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TRIZ)不仅为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应用创新方法,公司节约了近千万元成本,并创造利润2000多万元。”包钢钢管有限公司顶头加工部党支部书记张宝军表示。内蒙古包钢钢管有限公司在2023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代表内蒙古出战,参赛项目“基于TRIZ理论解决铸造工艺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一等奖。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内蒙古科协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举办创新方法大赛以赛促学,帮助企业增加专利数量、为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包钢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包头稀土研究院、鄂尔多斯电冶集团等一批企业成为创新排头兵,并带动全区各地企业、园区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更优化的人才服务机制,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内蒙古科协优化创新助力工作,把准新质生产力脉搏,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突围”工程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为自治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有力支撑。
5年来,内蒙古科协健全区直学会与企业等的对接服务机制,组织20家区直学会为4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学会科技服务站、产业服务团22个。以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3个试点城市为重点,打造众创空间和企业研发中心,引导92家企业、487位专家入驻“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发布科技需求211项、科技成果137项,对接成功121项。
为进一步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内蒙古科协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内蒙古行”“海智专家内蒙古行”活动30余次,50多位院士深入园区、企业把脉会诊,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持续深入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旗县行”活动,在扩大覆盖面、提升质量、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科协联动,5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1500多场次,40多万农牧民受益。全区各级农技协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和科技服务 8000多场,受益人数52.4万人次。
“目前已开发出俄式酸甘露子、甘露子糖葫芦、韩式甘露泡菜等新产品,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收益,接下来我们会加大甘露子的附加值相关应用开发。”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甘露子科技小院科研人员张艳香说,“我觉得来到科技小院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所学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户。”
张艳香所在的甘露子科技小院不久前荣获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成立以来,辐射带动西老藏营村甘露子种植农户70余户,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2024年甘露子种植面积较2022年翻番,增加到了3000亩,每亩多增加产值约6000元。
借力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我们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方式,直接服务‘三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辐射一个产业、示范农村一大片’的效应,把‘人才+创业+项目+产业’等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实现科技赋能。”内蒙古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统计资料显示,自2019年开始实施“科技小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以来,内蒙古科协共支持建立科技小院86家,涵盖小麦、向日葵、马铃薯、燕麦和牛、羊、草、中药材等20多个特色产业,累计投入资金984万元。柔性引进张福锁等院士3名,各类科技专家233名,完成科研论文39篇,推广新技术47项、新方法17项、新应用17项。引导小院师生与当地种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结对,“一对一”“手把手”教授农牧业生产技能3000余场,培养出一大批本土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让科技小院成为科协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内蒙古科协不断提高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5年来,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7次,3位院士、76位专家围绕自治区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送《科技工作者建议》84篇次,获自治区领导同志批示4次。
责任编辑: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