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聚焦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从扩大信贷投放、创新模式产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正向激励六方面出台二十二条措施,着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扩大信贷投放,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
加大信贷资源配置。单列民营企业信贷计划,向民营企业倾斜更多信贷资源,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和覆盖面,力争每年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不低于2/3;三年后,民营企业贷款占公司类贷款比例不低于50%。
用足用好货币政策。积极运用低成本资金,新增支小再贷款全部用于支持发放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和单户授信不高于3000万元的民营企业贷款;新增再贴现额全部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票据和票面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票据;“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充分运用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塑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确保信贷资源脱虚向实,加大力度处置不良资产,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释放限制领域和低效项目占用资金,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建立“一类一品”的金融产品体系。以账户资金结算量、POS流水情况、纳税情况等信息为授信评价依据,推出“POS贷”“创业贷”“结算贷”“银税通”等信贷产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民营企业精准画像,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努力发展应收账款、政府采购合同、存货、仓单、股权、专利、商标权、承包经营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来源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信用贷款比例。
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增信,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农村信用社+核心企业+经销商”“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农牧户”“农村信用社+公司+农牧户”等服务模式。加强与担保品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构建“农村信用社+企业+资产监管”“农村信用社+企业+资产监管+保险”等服务模式,盘活民营企业动产资源。积极运用“银税互动”“商银合作”“双基联动”等服务模式,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信贷、债券、股权、理财、信托、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探索尝试发行小微、三农等专项
金融债,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创新还款方式。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持续提高信用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无还本续贷笔数、金额占比。探索开办“年审制贷款”,贷款到期前,按正常的授信流程进行年审,对通过审查的民营企业无需归还贷款、无需签订新的借款合同,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缓解企业到期还款压力。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妥开展市场化债转股、联合授信、组建债委会等方式,积极提供和参与一揽子解决方案,主动、妥善化解风险,帮扶企业走出困境。
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融资成本管理。严格落实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压降目标,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疏通贷款定价内部传导机制。积极推行民营企业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措施,建立健全内部差异化考核和激励机制。降低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人员利润指标考核权重,增加贷款户数考核权重,并从资源配置、费用保障、考核倾斜等方面调动相关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成本、利率、收益分配跟踪监测机制,确保相关激励措施向分支机构有效传导。
严格收费管理。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酌情减免合法收费,不将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转嫁给客户,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
强化协同联动。主动对接税务部门,对照税收减免政策,完善内部统计核算系统,依法合规申报免税,将享受相关激励政策获得的收益,及时体现在民营企业信贷计划安排、贷款定价、内部绩效考核中,将政策红利传导至民营企业。
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民营企业能力
优化信贷流程。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和其他企业同样的信贷支持。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准入标准不高于其他企业。对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建立“白名单”制度,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防止脱离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实际需要,人为地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增加企业的利息负担和贷款难度。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对风险控制无实质影响的审批条件,减少不必要审核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确保民营企业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
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支付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提高民营经济资金周转速度。不断丰富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加快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POS机具布放范围,提高对乡镇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覆盖率。
提供工商注册代办服务。主动对接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其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指定线下代办窗口,免费提供代办注册、变更、注销登记及后续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加强与民营企业沟通联系,积极对接其融资需求,通过单体授信、联合授信、社(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其行业带动作用。对困难企业加大现场走访频度,至少每季度走访一次。贷款到期前主动协商还款或续贷的解决预案,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意度。
强化风险防控,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贷款管理
提高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强化全流程信贷风控意识,落实贷款“三查”制度,有效防范企业偏离主业、过度扩张、高杠杆经营、涉及担保圈或民间借贷等风险。加强对行业走势的前瞻性分析研究,做好贷款资金流向监测,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主营业务。
差别化信贷风险管理。区分民营企业出现突发性风险事件、信用违约、涉嫌违法或纠纷等三类情况,按照“一企一策”进行逐一研判,保障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稳定民营企业信心。
规范贷款行为。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强力打击授信过程中“雁过拔毛”式腐败。
加强正向激励,进一步增强服务民营企业主动性
健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考核中强化服务民营企业的正向激励,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情况与机构年度评先评优、环节干部履职评价等工作挂钩,提升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支持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的内生动力。
认真执行尽职免责制度。完善授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厘清各环节责任,在监管允许的风险容忍度内,明确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职责要求和免责事由,激发员工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
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细化民营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内部管理办法,设置差异化的不良容忍度目标,对实际未超标分支机构在绩效考核、单笔不良贷款责任认定方面适当放宽要求。
责任编辑: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