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谦
草书有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很简单地把草书当成是楷书、行书成熟之后的简化和发展的结果,想当然地以为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依次为篆、隶、楷、行、草,即先由篆书到隶书、楷书,也就是字形先由古雅到简易,再由简单易识的楷书增加书写速度发展到行书,再次增加了难度之后才出现草书。其实,草书产生的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其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基本与隶书的发展相并行,也就是说,草书的萌芽阶段,可以上溯到战国中后期。
简单说,草书的演变过程大致为:
草篆—草隶—章草—今草—大草
其中,草篆、草隶为萌芽期,章草产生后,草书进入成熟期。
章草在东汉成熟后,到汉末三国时期进一步“草化”,逐渐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增加了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发生简化和互借,当章草脱尽波挑特点,便演变成今草。今草至魏晋达到成熟,此后盛行不衰。
到唐代,伴随着今草的进一步成熟,加以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人心趋于自由奔放,今草书家笔下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达到大草鼎盛阶段。
草书作为书体的发展,实际包括前期章草的成熟和中期以后今草的发展。
其中,今草的发展又分为今草前期、今草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从东汉至隋代,以东汉张芝、东晋“二王”和隋代智永的小草为代表;后期从唐代至当代,以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为代表,但小草仍处于繁盛状态。
汉代之后约2000年的时间里,章草不属于草书的主流,而小草、大草得到长足发展,为更多书家乃至社会受众所喜爱,所以后人谈到草书分类,便约定俗成为章草、今草、大草三大类。大草又称为狂草,隶属于广义的今草范畴,而狭义的今草只指小草。在今草乃至大草极度成熟、繁荣之后,章草虽较长时间处于式微状态,但仍会随着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家创作心理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高峰。
总的来说,章草、今草、大草这三大分支书体虽然形成时间有先有后,但它们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在不同时代有各自不同程度的发展高潮。
它们在发展历程中虽然各行其是,非但互不拆台,反而相互借鉴优点,丰富自己的内蕴和表现力。
如果说篆、隶、草、楷、行书是“一级书体”,章草、今草、大草就可以称为“二级书体”,但这三种二级书体在传统书法中所占的比例一点也不“谦虚”。比如孙过庭《书谱》有句名言:“篆当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变。”这四句话,孙氏将篆书、隶书、今草、章草的书体特点作出概括,处于“草书”大类之下的今草、章草俨然有着跟一级书体篆书、隶书平起平坐的架势。
确实,草书是最不懂得“谦让之道”的书体。清代刘熙载《书概》中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他所说的“真行”“草行”,当代称为“行楷”“行草”。也就是说,行书这一书体中有一半其实是与草书联姻的成果,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草书向草书之外领域的一种“扩张”?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