉记者,楷书作为一种应用性非常广泛的独立的书体,它的艺术价值非常广泛。
在古人已创造很多技法陈式的情况下,楷书仍有很多形态表现空间。
孙过庭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所以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而草书反之。
没有楷书作为基础,草书易于流滑,易放难收。
因而作品当中就只有表面的舒放,缺乏内在的风骨。从古人的技法当中学习到古法,再去表现自己的艺术写意精神。
二〇〇三年行书作品《诸葛亮诫子书》获巡回展作品,参加首届两岸三地巡回大展,分别在香港、澳门、台北巡回展出,作为随行艺术家之一的高润熙,在港奥台为人民挥毫泼墨,尽展中华书法艺术之美。
“记得我当时一直不断在写,因为索要作品的台湾民众实在太多。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台湾要员,一直安静站在一旁,等所有人的作品写完后,很礼貌地走上前来问我是否可以为他写一幅“天道酬勤”。 高润熙回忆,当时这位台湾要员拿着书法作品赏析久久、爱不释手,对他连说了很多声谢谢,中华文华是世界最美的艺术,字里蕴育着人生的哲理。
回忆起这几十年来内蒙古书法的复兴与发展,他感触颇深。
“在内蒙古,书法艺术应该是80年代初期才逐渐苏醒,但那时很多人对于书法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字体端正,还称不上对传统书法的学习。真正好的书法要讲究章法,讲究布局、墨色等等。”高润熙还笑着回忆:当年要想买到一本好的帖子临摹都很难。
“现在的年轻人中,能坚持练习书法的已经不多了。”
谈到现今社会书法的传承,高润熙有些担忧。
“其实我们国家在少儿书法的普及方面做得不错,10多年来,我开设书法培训课,已培养3000多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学、就业等压力随之而来,能真正将书法坚持下去的就少之又少了。”
说到这个,高润熙有些惋惜,但他也承认习字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而这两者或许就是当今社会最为稀缺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洗涤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艺术的冠名词,从古至今概成家者屈指可数,乏善可陈者大有其人。才将书干可谓天赋,在文化星空占有启明的席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形容现今传统文化的境地。执着追求,恒长探索,墨海寻音,造诣新风,这是对高润熙先生的印象。这样的说法源于他的厚重、坚守,耕耘。
2015年 作品《墨海飘香》《马到成功》在内蒙古书画展获奖,作品收入内蒙古诗书画册。
2019年 书法作品《长征》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荣获“优秀作品奖”。
2019年 应邀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2020年“泼墨中华情”春节书画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