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史重基/记者)“有一天我感冒,打喷嚏、流眼泪,老是好不了,在西医上有过敏性鼻炎的说法,临床上见得并不多。”董萨那巴特尔说,“鼻腔粘膜是人体中最薄弱的防疫系统,一旦遇到环境或者饮食问题、空气污染,房屋装修等,就会破坏鼻腔粘膜,慢慢变成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鼻子痒、肿、痛,造成过敏性鼻炎患者逐日增多,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能够畅通的呼吸,有一个安稳的睡眠,是鼻炎患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因为自己深受鼻炎其害,鼻炎发作时候的痛苦只有患者自己体会,旁观者是无法理解的……
经过近三十年对过敏性鼻炎的苦心研究,董萨那巴特尔在蒙医熏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研制了独特的草原绿色疗法“蒙医熏鼻疗法”,给无数个痛苦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药方最初有12味蒙药材,其中含有砒石、雄黄、雌黄、水银等有毒药材,为了消除这些毒性药物对人体造成伤害,董萨那巴特尔尝试将这4味有毒药材去掉。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10年,他的研究取得成功,他去掉了4味有毒药材,重新添加了9味无毒药材。药物经过细心研磨,洒在棉花布上,卷成香烟状点燃,熏患者鼻孔。
药物以热力的作用,和鼻腔病灶处直接接触,能起到杀菌、消肿、开窍的作用,而且止痒效果非常好。这种蒙医熏鼻疗法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窦炎,打呼噜等慢性病、疑难病。
20多年来,他用运该疗法治疗鼻腔疾病患者5万多例,有效率达90%,5-10年未复发者占68%。
看似一个普通的药棒,纳含了研究者汗水和艰辛,一个民族医药特色疗法的科技创新技术给无数个痛苦的鼻炎患者解决了问题。
这项技术荣获巴彦淖尔市自然科学奖,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蒙古卫生厅确定为科技成果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多年来,为了临床研究,董萨那巴特尔经常去山里采药,实地考察天然蒙药材的分布和生长环境、药性、药物质量等,每次亲自尝试天天然药材的口味,首先自己体验对人体的反应。
每次去野外采药,他都亲自尝食,然后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渐渐地,他积累了关于野生蒙药材的科学第一手资料。1990-1992年,他三次到阿贵庙对“余粮土”进行实地研究考察,拿回实物,进行成分与药理作用分析,撰写论文《余粮土的药理作用》,发表《蒙医药》杂志上;2001-2014期间,他三次上乌拉山大桦背考察蒙药材资源及分布状况,撰写论文《乌拉山大桦背野生中蒙药材生长环境、分布、品种、数量的情况简报》,于2014年发表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上。多年来,他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蒙医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等重要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2016年巴彦淖尔市组织部授予“河套英才”荣誉称号。
2010年,董萨那巴特尔承担了自治区医疗卫生科研计划项目,将自己20多年积累的经验整理成12万字的,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秘方、验方、独特疗法总结整理编成《蒙医临床经验选编》,公开出版发行;2013年,他又将自己1991年以来公开发表的100多篇论文整理成25万字的《名蒙医董萨那巴特尔论文选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将两部专著免费发放给医疗机构和同行,供大家临床参考。
多年来,他承担了“蒙医临床经验选编”、“蒙医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研究”、“蒙医鼻熏疗法的临床研究”、“蒙医熏鼻疗法对过敏性鼻炎的远期疗效研究”、“蒙医蒸鼻疗法治疗干燥性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评估”、“蒙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研究”等6项自治区重点课题,目前已完成3项。
“一根熏棒消除十年鼻炎患者痛苦” ,这是患者赠送董萨那巴特尔蒙医诊所的一面锦旗。
现在,董萨那巴特尔足迹遍布于内蒙古各个盟市、旗县、乡镇,深受患者的信赖,蒙古、马来西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鼻炎患者慕名而来就诊。他说,“他要用“熏鼻疗法”等蒙医药技术解除更多患者的痛苦,弘扬蒙医蒙药这个灿烂优秀民族医药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