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覆盖的重要区域,着力构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区域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内蒙古地处北疆“老、少、边、穷”地区,这不仅决定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艰巨而复杂的任务。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实质上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随着新时代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和深入,共同性和一致性会逐渐增多或得到加强;交融不是融合,不是吸收,而是包容特殊的一般、尊重多元的一体,这就要求新时代民族地区需要正确处理好“多元”之间的差异性和“一体”的共同性。要时刻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切实提升内蒙古在保障国家生态、能源、粮食、产业和边疆安全上的重要功能,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内蒙古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要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指导下,既充分利用好传统农耕资源,又积极拓展利用森林、草原、水域等资源,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做好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统筹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着重提高区域产业集聚发展能力。积极通过新要素引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特色产业与文旅产业、康养产业有机融合,融入地域文化、创意思维、个性体验等元素,通过现代生产加工以及互联网营销手段的综合助力,形成内蒙古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亮点。同时,要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扛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加快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产业提质增效 切实发展内蒙古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要素生产率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紧密关联。内蒙古是能源大省,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质效并举的重大项目推动转型,内蒙古频频布局、连连落子,激发起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2022年,内蒙古新能源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倍以上,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批复实施约1亿千瓦,建设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发电1300多亿度;全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投资620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3倍。在加快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过程中,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就要锚定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化的关键环节,充分激发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的活力,包括通过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更多领导干部敢于担当作为;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与公平竞争法治保障,促使更多企业家成为创新型企业家;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支持更多科研人员开展原始性创新,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决维护北疆民族大团结和地区稳定 守好守牢祖国“北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内蒙古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民族。边疆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和经济繁荣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自治区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自治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到处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时代新阶段,自治区要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不断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力争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决守好守牢祖国的“北大门”。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内蒙古全区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夯实生态基底。新时代以来,内蒙古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7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单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自治区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节本型新生产要素引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增加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要坚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加大地方立法力度,织密、扎牢生态保护制度网络,创新环境监管体制,建立起全链条、全方位和全环节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从政府规划、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和社会行动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合力推进,不断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立足向北开放桥头堡 扎实提高内蒙古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内连八省、外接俄蒙,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在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化工和旅游等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俄蒙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和技术互补性,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关联度和融合度较高。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以及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质量的大幅提升,内蒙古与俄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为把内蒙古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和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和对外开放水平,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政策要点: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市场配置,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全要素一体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体系;二是锚定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快建设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着眼制度建设,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加快清理废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等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扩大开放,建立健全高效市场体系;三是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立足内蒙古特色优势,坚持系统谋划、全局推进,着力推进现代流通硬件软件建设,持续提升现代流通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不断降低流通成本,打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提质扩容的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切实保障产需衔接效率与安全。(落志筠)
责任编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