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雪芳/袁丽

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时段,行走在阿拉善盟左旗巴彦浩特镇的街道上,总能看到一群英姿飒爽的女孩,她们用美丽的微笑、标准的手势、帅气的警服,为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开辟平安通道,架起了人民警察与群众之间的绿色通道,勾勒出一幅幅和谐温暖的画面,成为这座塞外小城的一道靓丽风景。
她们,就是阿左旗公安局交警大队巴彦浩特女子特勤中队的警花们。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这个集体,聆听她们的故事,收获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从严要求 树立巾帼文明岗服务形象
阿左旗公安局交警大队巴彦浩特女子特勤中队成立于2016年4月1日,由21民女警组成,平均年龄26岁,是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年轻队伍。
作为阿拉善盟公安机关首支女子交警中队,她们肩负着盟府巴彦浩特镇各个重要路口、党政机关、学校等周边繁忙路段的交通指挥与疏导的重任。年轻的她们,凭着颗颗火热的心,寒来暑往不言辛苦,每天坚守在十字路口的三尺岗台,忠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自中队成立以来,女警们始终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良好的执勤形象、服务质量和工作业绩打造了“飒爽英姿执勤、优质热情服务”的女交警特色,成为阿拉善盟公安机关的“形象代言人”。
平日里,为了培养女警们良好的思想业务素质,从大队到中队在抓队伍管理工作方面都始终突出一个“严”字,坚持教育先行,着眼于练好内功。
上岗之前,大队对女警们进行了军事化训练。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高强度的集训任务,女警们每天回到宿舍,一遍遍地练习着手势指挥,有人还将自己的背包装满东西挂在手上,练习手势到位和力度。不到一周的时间,她们的身上都贴满了膏药,有人甚至浑身疼到整夜难眠,有的发烧到40度,打完吊瓶仍然坚持训练,却无一人请病假休息……
正式上岗值勤后,女警们每天都要工作8小时以上。她们不畏严寒酷暑,整日与废气、噪音相伴,但这些不服输的姑娘们毫不畏惧,响亮地喊出“上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的口号,毅然像一颗不松动的螺丝钉,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依法文明处理交通违法,保障了城市交通的畅通。
遇有重要勤务或重大安保任务时,她们风雨无阻,快速反应,妥善应对。2017年,女子特勤中队圆满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节假日执勤、高考期间的道路安全保卫、国际啤酒节、国庆长假等重要节点时期的道路交通保卫任务共计300余次。
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荣誉的不期而至:2016-2017年阿拉善盟“青年文明号”称号、阿拉善左旗“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称号及阿左旗公安局“集体嘉奖”等。诸多的荣誉,更是让她们信奉“越努力,越幸运”的箴言,并坚定着继续走下去。
从细入手 打造巾帼文明岗优质品牌
女性是柔情的,但柔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想象的坚韧与刚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女警们严肃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细微的环节,严格执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群众。
位于巴彦浩特镇三道桥十字路口的交警岗位,是整个镇区内车流量、人流量最为密集的执勤点位。高峰期时,其他路口规定一个班次值守45分钟即可,而在女警海棠执守的这个岗位,一个班次却要值守120分钟。手臂无数次地抬起又放下,干渴的喉咙里无数次地发出艰难的指令和哨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搀扶年迈的老人过街,护送幼小的孩童离校……在这里,岁月仿佛静止似一曲不变的旋律,但只有她最清楚,这里有坚守、有真诚、更有执著的情怀。
在疏导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时常会遇到一些态度蛮横的驾驶人,女警海棠总是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和劝导使驾驶人羞愧地低下了头,又用身体力行的亲切举动,感染带动了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像海棠这样的女警,在女子特勤中队比比皆是。
从实做起 维护警民和谐倾情奉献
特勤中队的女警们从不拘囿于站岗执勤,而是以参与者、引领者的身份,积极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以及交通手势,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营造警民和谐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女子特勤中队为树立交警新形象,先后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给阿左旗城市公交车“洗脸”、走进养老院打扫卫生、走进学校讲解交通安全常识……这群90后的姑娘们吃苦耐劳、作风优良、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总是傲然地面对每一个寒来暑往,每一次风吹雨打,用火热的青春、炽热的真情,守卫着驼乡的平安大道。
唯以小,才以真,唯以微,才足道。这就是我们的马路天使——阿拉善的警花们。
责任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