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飞
香气扑鼻的牛肉干、颜色鲜艳的塞外红苹果、黄澄澄的玉米油……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通辽市组织20家名特优新企业、近40种农畜产品参展,多种通辽农畜产品高调亮相。
通辽市全力推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玉米、肉牛两大主导产业为振兴主线,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塞外红苹果、库伦荞麦、开鲁红干椒、扎鲁特草原羊等区域优势农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这些特而优、优而美的农畜产品在通辽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通辽黄玉米擦亮招牌
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万亩数智农场项目区,集中连片种植的玉米正处于成熟的黄金期,即将迎来丰收。
2018年,村里引进汇民盛丰合作社,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项目,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合作实施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推动村里传统的耕作方式向全程机械化转型。2023年玉米亩产2000斤,产量较2022年每亩地增产100—300斤。“我们村玉米种植连续三年刷新万亩片最高产量,产量高了,村民也乐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凤友介绍。
通辽市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耕地面积3200万亩。2023年,全市粮播面积达1893.1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市粮食面积的90%以上,粮食产量达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通辽市推进农业支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节水增产的高效发展模式——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
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的村民孙铁旦逢人便夸浅埋滴灌好,他算了笔增收账:采用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每亩玉米节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省工省电,一亩地还增产200斤、增收200元;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减少化肥25%;大拖拉机下田,减少机械费用30元/亩以上。
2024年,通辽市全力抓好千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400万亩,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600万亩,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800万亩,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农业增效。
通辽牛站上“C位”
2004年8月24日,“中国通辽·全国牛肉美食烹饪大赛”上,全国百名厨师同台竞技。他们以通辽牛肉为主食材,现场烹制佳肴,让通辽牛肉“圈粉”无数。
通辽市素有“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养牛是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近日,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边布拉嘎查村民清明的家庭牧场出生了一头小牛犊。清明2003年开始改良自家牛,他家养殖优质牛近50头,每头牛系谱清晰可追溯,有着完备的配种档案,改良后的牛体型能达两千斤左右。
通辽市76万农牧户中,18万户以上从事肉牛养殖。全市牛存栏达到395万头,年出栏140万头以上,全国每30头牛就有1头来自通辽,肉牛年交易量达到150万头。现已建设打造100个标准化家庭牧场、30个千头育肥牛养殖场、5个万头育肥牛基地,肉牛饲养量达500万头以上。
从全国地级市层面看,通辽肉牛养殖规模、种质资源、服务体系、涉农群体等已居全国首位。作为通辽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把牛养好,把产业做强,关乎几十万农牧民的生计。
做好种群繁育、做大屠宰加工、做强品牌效应,这是通辽市让牛产业继续“牛”起来的良策。
全市拥有8家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125万头,年生产牛肉27万吨,肉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400亿元;打造“通辽肉牛”“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71.6亿元,目前已有全国全区知名企业品牌30余家,产品品牌百余个。
塞外红苹果香飘万里
近年来,一颗小红果在科尔沁沙地腹地茁壮成长、日渐成势。这颗果子就是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鸡心果,是通辽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丰收季,走进科左中旗希伯花镇锦绣海棠种植园区,红彤彤的小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都忙着采摘树上成熟的果子。
希伯花嘎查果农腾大永今年种了190亩塞外红苹果,亩产3000余斤。9月5日他家开始摘果,几十万斤果子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希伯花嘎查是希伯花镇万亩锦绣海棠果树经济林基地的核心区,该镇栽植面积4.5万亩,2024年挂果面积近2万亩。
“嘎查通过成立合作社、建设冷鲜库、认证品牌商标和绿色食品标识等,把林果产业越做越大,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果农和周边农牧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嘎查党支部副书记胡金山介绍。
塞外红苹果这个新品种,是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宝侠和她的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自主选育的,这个品种抗寒耐旱,能在沙地成活,效益高、好推广。
目前,全市塞外红苹果面积达32万余亩,2023年鲜果产量2亿斤,销售收入6亿元,全市3000户果农年均增收18—30万元,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