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重基/记者)冬至,雾凇,呼和浩特国际蒙医院大门处的“甘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蒙医传统整骨术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是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游牧民族由于放牧、狩猎等生产、生活特点,经常发生从马上跌下,从高处掉落而造成骨折、脱位、脑震荡等外伤事故的治疗手段方法。” 巴虎山对记者说道,“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奠定了蒙医传统整骨术基础,如前臂骨往内开放骨折,则往外牵拉;若往外开放骨折,则往内牵拉,复位后,腋下垫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气皮桶”进行复位。主要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沙袋固定、喷酒按摩、蒙药贴敷浸泡等蒙医传统特色手法治疗四肢骨折脱位。”
巴虎山——
蒙医传统整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骨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骨伤教研室主任。
巴虎山认为,蒙医骨伤学是蒙古族医学宝典里最具鲜明特色的学科,在钻研传统蒙医学基础上,他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潜心研究创新蒙医骨伤理论,致力于蒙医传统整骨喷酒按摩特色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老年骨关节炎蒙医药特色诊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蒙医药治疗快速康复研究和蒙医传统整骨技术标准化研究。
在临床工作中,巴虎山将国内百余种外固定器结构、适应症、应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主研发小夹板外固定4个,指导科室人员发明专利3个,参与3个软件开发,在临床应用中不仅简单便捷,还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我从马上掉下来脑袋先着的地,为什么伤在这儿,(胸部)要做手术?”牧民德格吉日呼(化名)指着自己的手术部位,向正在病房巡查的巴虎山提出疑惑咨询。
“你这里是主要受力点,导致骨折和大量内出血,幸好送来的及时。” 巴虎山微笑解答道。
“病房里住院的基本上都是手术患者,正骨复位的全在门诊,那里的病人是最多的。”巴虎山强调说“这段时间因为下雪,天寒地滑,骨伤病人尤其多。”
仲冬时节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天寒地坼,连踵而至的两场飘雪让这里的气温几近零下20摄氏度,滴水成冰。
国际蒙医院九楼的骨科病房里满满的全是各类骨伤病人,巴虎山的办公室里几无立锥之地,咨询的、求医的、现场治疗的,络绎不绝。
豪放的整骨喷酒按摩术
白酒,具有散热、止痛、舒筋、活血等功能,特别是在患处喷酒后,既能使紧张挛缩的肌肉舒展,又能使松弛泛力的肌肉增加张力,以维持屈伸肌组这间的平衡,有利于骨折愈合。
“草原白”,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最热烈奔放的代名词,在巴虎山手上诠释了内蒙古品牌的新力量。
“一定要60度以上的,这个最带劲儿,里面加入特制的蒙药。”巴虎山握瓶仰首来上满满一大口,呈雾状喷向病人患处,口中喷出的酒发出悦耳的口哨声,同时实施接骨按摩之法,使机体患病处消肿、止痛、舒筋、松粘连。
“喷酒按摩是蒙医整骨的独特疗术,也是整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骨骼的修复与血液的盛衰关系极大”,“酒能疏通气运, 而气通则血通”, 从而创立了独到的喷酒按摩疗法。”
巴虎山说:“蒙医理论上认为喷酒按摩时发出的口哨声跟喷出的白酒通过刺激患者的五官,眼、耳、鼻、舌、肤来兴奋患者的感触神经跟主观神经。由于“白脉”是赫依的循经,从而患者全身的赫依和楚斯循环也变的兴奋,畅通无阻而病情疗效快。”
2016年,加拿大多伦多的赵女士,因外伤导致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在当地医院诊断必须要进行手术。
赵女士不远万里飞来呼和浩特,巴虎山当即为她喷酒复位按摩、夹板固定,仅一周时间就戴着小夹板飞回多伦多。当她再次到当地医院复查时,曾要给他手术的医生看着片子惊讶不已,他在赵女士臂上翻来覆去找刀口,不仅没有丝毫痕迹,赵女士的手臂还活动自如,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是用手法整复的,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的蒙古民族医生会有这样神奇的技术。
一位大学生因踝关节骨折、脱位,脚部完全侧翻,急诊送进骨伤科,巴虎山一边安抚一边用喷酒的口哨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瞬间为其整骨复位,学生正在给他的爸爸打电话说,“我的脚已经骨折翻过去了,快来吧”,只听口哨声过,眼见自己的脚瞬间翻转复位,学生赶快补了一句“爸爸不用来了,脚转过来了”。当时在医院参观的台湾记者团,录到了这瞬间的精彩画面,记者反复问“怎么那么快、那么准,录像都没有来得急全部捕捉”。
像这样接受手法整骨治愈的病例不胜枚举,巴虎山每年运用传统整骨手法治疗的病人达1000余例。
2014年,巴虎山带着整骨技术走上“中国杏林寻宝”舞台,展示推广蒙医整骨技术,赢得现场专家学者的掌声和好评,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随着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与国际医学交流的日益频繁,蒙医整骨技术也引起众多国外同行业专家的关注,他先后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俄罗斯、蒙古等国交流传统医学研究和技术,特别是我国近邻蒙古国的骨科病人口口相传,慕名来就医的越来越多。
2019年,巴虎山入选自治区蒙医传统整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蒙医整骨治疗原则和特点
蒙医学在传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和七元素理论以及中医知识,结合蒙古高原地区的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
现代蒙医整骨方法简便,以蒙医学理论为指导,实施疗法的时候,重视人体生理功能之内在作用,注意保护人体骨骼之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使伤折部位及早愈合,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谈及蒙医传统整骨的特点,巴虎山说道:“在诊断上,蒙医实行望、问、切三诊,通过观察病人,询问病史和检查损伤部位,并结合现代X线,CT,MRI等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蒙药治疗原则上坚持整体观,以辩证施治为基础,调理赫依(气)跟楚苏(血),关键治血和希拉乌苏(黄水)达到骨折快速愈合。在饮食上以养气血,补肝肾的食物。在功能锻炼上实行静动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锻炼原则。
治疗上运用传统民族特色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喷酒按摩疗法,辅之蒙药治疗、调节饮食、功能锻炼等综合性特色治疗。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布带、小木板、纸都能被用到。通常选用长、短、宽、窄适度的柳木等材制作各种型号的小夹板,选厚薄适度的毡子、皮毛等作压垫。即形成一种三点挤压伤部的杠杆固定法。另一种方法是沙袋挟挤法,即布袋里装上沙子,放在伤肢两侧向内挟挤 。它起到按需所动,固定牢靠,稳定折处的作用,加速骨折的愈合。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轻重, 选用适合的力道,充分发挥人体自愈能力,使骨折部位及早愈合,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巴虎山在临床研究中悉心学习运用蒙医传统整骨技术,坚持蒙西医并重,因病施治,其手术风格以稳、准、快著称,在医院手术室医生护士都喜欢为他的手术搭台,手术台上他总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安抚神情紧张无助的病人,每次一台完美的手术结束,他都会府下身竖起拇指告诉病人:“你是最棒的”,并轻轻地为病人擦拭眼泪和口水,整理头发和被角。
“巴虎山”的梦
经过多年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巴虎山总结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医整骨术源于自然、源于草原、源于生活而生发于“天人合一”生命自然观的科学推断。正因为这样,从根本上来讲,蒙医整骨术是一种生态文化, 无论其内涵原理,还是其外在特色都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气息。因此,需要蒙医骨伤大夫们共同维护它的动态平衡发展。”
蒙医整骨术历史悠久、手法独到、疗效神奇, 而仍不能走出草原、走向世界,巴虎山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推广跟科普不足,缺少了有效的推演跟实验,从而不被大众接受。
要形成蒙医传统整骨的科学体系, 必须不断发展传承,虚心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思路跟其它优秀民族医学的诊疗方案,取长补短,发挥本身最大的作用。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起源由于文献资料少,很难做出确切的概念。”巴虎山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光大蒙医,下一步我们将尽其所能,收集不同形式散见于蒙古族和兄弟民族的有关医学专著、历史典籍等文献资料,做系统的整理跟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跟新型技术,比如灵活运用现代主流的计算机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力学虚拟人技术、3D打印等技术,使蒙医传统整骨术驶向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让传统蒙医整骨术走向国际——
现在,中国蒙医在巴虎山和他的同行者的努力下,正广泛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现代诊断方法,不断丰富和革新自己的传统诊断方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性的民族医学,为保障我国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