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屿
近日,“现在的小区名越来越敢起了”的话题登上热搜,名门首府、白金汉宫、塞纳河畔、维也纳公馆……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瞬间移动,一脚迈进了古代或者国外。
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住宅名称变得越来越大胆、夸张和富有个性。许多小区名字充满创意,甚至会显得浮夸。实际上,住宅名作为地名的一部分,也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化的产物,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需求。当代层出不穷的新式住宅名称自然有其生长的土壤,古人为自己的居所取的名字也是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形态的载体。
20世纪民用住宅的名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住宅名称,经过了数十年、多轮次的发展变化。
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蓬勃兴起、个人购房热潮出现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用住宅,在命名上深刻体现着计划经济的烙印。新中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住宅多为“家属院”或“统建楼”,前者为单位或国营企业为员工分配的安置性住房,房屋的产权属于集体所有,在命名上通常也以机关或企业的名称为名,或者直接以街道为名;后者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投资、拨款、统一建造管理的住房,其专名多以所在街道为名,通名则直接称统建楼。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住宅名称为“地名型”,突出地理位置和方位信息,并不是很注重文字功能的表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过去由政府统一建造的“统建楼”、各单位集资营建的“家属楼”“宿舍楼”等住房逐渐被商品房取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房地产名称或者说楼盘的命名不仅需要体现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策略,还要考虑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感。
现代城市中愈加多元的住宅名
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现代城市住宅的名称亦是如此。但也有部分住宅名称省略通名,直接以雅化的文辞命名的,如前文体到的“塞纳河畔”。
专名为具有个性特征的专有名词,通名为区别性质和类别的通用名称,即“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如“温馨花园”中,“温馨”为专名,“花园”为通名。通名往往体现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分类。现代城市住宅的通名以“区”(包括“小区”“新区”等)、“园”(包括“家园”“花园”等)、“苑”为多。近年来,“庄、阁、庐、舍、居、坊、里、邸、轩、堡、榭、筑、湾”等通名亦层出不穷,这似乎与前段时间的一个流行问题——小区名称最后一个字代表什么意思——相呼应。通名的创新与多元,是现代住宅名称的重要变化和特点。
另外,与过去相比,现代住宅名称更注重文化内涵和意象表达。总体而言,现代城市住宅的专名已经突破过去以单位名、街道名和地名命名的模式,展现出社会文化和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基本表达了以下诉求:
对幸福的追求、对文化底蕴的追求、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对异域风情和时尚新潮的追求。目前来看,传统观念中的吉祥富贵字眼——“兴、盛、泰、福、隆、康、金、祥、瑞、富、华、达”等依然被用于住宅的专名之中,如兴樾府、盛邦花园、泰景花园、福润家园、隆德小区、康泽佳苑、金祥苑、华润瑞府、富力华庭、达城锦园等,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追求兴旺的心理。
另外,回归自然、追求环保等心理下,城市中的居住者向往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由此催生出一批以山水为名的住宅,如御水湾、清江山水、水岸雁栖等,这类名称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试图通过自然元素来表达住宅所处地区的自然景观,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居住环境。同时,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信息时代全球的互联互通,一些如“国际”“世纪”“未来”等词汇被用于现代住宅的命名,以彰显个性,追随潮流。但正如前文提到的,有些住宅名却在求新和西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
古人住宅命名法:取之自然
而在古代,住宅并不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被赋予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修养和艺术追求,寄托着古人的志趣与期盼。那么,古人在为自己的住所取名时有哪些方法呢?中国古代宅院的名称又展现出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古人往往取材于外部自然环境,根据住宅所处的地理形势和周围景观为自己的住宅命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比如唐朝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后的住宅,名为“绿野堂”,周围“沼石林丛,岑缭幽胜”,裴度身着平民衣服居住其间,举止潇洒,与白居易和刘禹锡作诗饮酒,昼夜相欢,不再过问政事。后世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一句,即征引裴度“绿野堂”之典故,以古代名相寄情山水喻韩元吉寓居上饶。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肃宗乾元二年(759)举家入蜀,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一座茅屋居住,名为“浣花草堂”,其诗《相逢歌赠严二别驾》(相逢歌一作从行,一作严别驾相逢歌)便有“我行入东川,十步一回首。成都乱罢气萧飒,浣花草堂亦何有”。
此外,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为其在赭山广济寺寄主的桧轩改名为“滴翠轩”,以示周围环境清幽宁静,松柏青翠欲滴;以及清代书画家张熊因住所右小室中有一株银藤花,遂命其室名为“银藤花馆”,该室亦“位置静雅无织尘”。
古人住宅命名法:用典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不仅是古人作诗为文的修辞手法,也在他们为自己的住所取名时发挥效用。古人注重文字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典故、诗词及经典文献中选取合适的意象或文辞作为住宅名,可以用精炼的字词表达内心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在委婉表意的同时含有隽永的意蕴。
北宋欧阳修于河南府官署西边营建一间厅堂,种植竹子,开辟窗户,安置一张几案、一张床和百卷书,朝夕居住其中,取名为“非非堂”,又作《非非堂记》。“非非”出自《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意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是明智的;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则是愚钝的。对欧阳修而言,这厅堂是幽静的,而静中可以见真,可以“闭目澄心,览今照古”,可以思考问题,辨别是非。欧阳修为自己的居所取名为“非非堂”,其思索颇具哲理,既是对当时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风气的不满,也是对自己行君子之事、针砭时弊、勇于“非非”的自我勉励。
宋徽宗大观年间,李清照与赵明诚因故退居赵明诚故乡山东青州,归隐田园,并题其室为“归来堂”。“归来”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记叙了当时的生活状态:“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或至茶覆怀中,不得饮而起。”
南宋学者朱熹年轻时受学李侗门下,将其在西林院内寓居读书之所命名为“达观轩”,并作《题西林可师达观轩》一诗:
窈窕云房深复深,层轩俄此快登临。
卷帘一目遥山碧,底是高人达观心。
“达观”,意为通达之人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能洞察事物的全貌。该语出自《鹖冠子·世兵》中“达人大观,乃见其可”,西汉贾谊《鵩鸟赋》亦有“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以“达观”为斋名,可见朱熹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古人住宅命名法:直抒胸臆
住宅名有时也是古人喜好、理想或心态的直接情感表达。元末画家王冕爱梅,不仅爱作、善作咏梅画,更在与家人归隐余姚九里山后,种梅千株,命名其宅为“梅花屋”,并自号“梅花屋主”,作有《梅花屋》一诗:
荒苔丛筿路萦回,绕涧新栽百树梅。
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
买山自得居山趣,处世浑无济世材。
昨夜月明天似水,啸歌行上读书台。
其爱梅如此!
此外,清代扬州盐商黄志筠在明代“寿芝园”基础上拓建而成的私家园林——个园,亦是因其爱竹,于园中遍植翠竹,取“竹”字半边将园林命名为“个园”。
明代官员章溢的隐居之室名为“苦斋”。据刘基《苦斋记》,“苦斋”之得名,一是由于此居室所处环境之“苦”:不仅在匡山之巅,四面峭壁,北风凛冽,周围生长的植物如黄檗、苦参、地黄等也多味苦,就连野蜂采花所酿蜂蜜的味道都是苦的;二是因为居室的主人并不以环境之苦为苦,而认为苦与乐相为倚伏,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以恶劣环境、筚路蓝缕为苦,亦不以肥马轻裘、膏梁锦绣为乐,这是章溢的抱负与志趣,并反映在他的居室名中。
又有清代史学家、文学家钱大昕告病归乡后,于嘉定孩儿桥南购置一座宅第,名其堂为“潜研”,门楣有曹秀先题“潜研堂”。作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著述颇丰,在考据学上用力甚勤,“潜研”更清晰地体现了他深稽博考、潜精研思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的钱大昕,学问体大思精,识高学粹,于史学、经学、金石、文字、天文、地理、历算、校勘等领域均有建树,是乾嘉时期最负盛名的史学家。
要而言之,古人为住宅取名,追求与自然相映成趣的意旨,注重文辞的诗意和典雅,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情感,并且强调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20世纪末21世纪初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现代住房的命名则更注重商业化和个性化,同时也不乏直接的愿景表达。“吸引力”成为现代住宅名称的重要落脚点。虽然现代人与古人关于住宅的命名方式和理念已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语言观念的变迁产生了较大差异,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发现古今的关联:古今住宅名往往都是积极寓意的传达,且注重文化历史的底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共生。住宅名是人们对外界生活环境的认知体验及内在情感追求的表达方式。作为地名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类历史不断积淀发展的成果,使我们得以借此窥探文化形态与内涵的
责任编辑:刘庆