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浪潮之下,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诞生可谓“神速”。
从8月18日公告拟设立,到9月2日获批筹建,仅用了12个工作日。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出厂配置”也堪称“豪华”。
根据相关公告,该公司注册资本111.5亿元,发起人共17家,其中包括10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2家券商系投资公司,1家险企,以及国信资本、京投公司等。
“国”“民”“养老”四个字分量不轻。那么,“国字号”养老保险公司的发起设立有何使命?它将在养老保险市场中扮演什么角色?它和普通商业养老保险公司有啥不一样?股东又为啥是银行系唱“主角”?
半数股份由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持有
9月8日,中保协官网公布《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正式揭开了“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面纱。
根据公告,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11.5亿元,注册地在北京市西城区。
该公司发起人共17位,其中有包括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在内的1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央企国新集团下属的国新投资、北京市国资委下属的京投公司、中信中金两家头部券商下属公司、泰康人寿以及数家不同背景的私募投资公司。
从股东背景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上(10家),还是持股比例上(合计持股66.81%),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都唱了“主角”。虽然名为养老保险公司,但股东中仅有一家保险企业泰康人寿,持股比例仅为1.79%。
不过,该公司股权非常分散。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国新资本7家公司分别投资10亿元,并列为第一大股东,持股均为8.97%。
银保监会公布的筹建批复显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拟任董事长为叶海生,拟任总经理为黄涛。
业内普遍认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拟任董事长叶海生,为现任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叶海生为人低调,公开信息较少。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拟任总经理黄涛,则被认为是来自上海银行的副行长黄涛。
上海银行半年报显示,黄涛出生于1971年8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硕士。现任上海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银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申联国际投资公司董事。曾任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助理,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替任行政总裁、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中国建设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昆士兰联保保险公司董事,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上海银行首席风险官兼北京分行党委书记,上海商业银行替任董事。
批复还显示,筹备组应当自收到筹建批复之日起一年内完成筹建工作,筹建期间不得从事保险经营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投资人、拟任董事长和拟任总经理。
业务范围新增“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剑指“第三支柱”
加上此番设立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我国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已达10家。
那么,新成立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准备干啥?
根据公告,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为: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团体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人寿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与上述业务有关的咨询服务业务;保险兼业代理;经中国银保监会及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以保险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所载为准)
不同于其他养老保险公司,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新增“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这项业务具体如何开展,还有待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快速获批的一个大背景是,我国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需求十分迫切。
在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层次中,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而主要以个人养老储蓄投资形成,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和目标日期基金等在内的个人商业养老计划还是个短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业内消息称,第三支柱相关政策预期将于今年9月底出台。不过截至9月26日,官方相关政策尚未公布。
“这个问题也是热点问题,坦率说我们和你一样都不太知道。”针对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想象空间,有养老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筹备期是一年,他们也需要探索自己的定位。我们作为同业也希望它能尽快挂牌,为第三支柱蹚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则认为,将来国民养老险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系股东在客户资源、账户管理、渠道布局、品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把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丰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供给。
“银联体”为啥唱主角?
事关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那么,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大多数股东,为啥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
“目前银行零售渠道对于养老业务非常积极,我们从分管行领导到分管零售业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养老。”某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部人士李锐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大股东几乎都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从中可以看出,国家有意更多地让银行体系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其实,从便利性角度来看,银行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比如大家的社保账户都在银行。后续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而每个人的工资都由银行代发,很自然就可以顺便转入养老保险账户,还可以设置定投功能。
“我个人感觉,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应该和常规养老保险公司是一样的,不过平台更大一点。”李锐向记者表示,“可以看到,这次六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都参与了。这样银行后续无论是账户还是投资方面参与度也会更高一些。同时,有了更高的定位和更强的实力,它在资产和流动性方面获得银行的支持也会更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正如李锐所言,事实上,以个人账户为中心建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是业内一直以来的共同呼吁。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就曾建议,探索建立养老金第三支柱专属账户体系,将基本养老账户、第二支柱的年金账户,以及第三支柱下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投资管理机构发行的养老产品账户打通,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等的统一归集。
9月15日,中保协发布《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现实意义,具有供款便利、实现税优方便、投资选择范围广等优势。特别是第三支柱进入门槛低,通过财税激励、长期专业化投资、个人账户自由转移等机制,有利于为第一、二支柱覆盖率较低的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群体和新兴职业劳动者建立养老规划。同时,在账户制下应当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通过提高税优支持力度(如降低整体税率,设置差异税率)、简化抵税操作流程(如将抵扣限额改为固定限额标准)、二三支柱合并计量(如允许个人选择将企业年金余额转入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时暂不征税)等举措,鼓励各类群体参与,引导第三支柱长期积累。
(文中李锐为化名)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