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云南省纪委监委官网消息,云南省纪委省监委通报保山市东河污染问题问责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保山市治污不力,‘母亲河’东河沦为纳污河”,2018年监测水质为Ⅲ类的东河逐年恶化,2020年东河水质降为劣Ⅴ类后,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省长王予波及时作出批示要求,省纪委省监委以事立案直查直办,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经查,保山市委、市政府,隆阳区委、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深入不深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坚定不坚决;二是提出口号多、推动落实少,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存在“七个有之”问题;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得不牢,群众对生态环境利益的诉求长期被忽视、被漠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不到位;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缺失,组织领导、系统研究、统筹部署不力,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不落实,工作失职失责、失职渎职;五是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不严不实,不负责不担当,不深入不细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
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党纪法规,经省委批准,决定对保山市东河污染问题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肃问责。
(一)给予4个责任单位通报问责
保山市委、市政府,隆阳区委、区政府对东河污染问题负有全面领导责任,给予通报问责,责令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二)对7名省管干部的问责情况
1.给予保山市委书记、保山市总河长、东河市级河长,时任保山市市长、保山市副总河长杨军同志诫勉问责。
2.对省人民政府参事,时任保山市委书记、保山市总河长、东河市级河长赵德光同志进行批评教育;对保山市委副书记,时任保山市委副书记、隆阳区委书记、东河区级河长韩开柱同志进行批评教育;对保山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伟同志进行批评教育。
3.给予保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杜春强同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保山市副市长张云怡同志党内警告处分。
4.保山市原副市长、隆阳区委原书记耿梅对东河污染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耿梅还因严重违纪违法,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三)对12名处级干部的问责情况
1.给予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明同志免职处理;给予保山市水务局党组成员,保山市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龚娟同志党内警告处分。
2.给予隆阳区委副书记、区长杨俊波同志政务记大过处分;给予隆阳区副区长陆德富同志政务记过处分。
3.给予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李富强同志诫勉问责;给予保山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保山市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子兴同志诫勉问责;给予保山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余明同志诫勉问责;给予保山市工贸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雁斌同志诫勉问责;给予隆阳区政协副主席、板桥镇党委书记,时任隆阳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安昌同志诫勉问责。
4.对保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贵品同志进行批评教育。
5.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剑平对东河污染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朱剑平还因严重违纪违法,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6.保山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隆阳区委原副书记、区长段生荣同志对东河污染问题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段生荣同志还因严重违纪违法,已被立案审查调查。
(四)对2名科级干部的问责情况
给予隆阳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时任隆阳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新绍同志诫勉问责;给予隆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斌同志诫勉问责。
保山市东河污染问题,严重破坏了保山的自然生态,严重损害了云南党委政府形象,造成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的殷殷嘱托落实到位,以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要深刻汲取教训,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举一反三,系统整改,综合治理,保护好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此前报道
据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2021年4月7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云南省保山市主城区隆阳区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每天约4.5万吨污水直排“母亲河”东河,致使东河成为纳污河,自2018年以来水质持续恶化为劣Ⅴ类。
东河水质持续恶化、污染问题严重
一、基本情况
东河发源于保山市隆阳区东北部,隆阳区境内全长95.4公里,流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干流沿建成区东部穿城而过,被称为保山市“母亲河”。由于保山市治污不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东河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在城区上游来水基本保持Ⅱ类水质的情况下,城区下游双桥、石龙坪监测断面水质相继恶化为劣Ⅴ类。
保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溢流进入东河
二、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严重缺失,大量污水直排东河。保山市隆阳区现有两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5.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据统计,2020年,隆阳区生活污水收集率仅为31.16%,每天约4.5万吨污水直排东河。为了补齐生活污水处理短板,保山市“十二五”期间就规划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但一直未动工,“十三五”继续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第三污水处理厂,然而保山市对该项目协调推进不力,直到2019年8月才动工建设,主体工程至今仍未建成,配套的10.17公里污水干管也仅完成4.72公里。
东河一级支流大沙河汇入东河处水质浑浊不堪
(二)水环境形势严峻,水质指标持续恶化。石龙坪监测断面是东河隆阳区出境监测断面,近年来水质一路下滑,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Ⅲ类、Ⅳ类、劣Ⅴ类。双桥监测断面是东河出隆阳城区的第一个监测断面,位于石龙坪监测断面上游,水质更差,近年来均为劣Ⅴ类,且氨氮、总磷等指标仍在持续恶化,2020年氨氮、总磷指标分别达到4.42毫克/升和0.8毫克/升,超过东河水环境功能区Ⅳ类水质标准的1.95倍和1.67倍。大沙河是东河重要的一级支流,现场检查发现,水体污浊不堪,河面有大量泡沫,现场采样监测水质为劣Ⅴ类。东河的另一条一级支流易畴河黑臭现象明显。一些入河农村沟渠水质更差,富营养化严重,现场采样监测显示,小枯树庄旁一条无名入河沟渠化学需氧量高达337毫克/升。
部分入河沟渠污染十分严重、水体富营养化
三、原因分析
(一)保山市党委、政府认识不到位,东河污染治理问题久拖不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保山市委、市政府对东河水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缺少系统谋划、全盘考虑,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不力。2017年至202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计安排给保山市用于隆阳区水污染防治的项目资金5.58亿元,而市区两级实际用到隆阳区水污染治理上的仅1.23亿元,不到四分之一。保山市政府对相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反映东河污染突出问题的有关报告没有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只是简单地一批了之,放任东河污染问题长期存在。2020年9月4日,保山市政府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第三污处理厂在2020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但在2020年9月11日和22日省级河长两次批示指出隆阳建成区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之后,保山市政府反而在随后制定印发的整改方案中,将该污水处理厂投产时间推迟到2021年8月。部分入河沟渠污染十分严重、水质黑臭
(二)隆阳区政府工作敷衍应付,落实要求打折扣。2017年以来,中央和省、市级财政先后安排隆阳区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3.56亿元,但隆阳区实际投入到东河修复治理的资金仅2843万元,不到10%,致使相关项目难以按计划实施,隆阳区河图镇、板桥镇、汉庄镇等城镇生活污水直排东河,污染严重。2021年1月,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保山市隆阳区东河石龙坪断面水质恶化问题督促整改的函》后,隆阳区委、区政府未认真研究制定东河系统治理措施,整改方案缺少硬招实招,在落实过程中也大打折扣,仅对东河沿岸75家企业开展了排查,并未对其他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入河排污口名录。
据人民网报道,云南保山“母亲河”沦为“纳污河”被中央环保督察组曝光后,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批示,保山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深刻反思,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省长王予波批示,保山市要采取有力措施,彻底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
据云南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第一时间派出专项监督检查组直查直办,推动问题整改。专项监督检查组到达保山后,全体人员聚焦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问题,直奔现场,先后来到北庙水库、东河部分主干道、支流,河道沿线村庄,以及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一二三厂实地查看,现场走访。走到哪里就看哪里,哪里的问题多就到哪里。每到一处,都仔细查看水质、沿河两岸地形地貌,认真了解居民群众生活污水处理方式,详细询问水质污染成因,听取整改落实进展。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保山市委书记杨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典型案例指出的问题,之前是了解的。”
“根本原因还是决心不大,导致压力层层递减。由于我政治站位不够高、思想认识不到位、跟踪督办不到位,盯得不牢、抓得不紧,导致了东河沦为纳污河。”杨军说,“因为我本人是保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除了督察组曝光的问题,我们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保山市隆阳区存在的问题,其他县市是不是也存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查找问题。否则东河治理好了,其他方面也可能出问题。”杨军说。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