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牧民维持生存的根本,更是支撑生活的核心。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鄂托克草原上,土地纠纷不仅关乎农牧民的“钱袋子”,更连着草原的和谐稳定。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土地纠纷专业化审判新机制,以“三个一”工作法织密纠纷化解网络,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于萌芽,为“草原安睦隆 平安鄂托克”建设注入坚实法治力量。
据统计,土地纠纷专业化审判机制运行以来,巡回审判先锋队协同各部门联合调解各类土地纠纷116件,成功化解26件;法院受理相关案件123件,办结90件,司法服务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持续提升。
前后衔接“一条线”司法触角延伸至源头
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创新建立并深化“136”多元解纷工作机制,通过打造综治中心一线工作站、智慧诉讼推广服务站、基层沟通联络站三大阵地,统筹实现源头预防、多元联动调解、速裁快审、判后答疑、执源治理、信访化解六大功能,并专门成立土地纠纷专业化审判合议庭,为纠纷化解提供专业支撑。
在此基础上,该法院进一步完善“先行调解+仲裁指导+巡回审判+诉讼判决”全流程机制:仲裁阶段提前介入厘清争议焦点,诉讼中强化诉调对接提升效率,判决后以典型案例释法明理。目前,全旗已设立6个土地纠纷巡回审判点,成功化解多起疑难积案,相关经验获国家级媒体报道,形成可复制的基层解纷样本。
司法服务与普法宣传始终同频共振。法官们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场现场办案的同时,常态化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针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开展庭审直播与现场宣讲,让群众在真实案例中明晰法理,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发生。
左右协同“一张网”数字赋能高效解纷
针对全旗地域辽阔、土地纠纷积怨深、调解难度大的特点,该法院在各苏木镇布局连心解纷工作站,集成人民调解平台、庭审直播系统、裁判文书公开平台等模块,构建起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的新型诉讼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已通过远程方式开庭、调解50余次,用“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大幅降低了农牧民维权成本。
为确保纠纷实质性化解,法院还规范建立土地信访案件“望闻问切”四步法:“望”即全面核查纠纷全貌,“闻”即耐心倾听各方诉求,“问”即深入探寻矛盾根源,“切”即精准制定调解方案。同时设立败诉原因分析室,压实原审法官首办责任,推动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彻底解决。
上下联动“一盘棋”多元共治凝聚合力
“土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治理。”鄂托克旗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占彪表示。法院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大局,构建起“党委牵头、政府负责、法院兜底”的工作格局,将7个业务部门与全旗6个苏木镇精准对接,把75个诉讼服务点、84名联络员与“法官进网格”工作深度融合,建立“网格吹哨,法官报到”响应机制。
该法院以“一对一”服务模式,通过巡回审判、联席会议、现场指导等方式下沉网格,针对土地流转、合同履行等高频纠纷点提前排查介入,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与此同时,法院积极联合林草局、农牧局等部门,创新打造“代表委员+法院”“纪委监委+政法委+法院+N”“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等多元联动机制,成立代表委员调解工作室,形成行政与司法良性互动的解纷合力。
“土地纠纷化解工作关乎农牧民切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下一步,我院将持续完善土地纠纷专业化审判机制,切实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为我旗‘草原安睦隆 平安鄂托克’贡献更大法治力量。”刘占彪说。(记者 布音额尼尔乐 通讯员 斯琴高娃)
责任编辑: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