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
孩子的幸福,在于童年的无忧无虑。
最近,联合国发布了《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在今年的排名中,芬兰高居榜首,其后是挪威、丹麦、冰岛、瑞士、荷兰、加拿大、新西兰、瑞典和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从第79名下降到第86名;中国台湾从去年的第33名上升至第26名,在亚洲排名第一;中国香港位列第76名。
该报告根据2015年至201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健康预期寿命、生活水平、国民内心幸福感、人生抉择自由、社会清廉程度以及慷慨程度等多项指标,对世界上156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量化。
主观幸福感量化?
在我的概念里,幸福是一件因人而异之事,宛如那个经典定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一次,我问女儿最近幸福吗?她说不幸福,因为有一周没吃麻辣烫了;有一次,我问媳妇最近幸福吗?她说不幸福,因为有一个月没买衣服了;有一次,我问自己幸福吗?我的心告诉我挺幸福,因为我每天都在坚持读书,使它得到了滋养。
如果你问司马迁,可能他会回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一个“利”字,概括了人的逐利本性;如果你问李白,可能他会回答“举杯邀明月”,一杯酒道出了知识分子追求幸福的简单;如果你问赵匡胤,可能他也会回答“一杯酒”,但是他的“杯酒释兵权”却是充满了对权力的贪婪……
很显然,每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年龄段,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然而,古往今来,总是有人喜欢追问幸福,追逐幸福,追捧幸福,而今人则更喜欢把幸福这个无比抽象的概念变成貌似具象的指数,仿佛制作了一盘大餐,然后端上餐桌。
在幸福这个餐桌上,包含了物质与幸福、精神与幸福两种关系,正像联合国所列举的指标也是这样,其中的GDP、健康、生活水平属于物质指标,后四项则属于精神指标和公共指标。不过,无论多少指标,也绕不开“哲学”这盘主菜。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塔尔认为,幸福与银行存款无关
我国较早阐述物质与幸福关系的人是老子,他认为吃饱肚子就是最基本的幸福——“圣人为腹不为目”。更进一步,他在《道德经》中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和老子颇有“思维隔空共振”的斯多葛派哲学家们认为,内心的平静才是幸福。而心灵平静的获得,则要靠“每天做很少的事,仅做必要的事”。他们觉得,正是一些不必要的言行给人类带来了不幸福。
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说:“追逐虚名的人,把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言辞上;贪图享乐的人,把幸福寄托在自己的感官上;而有理智的人,则把自己的幸福安置在行动之中。”
长期在哈佛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塔尔教授,开宗明义地说幸福取决于精神状态,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
写到这里,可以明确的一点,你首先得把自己搞得“幸福”一些,假使你自己每天愁眉苦脸、百般纠结的,肯定无法给他人带来幸福。这又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注解,即《四书》之一《礼记·大学》里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你具备了成熟的心智、美满的家庭之后,就要考虑下一步:“利他”,即联合国的幸福指标“慷慨程度”。慷慨程度并不是仅仅指你做了多少慈善、捐了多少款,它同时也包含了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等等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