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家骞(泰功)
知言、知法、知理、知论、知距、知律、知古人之心,然后下笔,方能别出新裁不逾规。画为心意,笔为心声,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传承文脉是我们学习绘画的目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明师,还须参禅自悟,了明方向,确定目标,才能遊淌艺海,略有所得。
四十五年前,吾有幸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读书升造,在著名画家妥木斯、张扬、胡勃、程旭光、温玉庭、纳日松、陈德祥、郑霞秋、塔尼拉、耿永生、張忠、包玉祥等多名导师的教育下,对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素描、速写、工艺等学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更喜爱中国画,后又结业于湖北美院汤文选主办的花鸟画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刘大为主持的中国画高研班。几经转折,最后决定主攻写意花鸟画,又拜全国知名大家霍春阳先生门下研习写意花鸟画。画艺大进,点滴一、二。
学画先学做人。“人品不高,笔墨不佳,气韵不清,意境不深。"一颗平常心是我做人的基本准则,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清静无为,逸心补劳。中国写意画是精神图像,而笔墨又是心灵的轨迹,画至于真实境界,即类于其人其心其性。
中国写意画的基础是文化,中国写意画的境界是哲学,创造中国写意画的人是修养。"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六法"中的每一法都值得学画人认真研究、体会。但第一法"气韵生动"乃是中国画要义中的核心,系统领"六法"之首。成为了历代中国写意画家在创作中所追求的终极精神境界,也是后人品评中国画高低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其"气韵生动"就是指中国写意画中的"笔墨意境“"诗画意境"。二者骨肉相连,血乳交织,互补互生。能达到此境者是画家人品的修真而成。否则,终有遗憾,缺失,被后人言之秽病。
"人品+学养+勤奋+天赋”是学画人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概括出来就是一个字`悟‘,它是一种感觉的艺术,是天成的,是一门高超的顺天重性的最有价值的学问(霍春阳语)。”综看历史,中国写意花鸟画历经白阳、青藤、林良、吕纪、八大、石涛、恽南田以至"扬州八怪”而下,各具胜坛;至清末之际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海上崛起,异彩纷呈;更有近代之齐白石和稍晚的潘天寿、李苦禅等独树一帜。习画者,沿脉深究传统,继承发扬光大,才能`悟‘出真谛,才能破茧化蝶。
“清逸古雅,苍润厚重。”"逸韵天成,素朴归真。”是我美学的终身追求。“师法自然,中得心源”是我学习中国画的艺术源泉。故习中国画必以哲理、诗意、书骨、神气为基。画画不怕眼高手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认可,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寂寞难熬的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功夫是练出来的,把自己这块碎铁片子扔进炼铁炉里,再经过千锤百练,才能打出一把好剑。穷尽毕生,积劫成道,方为真画,好画。一句话把画画好才是最重要的。
清代初期石涛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有观到异物作画材”之说。对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创新起到里程碑的推进。然而一句"笔墨当随时代”被后人断章取义,误解他400多年。
石涛(大涤子)1703年〈康熙42年〉2月,74岁居扬州大涤堂,并在此为刘小山绘制同等格式的大幅册页二或三套,合共最少三十开。详见《河舟》册页原文行书题跋:"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藉,王粲也。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综上述原意,可见由"笔墨当随时代”之语境来看,其真实的意思是,笔墨当跟随时代发展的时候,就好像这诗文风气的变化,造就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唉之状。绘画如是也。改良断了文脉,忽悠造成文化乱象。故霍春阳先生说:"中国绘画今之大病在于革新,不辩取形之真谛,不明真美之意,不识审美原则之三昧;少哲思,不养其心,乏浩然正气;缺世间深思大觉,必得其表。不能获其深,是谓无能力。外来文化盲目接受,无品评能力,怨不能化也。不能治其心性,不谈养其神,岂能从艺乎?”
时下宣纸上的创作,在创新的空喊中,已经不完全是中国画了。没有"笔墨",没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没有文化内涵和修养,满纸的制作与浮躁。是为当头棒喝。
黄宾虹老人一生探索研究中国画,他说:"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它。""笔墨”和"文化素养”是画家安身立命之柱石,笔墨意境玄妙神奇,"见用于神,藏用于人。"文中三只眼,画中象外象。文画分家,灵魂出窍。历代在中国画坛中留芳千古的创新者是不会拿传统祭刀的,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获得新意境,结出新成果。那么,笔墨"随时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一2018.9于北京淳陽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