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曾两次来到宏发村。第一次是陪同总行捐赠资金检查组进行调研,当时我听闻方文玉的种种事迹后就已心生敬佩,于是便有了这第二次来。这次我住在村里,经过走访和实地察看,我对宏发村帮扶工作的认识逐渐立体起来,村民口中方书记的形象也在我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一
宏发村是蒙汉杂居的地方,村民收入主要靠种玉米、养牛羊。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而传统的种养模式只能维持现状。方文玉通过深入研究农业政策,逐步找到了突破口。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提高种植单产,也享受政策扶持,可村“两委”干部都不太愿意干。原因是高标准农田要“田、水、林、电、路”配套,架电、修路、打井都免不了要占用部分村民的耕地,由此而引发的矛盾是自找麻烦。方文玉并没有因为他人的态度而退缩,仍坚持不懈地对干部们做思想工作,终于促使“两委”班子思想逐步统一。
随后方文玉又辗转来到兴安盟农科局,协调成配套资金1700多万元,经过审批、立项、勘测、施工等一系列工作,成功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亩。
刚立秋,高标田里的玉米已经进入灌浆期,而普通田里的玉米还没有出蓼,长势明显矮一截,玉米在出蓼后才能授粉结棒,不然就只能做青储饲料。村干部介绍,利用水肥一体精准滴灌技术,高标田每亩能种4500株玉米,比普通田增产三分之一,关键是实现了旱涝保收。
今年本是春旱,高标田里却是一片茁壮成长的景象。村民看在眼里,主动找村干部反映要建高标田。方文玉和村“两委”商量,今年先上报2660亩,以后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对全村28000亩耕地逐步进行改造。
种植业突破了,养殖业从哪里入手呢?
养牛能挣钱,但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对村民来说只能靠贷款。我行“农担贷”“蒙担贷”业务推出后,村民的接受程度很高。
于是“第一书记”方文玉,又成了“金融副村长”。他走村入户宣传,组织办培训班,教村民用手机办贷款,但村民自己操作不放心,总找他帮忙。他也不推脱,集中十来八户后,就联系兴安分行进村统一办理。
村民王忠波原来有不到20头牛,今年贷款14万元又买了9头。村民马海胜贷款28万元买牛16头,规模达到50头,正在筹备建养牛场。那天我走访了五六户村民,他们都在用建行贷款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宏发村在建行的贷款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
“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其他银行贷款全部置换掉。”方文玉非常自信。建行,正在助力乡村振兴。
二
村民需要什么,就帮扶什么。这是方文玉所一直坚持的。
新立屯是宏发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势低洼。夏天一下雨,雨水就往村里汇集,村子就成了烂泥潭。遇上发洪水,本就不平整的土路直接被冲刷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人车无法进出,村民们苦不堪言。
方文玉驻村后,村民们向他反映了修路的想法。他把这件事记在心上,一有空就跑地方有关部门,不断反映、汇报情况,两年来不下十余次。在方文玉的坚持下,今年有关部门从其他项目中切出152万元资金,为村里修建了2.5公里的水泥路。“路好了,心里敞亮多了。”村民王翠莲十分高兴。另一个村民指着自己鬓角:“盼着修路,我头发都等白了。这要感谢方书记!”解决完这件萦绕村民心头的大事,方文玉心里特别踏实。
帮扶工作要得到认可,就得帮扶到点上,帮扶到村民心里。去年,村干部一致主张买一台铲车。夏天,乡间小路被大水冲断,铲车要去修路。秋天,经过耕种的田间没有了路,铲车要上去推路,方便村民“收秋”。方文玉在了解情况后,利用捐赠资金解决了,每年能为村里省下十多万雇铲车的费用。
村民认可的,还有文化广场项目。去年,村里妇女集中向方文玉反映要建一个广场,方便她们跳广场舞。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项目经过自治区各级林草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文玉用帮扶资金建起了文化广场,帮她们实现了心愿。
三
宏发村有四个自然村,有四百多户,一千多口人。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也是帮扶的重要内容。方文玉用帮扶资金改造建成了村党群活动室、便民服务站和裕农学堂。两年来,他组织村民开展活动50多场,内容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金融和法律普及、健康义诊、文化娱乐等各方面。今年,宏发村被扎赉特旗列为基层党建观摩点,全旗有50多名专职副乡长和乡组织员前来观摩学习。
提起培训,方文玉说了一件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有一次他从旗里请了一位专家来讲授科学养殖知识,他已经提前挨家挨户通知了,结果现场只去了40多人。短暂的失落过后他明白了村民是需要引导的,之后再举办类似的活动,他会先准备一些礼品,在活动结束后发给村民。久而久之村民也逐渐理解了方书记的良苦用心,参加活动都主动了很多。
想要开启民智,就要带领村民拓宽视野和眼界。邻乡已经开始推广庭院经济,利用村民闲置的院子种植经济作物剁椒。但宏发村的村民已经习惯种玉米,对种剁椒兴趣不高。方文玉从邻村学习回来后,先动员村干部种了60亩,给村民做示范。他们试点种植的剁椒长势不错,增收已成定局,尝到甜头的他们计划明年在全村推广。
两年时间很快就要到了,方文玉即将期满卸任,我跟支书王峰权抛出了这个话题。“方书记这么忙,能走吗?你跟你们领导说说,让他在这干到退休得了。”他看着我,眼神中有恳求的意味。
“我们不想让方书记走。”我两次来,村民这样说,村干部这样说,乡长也这样说。(任中生)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