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调查

古哲里木盟的兴亡—— 为什么蒙古族在满清时期再也不能形成全民族共同的领袖,形不成像部落和部落联盟那样强大的攻击力量?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9-07-30  浏览:2373  字体【 【关闭】
 
慕万里/文
    为什么蒙古族在满清之后再也不能形成全民族共同的领袖,形不成像部落和部落联盟那样强大的攻击力量?
    古哲里木盟是清初以来内蒙古东部区的一个盟,生活在那里的主要是科尔沁蒙古人。
    科尔沁蒙古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它的祖先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哈萨尔。在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部落和南讨西征的战争中,始终有一支精锐的“怯薛”即侍卫军护卫着他的安全,并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萨尔统领,这支侍卫军被称为“科尔沁”。 
    “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因为这支侍卫军的将士都是由铁木真和哈萨尔从各万户、千户中精选年轻力壮、武艺高强、箭法出众的人所组成的,个个都是神射手,平时箭不离身,马不离鞍。这支“亲军”内部分工明细,平时是负责护卫“帅帐”的卫队,战时为冲锋陷阵的主力,人数在各个时期不等,大体上约几千到一万人左右。
    哈萨尔自小即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战功卓著,为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力勇善射,以“神箭”著称。据说他“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说,被誉为“哈布图哈萨尔”,意为神箭手哈萨尔。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对建立汗国有功的兄弟子侄和部将实行分封,便将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作为哈萨尔的分封领地。此后,哈萨尔的后人就长期在这一带驻牧,“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了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明宣德七至八年(1432-1433年),哈萨尔第八世孙阿鲁克帖木尔即阿岱汗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越过莽莽的大兴安岭,进入嫩江流域一带。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便被称为“嫩江科尔沁”或“嫩科尔沁”,而留在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意为“山北科尔沁”。16世纪中叶的明正德年间,蒙古达延汗(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死,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躲避战乱,哈萨尔第十四孙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领嫩科尔沁部南迁,进入兀良哈地区。
    兀良哈地区是岭南的广阔草原,在嫩科尔沁人迁入之前,兀良哈地区是蒙古兀良哈部的驻牧之地,明朝在这里设置了朵彦、泰宁、福余三卫统辖,被统称为兀良哈地区。这时,兀良哈三卫已西迁至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地区,并于15世纪中期进抵明朝长城边外驻牧。于是,兀良哈地区便成了南迁的科尔沁人新的家园。
    奎蒙克塔斯哈拉把他的众多子孙分封在科尔沁草原各地,成为嫩科尔沁各部的大小领主。奎蒙克塔斯哈拉有二子,长子博第达拉,次子诺门达拉。博第达拉有九个儿子,长子齐齐克的长孙奥巴掌管科右中旗(又称图什业图亲王旗),次孙布达奇掌管科右前旗(也称札萨克图郡王旗)。博第达拉的九子阿民之子蒙衮掌管扎赉特部。诺门达拉之孙图美卫征掌管科右后旗(也称镇国公旗)。
    科尔沁蒙古进入草原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后树大分支,使嫩科尔沁部内部又衍化成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等八个小部落,史称“内札萨克八部”。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等部落先后西迁,清朝将阿鲁科尔沁部安置地处大漠南北大通道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将茂明安部、乌拉特部、四子部落安置在大青山、乌拉山一带,以防守阴山各口。而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和郭尔罗斯等嫩科尔沁人则始终居住在北起今宝格达山,南至今沈阳北柳条边墙,西由扎鲁特界,东到今哈尔滨、长春等地的广大地区。这里就是传统的科尔沁,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后金政权建立后面对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北方日益向南发展的蒙古各部落尤其是强大的科尔沁部落的威胁。蒙古各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一起的,这种部落是生产单位、社会生活和军事单位合一的组织,具有较强的迁徙性和攻击力。对于清王朝来说,是横陈在北方的巨大安全隐患。
    对此,后金及以后的清朝对科尔沁部落和北方蒙古各部采取了一系列笼络、安抚的怀柔政策。同时,为了有效地加强对蒙古的统治,皇太极1636年即皇帝位后,对蒙古部落拆部编旗,实行盟旗制,目的是“众建而分其力”,使其互相制约、无法联合。这是清王朝消除隐患、巩固北疆的重大举措,也是对北方蒙古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这个过程前后持续进行了一百多年。
    旗,最初是后金时期满族人的社会组织,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固山额真汉译为都统,一固山即为一旗。拆部编旗,建立盟旗制度,就是把后金旗制移植到对蒙古部落组织的改造中,在蒙古原有的土地和习俗不变的基础上,对蒙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大部落重新编旗划界。小部落合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各旗互不统属,分别直隶于朝庭并由朝庭委派的地方官节制。
    这时的旗,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一方面它是清王朝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清王朝赏赐给蒙古贵族的世袭领地,直接听命于朝庭,为清朝统治者服务。每旗设札萨克一人管理旗务,旗下基层组织为佐,佐的头领称佐领,主要负责差谴事宜。旗内蒙民凡年满18至60岁者都要编丁入册,平时约有三分之一的牧民服役。札萨克为世袭制,既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又是一旗之内的封建领主,蒙民通常称其为“王爷”。札萨克之下官员设协理台吉、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职,分工管理旗内的军事、司法、行政、土地、税赋等。
    若干的旗组成一盟。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盟长的主要职责是:“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战争爆发时还要率领所属兵丁出征作战。清代的盟是各旗间的会盟组织,总体上说还是一种部族间相对松散的地方联盟,不具有政权性质,直到民国以后才发展为旗之上的地方政权。
    清王朝将漠南蒙古24部共划分为六个盟49个旗。嫩科尔沁地区的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四部10旗编为哲里木盟,其中科尔沁一部正式编为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喀拉沁一部三旗、土默特一部二旗编为卓索图盟;敖汉、奈曼、扎鲁特、巴林、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尔喀左翼八部十二旗编为昭乌达盟;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克、阿巴哈纳尔五部十旗编为锡林郭勒盟;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四部六旗编为乌兰察布盟;鄂尔多斯一部六旗编为伊克昭盟。清制“凡旗之畸者不设盟”,如阿拉善旗、额济纳旗,民国以后则成为特别旗。
    盟旗制度实行后,完全改变了蒙古部落内部原有的政权组织和社会组织形态,使以部落为单位在草原上自由迁徙的蒙古人被严格地固定在许多以旗为单位的小块领地内。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避免因争夺牧场和属民而引发的纷争和战乱,更为重要的是它再也不能形成全民族共同的领袖,形不成像部落和部落联盟那样强大的攻击力量,这就大大降低了蒙古人由于政治上的联合而走向统一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保卫了清王朝北部边疆的安全稳定。
    按照清廷规定,设盟后各盟要定期会盟。古哲里木盟十旗每三年定期会盟一次。会盟时,各旗札萨克要检阅户骑武装,处理诉讼,进行议事选举等要务,并举办那达慕、物资交流等会盟活动。清廷届时还派遣大员亲临检阅。
    古哲里木盟十旗会盟地点固定地在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吐列毛都镇以东哲里木山脚下的一片小平原上进行。之所以固定地在这里进行,主要原因是:
    第一,是由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决定的。这片山间平原,虽然群山环抱,但却不封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这里向西南经坤都冷山谷可通往扎鲁特、巴林,向西经西哲里木山谷和今霍林河可通往锡林郭勒大草原,向北经东哲里木山谷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宝格达山可通往蒙古国,向东经阿贵山谷和六户可通往乌兰浩特、嫩江,向东南沿霍林河经巴彦呼舒可通往今通辽等地,使这块平原呈“五岔沟”型通达外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这里就是内外物资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在辽金时期,这里西为辽临潢府境地,东属金泰州管辖,是辽、金时期的重要关隘,金长城、金东北路招讨司驻所等古迹至今明晰可见。这样理想的宝地,自然就成为哲里木盟十旗会盟的首选之地。
    第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右中旗在十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科右中旗奥巴于1624年起就与后金结成了联盟,他们是盟邦。这一年,努尔哈赤遣使至科尔沁地区的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苏木一带),与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两年后,努尔哈赤封奥巴为图什业图汗。其后,奥巴长子巴达礼也于1633年袭图什业图汗位,1636年拆部编旗后,去汗号,被清廷封为和硕图什业图亲王,名列内蒙古24部49旗王公之首。二是科右中旗与后金及清朝有多重姻亲关系,是亲邦。1626年努尔哈赤将自己的侄孙女(即弟努尔哈齐之子图伦之女)许配给了奥巴,此女后称盹哲公主,开创了清廷公主下嫁科右中旗的先例。之后,清廷皇太极第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下嫁给了图什业图旗第二代亲王、巴达礼之子巴雅斯呼朗,奥巴和巴雅斯呼朗爷孙俩都是清廷的额驸(即驸马),图什业图旗王族也因而成为显赫的“皇亲国戚”。三是科右中旗是嫩十旗乃至东蒙的佛教中心。当年皇太极特意把著名高僧乃济陀音活佛安排到科右中旗落脚传教,乃济陀音后来成为科尔沁十旗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共同尊奉的博克达喇嘛,科右中旗也随之成为科尔沁十旗的佛教中心,在科尔沁广大蒙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正是由于这些,也就使十旗会盟地理所当然地选在这里,并且200多年一直没变。哲里木盟也因会盟地在哲里木山脚下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对蒙地解禁官放,招民开垦耕种。于是,大量来自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的汉族人潮水般地涌入草原,大面积的肥沃荒地被开垦出来,这里开始有了农业,人口也迅速增多,并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为了加强治理,清廷在放荒地段相继设府置县,划定疆界,实行蒙汉分治。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实施《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例》和《蒙古待遇条例》,规定对蒙古各旗“原有之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延续了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又相继设立了一些县。其中,在今兴安盟科右前旗境内先后设立的府县有:光绪30年(1904年)5月在双流镇设立了洮南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洮南县,即今洮南市;光绪30年(1904年)5月在距双流镇东北90里的白城子地方设立了靖安县,民国3年(1914年)1月因与江西省靖安县重名改为洮安县,即今白城市洮北区;光绪30年(1904年)在双流镇东南130里的哈拉乌苏地方设立了开通县,后与瞻榆县合并,称通榆县。在科右前旗与科右中旗相邻的蛟流河东西两岸地带,于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了醴泉县,县治在小额木特河流域的醴泉镇,后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于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为突泉县。辖区以蛟流河为界,以北原属科右前旗,以南原属科右中旗;民国4年(1915年),在原突泉县二、三、四、五区的基础上,又设立了瞻榆县。在科右后旗境内设立的县有:宣统元年(1909年)3月在查干挠设立了镇东县,后与赉北县合并为镇赉县;光绪31年(1905年)9月在解家窝堡设立了安广县,后与大赉县合并为大安县,即今大安市。在扎赉特旗境内设立的县有:光绪31年(1905年)1月在莫如根召设立大赉直属厅,民国2年(1913年)改为大赉县,后与安广县合并为大安县,即今大安市;民国6年(1917年)在泰来气将泰来设治局升格为泰来县;还在扎赉特旗东南部设立了赉北县,将扎赉特旗的景星划入了龙江县。以后在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更,古哲里木盟的传统管辖区域已不复存在,划入了黑、吉、辽、蒙三省一区。
    经过长期的迁徙和融合,科尔沁蒙古最终都已定居下来。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旗县,通辽市绝大部分旗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和达茂旗的一部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三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彦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青海绝大部分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三肇地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蒙古人,都是哈萨尔后裔科尔沁人的后人,几乎占中国蒙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当年,在会盟地曾堆筑了11个敖包。1个大敖包底部直径约5米,高6米多,立于中央,代表盟;10个小敖包每个底部直径近2米,在外围形成一个大圆圈,与大敖包之间均相距约30米,每个小敖包之间也保持着约30米的等距离,代表10个旗。显然,这是会盟的象征。但这些今天已不存在了。1954年,当地因开发水田等原因而将所有敖包全部拆除,具有200余年的历史古迹被夷为平地。上世纪80年代修筑的通霍铁路纵贯这里,将这块小平原一分为二,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遗撼。2000年,科右中旗对古哲里木盟十旗会盟地这一重要历史遗迹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并在盟敖包和旗敖包前各竖立一块大理石石碑。石碑正面用蒙汉两种文字刻写该旗原名,背面以蒙汉两种文字刻写该旗历史及今称。除此之外,还对会盟地周围进行了绿化、美化,建设了一些附属设施,使其逐步形成当地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风情的一道人文景观。
   传统的民族文化总是有着巨大的凝聚力。200多年的会盟活动,传承给人们的决不仅仅是会盟活动本身。盟旗王公制被取消后,会盟活动也随之停止。尽管后来古哲里木盟区域分别被划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的版图,但人们过去会盟的情结却没有随之散去。每逢农历四月二十日,各旗旗民还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当年的会盟处,以柳枝点缀敖包,以奶食祭祀天地,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
    科尔沁蒙古不仅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亲后裔,有着显贵的皇族血统,而且与满清皇族是三百年的世代姻亲,有着综错复杂的姻亲关系,这是所有其他蒙古部落中绝无仅有的。在800多年恢弘的历史中,科尔心人雄踞草原,立马扬威,创造了不凡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科尔沁文化,展示了科尔沁蒙古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发奋图强、一往无前的精神,开明开放、发展创新的精神。自设古哲里木盟始至1931年古哲里木盟存在的200多年间,十旗中的24位公爵先后担任过盟长、副盟长,历经60余次会盟活动,对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
附:参考文献资料:
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译《蒙古秘史》,新华出版社,2007年
‚张穆《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ƒ《兴安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兴安盟行政公署《兴安盟地名志》。
⑤科右前旗文史丛书《科尔沁右翼前旗370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

责任编辑:牧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