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一条新路,越走越宽
——内蒙古“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述评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也是北疆大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一条根本遵循。
科尔沁沙地风光。(摄影:华维光)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久久为功植绿护绿,创新驱动澎湃动能、绿色转型破浪前行……内蒙古这条新路越走越宽广,发展态势越来越强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牢牢树立
2021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写入《纲要》指导思想。
——推动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国土空间布局。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培植绿色发展优势。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
——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遵循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精准制定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优化产业基地布局,推动自治区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以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
达拉特旗光伏基地“骏马”电站。(摄影:杨耀中)
五年来,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在自治区党委的带领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全面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全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国土面积59.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一半以上;全面落实林(草)长制,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建设;严控在草原上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部署推进遏制毁林毁草总体战,全面推动草原过牧问题治理……
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规模高比例开发新能源,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绿色算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35个园区申报建设零碳园区,其中有10个园区拟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全面加强能、水、粮、地、矿、材等各领域节约,走节本增效促转型发展之路……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累计造林2488万亩、种草8536万亩;开展超载过牧治理行动,17个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从23.9%降至10%以下;累计完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1亿千瓦,实施清洁取暖改造64万户;2024年全区优良天数比例90.7%、PM2.5平均浓度23.2微克/立方米。
“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17359.8亿元,居全国第22位;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6314.6亿元,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20位,时隔5年重回全国中游行列。
“国之大者”使命任务稳稳扛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从“一湖两海”的污染防治进展,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再到“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生态建设始终是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全面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系统性治理破解生态脆弱难题,实现从局部修复到全域提升的跨越。
大兴安岭林海。
近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内蒙古不断加大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特别是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内蒙古当主力、打主攻,创造了高峰期日均6万亩的治沙速度。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通过锁边林草带固沙、孔兑治理拦沙、光伏项目治沙、草原提质防沙,库布其沙漠40%的面积变成绿洲,从丘陵到黄河,构筑起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在科尔沁沙地治理现场,乌白线穿沙公路两侧,连绵不绝的一个个草方格内,成片成簇的樟子松、黄柳与柠条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让人很难相信这里竟然是科尔沁沙地。
在浑善达克沙地,改装六驱翻斗车和六驱抛肥车翻沙丘、越障坡,大型拖拉机在北斗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加持”下“指哪儿去哪儿”……一项项科技“突围”和创新应用,让沙地治理效率明显提升。
向沙海宣战,给大地披绿。内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战果:2024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居全国首位;草原“绿毯”加厚,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5%新高。
在多年防沙治沙的探索实践中,内蒙古形成了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以路治沙、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推进等多种有效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内蒙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
一组数据,是内蒙古绿色发展成色更足、底色更亮的有力证明:“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防沙治沙6500多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毛乌素沙地超80%的面积披上绿装,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1.77%。
转型活力、绿色动能源源释放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不断跳出倚能倚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内蒙古的传统煤炭产业曾因转化率低、附加值低、高污染、高耗能等问题,煤炭产业被贴上了“傻大黑粗”的标签。如今的内蒙古向新而行、向绿转变,全力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老树发新芽”,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的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煤炭替代石油经过一系列工艺变身为有着“工业粮食”之称的烯烃产品,最终在下游环节加工转化为塑料用品、箱包服饰、航空航天材料等。在这里,传统的煤炭不再仅作为燃料使用,而是以更环保的方式开辟出“煤头化尾”更广阔的升值空间。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主动跳出经济发展“舒适区”,驭风逐光、“氢”装上阵,加速重塑能源产业格局,在绿色转型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以新能源带动培育新的产业发展长板、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风光氢储”等产业在内蒙古持续落地生根、蓄势赋能。
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白色风机矩阵在山岗上傲然矗立,光伏板组成的“蓝海”在阳光下波光闪闪。在内蒙古各地,你都可以看到这样震撼的“风光”场面。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摄影:富丽娟)
截至今年8月底,内蒙古电力总装机达2.8亿千瓦,居全国第一,较“十三五”末增长92%,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47亿千瓦,继续稳居全国首位。目前,内蒙古已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与8个省份建立绿电外送交易合作,“十四五”期间累计外送绿电规模超2700亿度。
内蒙古依托丰富的绿电资源,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大力发展绿色算力,夯实数字经济底座,打造面向全国的绿色算力保障基地。
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后,内蒙古成为全国8个算力枢纽节点之一。目前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80%,有力提升了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含绿量”。“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形成了以绿色算力、智能算力为算力核心,以人工智能、金融为应用导向和数据支撑的数字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算力总规模达到9.4万P,其中智算8.7万P,居全国第1位。
数字标记前进步伐,时间见证发展变化。回望“十四五”,硕果累累,绿染处,万象新;展望“十五五”,未来可期,征程远,路更宽。
责任编辑: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