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项目>今日头条

呼伦贝尔:文脉悠长 辉耀北疆

来源: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发布时间:2025-04-08  浏览:6193  字体【 【关闭】
 
在祖国北疆,呼伦贝尔市以其广袤无垠的天地,呈现出雄浑壮丽的自然风貌;其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早在两三万年前,扎赉诺尔蘑菇山就有旧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的踪迹。“扎赉诺尔人”创造的远古文化,被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命名为“扎赉诺尔文化”。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东胡、匈奴先后活跃于呼伦贝尔大地,此后2000多年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相继在此繁衍生息、迁徙转战或割据建国,呼伦贝尔草原因此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阿里河畔嘎仙洞石壁上,依稀可见北魏拓跋焘遣人祭祖的石刻祝文,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共生的历史进程。
历经岁月沉淀,呼伦贝尔市孕育出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森林文化,各类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绘就北疆文化呼伦贝尔绚丽篇章。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武飞虎 摄

红色文化:北疆大地的精神旗帜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
红色是奋进的颜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
红色文化是在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已融入我国各族人民的血脉。
边城满洲里曾是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的关键节点,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众多革命先辈在此留下探寻救国真理的足迹。1932年,海拉尔、满洲里等地爆发“海满抗战”,苏炳文、张殿久等爱国将士在缺援少饷的困境下,顽强抵抗装备精良的日寇达68天之久。东北抗日联军3次大规模挺进呼伦贝尔地区,在近4年的西征战略行动中,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大量歼灭日伪军,有力牵制日军进攻,极大鼓舞了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涌现出冯治纲、高禹民、郭铁坚等一批抗日英雄。
如今,这些红色事迹成为重要文化资源。海拉尔北山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依托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建成,其地上地下工事复杂、规模宏大,设施完备且保存完好,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阿荣旗的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东北抗联在呼伦贝尔地区与日寇艰苦作战的历史。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小库木尔村的抗联英雄广场和革命史展厅,通过石碑、浮雕和雕塑,生动再现抗联英雄抗击日寇的英勇壮举。
此外,中共六大展览馆、冯治纲将军殉难处、鄂伦春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博克图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遗迹,共同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为呼伦贝尔市奋进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呼伦贝尔新篇章提供着不竭的奋斗源泉。
草原文化: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
牧歌回响,乳香悠悠,天籁之声长调叙述着遥远的传说;
牧草青青,毡房洁白,草原文化在日升日落中薪火相传。
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崇尚自然、开放包容、恪守信义的品质,其热烈奔放、勇猛刚健的特质与敬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构成了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体系。
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美的水草,滋养了众多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形成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拓跋鲜卑曾在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及呼伦湖一带生活,后逐步南下,实现从游牧向农耕的转变与融合。新巴尔虎右旗留存着成吉思汗夺取蒙古部领导权的阔亦田之战古战场遗址,呼伦镇五三嘎查与满洲里市交界处保留着金代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遗址。如今,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48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守望相助,共同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
巴尔虎银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等众多传统手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专门传承人肩负起传承与教学责任。“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作为那达慕大会的核心竞技项目,充分展现各族人民的豪迈气概。草原歌舞艺术风格鲜明,影响广泛,《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经典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巴彦嵯岗苏木被誉为“音乐之乡”,孕育出通福、明太、明祥等众多优秀音乐家和舞蹈家,“巴彦嵯岗苏木原创音乐会”已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新巴尔虎左旗文化馆设立的巴尔虎长调展厅,集中展示巴尔虎经典长调民歌、长调传承人与发展历程等内容,传播草原文化。
新时代,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积极响应生态保护号召,配合生态移民,担任义务巡护员,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缩减天然草原放牧规模,缓解过牧问题。呼伦贝尔草原牛羊肉凭借优良品质,市场行情向好,价格上升,牧民受益颇丰。“三变”改革盘活牧区资源,为乡村振兴和牧民增收开辟新路径,赋予草原文化新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草原文化在新时代被注入了新的内涵。
农耕文化:黑土地的丰收乐章
肥沃的黑土地,播下希望收获喜悦;
勤劳的庄稼人,犁开冰雪收获春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晴则耕耘雨则开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劳动、社会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文化广泛分布,又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在地域辽阔、水源充沛的呼伦贝尔,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渔猎文化长期并存,相互交融。
据《辽史丛考》记载,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在呼伦贝尔地区已发展出一定规模的农业,创造出搓绳木制手摇器、犁等生产工具,其制作的大轱辘车,以轻便实用、轱辘高大、受力面大、质轻等特点,适应多种复杂地形。达斡尔族妇女将日常劳动场景融入舞蹈,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鲁日格勒”。2006年,“鲁日格勒”与山歌“扎恩达勒”、民间说唱艺术“乌春”以及传统曲棍球竞技一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60年,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抽调大批转复官兵到呼伦贝尔开荒建场,当年开荒300余万亩,为呼伦贝尔农垦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历经近70年艰苦创业,呼伦贝尔农垦已拥有600万亩耕地、近900万亩草场及少量林地、水面,耕地规模位居全国农垦第三位,建成一批现代化国有农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同时,形成以“忠诚、奉献、务实、进取”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明确“守土安粮、育土成金、强垦惠民”的企业使命,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方向指引。
如今,呼伦贝尔市拥有3000多万亩肥沃耕地,主要分布在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市等地。凭借现代化耕作设备与先进选种育种技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呼伦贝尔生态农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互促进,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并行的良好态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让中国碗装满优质的中国粮,呼伦贝尔的成绩令人自豪;
用绿色粮食装实“中国粮仓”,呼伦贝尔的农业可圈可点。
在呼伦贝尔广阔的田野上,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互碰撞、激发,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相伴、传统与新潮互鉴的良好局面。
森林文化:绿色家园的和谐旋律
森林是生灵的庇护所,它以其独有的宁静与深邃,滋养着每一个走近它的心灵。呼伦贝尔市的森林文化,是一首绿色赞歌,是一幅生态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呼伦贝尔市境内,大兴安岭纵贯南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风格独特的森林文化。这里是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森林紧密相连。

鄂伦春自治旗非遗工坊为传播北疆文化助力。

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期狩猎生活中,总结出跟踪法、诱叫法、窖鹿法等狩猎技巧,打造出“撮罗子”“斜仁柱”、驯鹿雪橇等具有森林特色的生产生活工具,形成桦树皮制作、鄂伦春族狍皮制作、鄂温克族鹿哨制作、鄂温克族口弦琴制作、俄罗斯族木刻楞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艺。敖鲁古雅鄂温克婚礼、鄂伦春族篝火节等森林文化习俗,吸引众多游客,相关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20世纪中叶,为支援新中国建设,大兴安岭林区启动大规模开发。从1952年起,全国各地数万名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汇聚呼伦贝尔,投身林区建设。几代森工人经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实施天保工程、挂锯停伐、植绿护绿等阶段,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卓越贡献,涌现出崔曾女、于海俊等先进典型人物。
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保存最好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发展中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明确“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企业使命和“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企业愿景,朝着“打造国内一流现代林业集团”的目标稳步迈进。多年来,务林人在林海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小说、绘画、歌曲、根雕等文艺作品,丰富了森林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戍边文化:北疆安宁的坚固基石
边疆之民,犹如边防之哨,人人心中都有一股为国戍边的担当与豪情。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北疆,拥有1733.32公里边境线,戍边历史源远流长。传承和弘扬戍边文化,对维护民族团结、保障边疆长治久安、推动地区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自唐代设立室韦都督府起,呼伦贝尔地区便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辖。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在斡难河流域设立斡难河卫,巩固边防。清朝时期,呼伦贝尔归黑龙江将军节制,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英勇戍守边疆,抵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1732年,清政府从布特哈等地抽调各族军民到呼伦贝尔草原筑城放牧,开启守边戍边新篇章。
近代以来,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共御外侮,海拉尔铁路工人大罢工、反抗沙俄侵略的“麦丹之战”、驱逐沙俄越界采金者等事件,彰显了他们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批复转军人、知识分子响应号召,奔赴呼伦贝尔支援边疆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图门带着儿子呼日在中蒙边境线上巡逻。徐沛东 摄

如今,在漫长边境线上,活跃着一支忠诚尽责的护边员队伍,他们虽未身着军装,却坚守边防,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的图门一家,祖孙三代接力担任护边员,成为“北疆红色堡垒户”的典型代表。目前,呼伦贝尔市共设立“红色堡垒户”680余个,吸纳护边员1190名。
戍边文化是在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留给这片土地的宝贵文化积淀。
进入新时代,呼伦贝尔市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光荣传统不断传承和巩固,持续汇聚起守护祖国北疆的强大合力。
辽阔的呼伦贝尔大地,是文化的热土,是艺术的花圃。
无论是红色文化还是草原文化,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戍边文化以及森林文化,北疆文化的各种类型在这里争奇斗艳,在这里薪火相传。
如今,“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美誉度、流传度的文化品牌,承载着展示呼伦贝尔独特文化魅力与生态价值的重任,成为展现北疆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森林文化等多元文化精髓,向世界传递呼伦贝尔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记者:李金田 郭伟伟)

责任编辑:田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